新课程、新理念

时间:2022-09-16 04:58:13

新课程、新理念

2012年高考时,经过了三年的“辛勤劳作”,检验我们“劳动成果”的时刻终于到了,但是考试结束后学生成绩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名高三老师,我也是心情忐忑地在第一时间做完了试题。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在加强历史基本知识要求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对新材料信息读取、理解材料、总结能力的考查。

2009年河北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我省选择了人民版教材,面对众多版本的教材,新课程、新理念也就不言而喻了,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全面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后我发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能力要求突出体现在: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分类。如“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在义务教育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方法等。另外,还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由此看来,在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历史试卷中,除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体验没有在高考中明确要求外,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试题也正是体现了新课标对这方面的要求。下面,我以2012年高考历史41题为例分析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全国新课标卷41题题型在2011年的全国新课标卷中41题“西方崛起的评论题”就已单独成题,共12分。其实与此题类似的试题在更早之前就已出现,它类似于我们过去历史试题中的论述题。但是现在试题的材料更新颖、解答要求更高。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41题以自主论述的形式出现。试题如下: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纵观此题,不难发现,它明显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即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此材料总结出核心观点——“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进入近代社会的,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冲击”;中国“反应”其“冲击”,这种模式突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考查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综合能力),题目设置的灵活性显而易见。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应,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次二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和辛亥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这就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按照自己观点来论述,而不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堆砌历史知识,对学生能力要求大大提高了。另外,也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在论述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施展个人的才华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同时,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理念相符,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那么,我们将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切实可行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而非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呢?我的感受是:

1.在一标多本下,领会新课程理念,转变教材观、教学观。首先研究课程标准,由“课标”到课本,“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四个版本的教材都可以为我所用,但它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材料”。

2.创设新情境、应用新材料。过去我们的教材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注重结论的得出,使历史变成了一个干巴枯萎的“小老头”,只剩下了历史框架和结论。学生只是在记忆一些零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结果、评价等,完全被剥夺了思考历史、解读历史的权力,也丧失了分析历史得出结论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新情景、新材料下自己独立思考,得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解读,要求我们教师为学生去创设这些情境,去培养他们分析、解读历史的能力,那么我们将如何做呢?

(1)以一些具体而饶有趣味的材料作为解读的出发点,比如诗句、民谣等,恰当运用历史地图、绘画图片、影音资料等多媒体材料;

(2)充分利用各版本教材的互补性,丰富材料、培养能力;

(3)用新的史观引领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总结,得出历史结论。

3.以课标为指导,以阅读材料、提出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基本形式。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处于单向交流的状态,新课程下我们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存在高考历史文综41题正是对这一能力的检验。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开展活动区教育实践的探索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