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全国常模研制

时间:2022-09-16 02:21:12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全国常模研制

【摘要】 目的 描述全国青少年身心亚健康症状的分布特征,制定全国常模。方法 在全国9个省市的9个城市选取城乡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共22 325名学生,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进行评定,计算青少年学生在身心亚健康及其躯体、心理亚健康2个领域,以及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6个维度的亚健康症状数的P85,P90 和P95。结果 男、女生躯体、心理及总体亚健康症状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症状检出率表现为高中较高,初中、大学较低,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学生躯体亚健康和身心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少年学生躯体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身心亚健康状态及其6个维度的P90的症状数高中最高,初中次之,大学最低。结论 可以用P90作为不同年级青少年学生躯体、心理、身心亚健康状态以及不同维度亚健康状态的划界值,作为我国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判定标准。

【关键词】 亚健康;问卷调查;参考标准;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292-04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Norm for 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MSQA) /TAO Fang-biao* , XING Chao, YUAN Chang-jiang, et al. *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ub-health, and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norm for adolescents. Methods The sample of 22 325 students were chosen from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in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y were from 9 cities in 9 provinces. The 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was used for self-rating, and calculated the values ofP85,P90, and P95 related to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omains and six dimension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of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total sub-health, 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 just that high school was higher than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The high school had the highestP85 incidence of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total and six dimensions of adolescents, and then were the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Conclusion ProposedP85 as the demarcation value for adolesc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total sub-health of different grades, it can be used as epidemiology criterion for sub-health study of adolescents in China.

【Key words】 Sub-health;Questionnaires;Reference standards;Adolescent

【基金项目】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AA02Z427)。

【作者简介】 陶芳标(1962- ),男,安徽枞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发育与行为医学和环境优生学。

【作者单位】 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合肥 230032;2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3 贵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4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 太原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6 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7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8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9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0 绍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 蚌埠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青少年学生处在生长突增到身高停止生长阶段,心理和社会化发展尚处在不断成熟的进程中,躯体、心理和社会交往上常常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影响到生活质量。传统医学关注的是符合临床诊断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或称之为亚健康状态)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青少年亚健康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严重制约了对青少年亚健康的研究和干预。为此,笔者领导的课题组编制了我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初步进行了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分析[2-4],并在全国9 个省市开展应用研究,从而初步提出我国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status)的划界值,为开展青少年亚健康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判定标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08年1-3月,样本人群来自全国9个城市的11所大学(大一、大二)、14所市区中学(5所初中、5所高中、4所完中)和16所农村中学(7所初中、7所高中、2所完中),获得有效问卷22 325份。其中初中学生7 151名(32.0%),高中学生7 086名(31.7%),大学生8 088名(36.2%)。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按地区和城乡分层,整群抽取9个城市学校中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一、大二班级所有学生为调查对象,并使纳入的样本满足城乡、性别比例一致的要求。

1.2.2 调查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个人和父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以及健康危害行为、自伤行为、生活满意度、应激性生活事件等。调查问卷不填写姓名,在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的指导下于上课时间完成,并当场收回问卷。

1.2.3 青少年亚健康症状和亚健康状态的评定 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评定亚健康相关症状。该问卷由71个项目组成,分为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2个领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每个项目设6个评定等级,分别赋1~6分,每个等级的意义分别是:1为没有或持续不到1周,2为持续1周以上,3为持续2周以上,4为持续1个月以上,5为持续2个月以上,6为持续3个月以上;项目的设置均为反向,得分越高表示亚健康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筛查的标准为项目持续时间达1个月以上,判定为亚健康症状,并以全国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症状项目数第90百分位数(P90),作为判定亚健康状态的参考依据。

1.2.4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3.02 建立数据库,逻辑纠错无误后,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全国9个城市的青少年学生共22 325名,其中城市学生11 749(52.6%)名,农村10 576(47.4%)名,城乡比例为1.11∶1。男生10 890(48.8%)名,女生11 435(51.2%)名,男女比例为1∶1.05,平均年龄为(16.39±2.85)岁。初一学生3 571(16.0%)名,初二学生3 580(16.0%)名,高一学生3 672(16.4%)名,高二学生3 414(15.3%)名,大一学生3 983(17.8%)名,大二学生4 105(18.4%)名。见表1。

2.2 青少年亚健康症状检出率

2.2.1 不同性别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症状检出率 男、女生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症状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2 不同年级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症状检出率 各年级学生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症状检出率表现为高中较高,初中、大学较低,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2.3 城乡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症状检出率 城市学生心理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学生躯体及身心亚健康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3 亚健康症状数的P85,P90 和P95的分布情况 表5给出了MSQA各领域、各维度及总体的症状项目数P85,P90 和P95的分布情况,可为判断青少年身心亚健康状况提供依据。其中总体学生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身心亚健康状态的症状数P90分别为3,8,11,可作为躯体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身心亚健康状态的划界标准。

表6给出了MSQA各领域、各维度及总体的症状项目数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学生P85,P90 和P95的分布情况。由表6可知,MSQA在躯体、心理领域及总体症状数在P90的分布上表现为高中(高一、高二)高于初中(初一、初二),初中(初一、初二)高于大学(大一、大二),这可为不同年级间的比较提供参考。

3 讨论

3.1 在青少年中识别亚健康的学校卫生学意义 有学者认为,亚健康是指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5]。但这个概念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赵瑞芹等[6]认为,亚健康状态指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而且这种状态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陈国元等[7]把亚健康分成3个阶段:(1)轻度身心失调,以疲乏无力、失眠、情绪不稳等为主要表现;(2)“潜临床”状态,表现为活力、反应能力及适应能力减退等;(3)“前临床”状态,指已经患病但症状不明显,医生尚未明确诊断,未开始治疗状态。刘保延等[8]对亚健康的定义为,排除现患疾病的前提下,机体出现持续3个月以上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的疾病诊断。沈红艺等[9]认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10-11]以及中医研究中的未病之病和欲病都可以纳入亚健康的范畴。有研究指出,慢性疲劳综合征和神经衰弱的表现十分接近[12],以疲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被认为是导致健康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13-14]。其次,阈下精神障碍(如阈下抑郁、阈下焦虑)及阈下躯体化症状等[15-16]也是亚健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识的差异,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除了自行设计问卷外,也有学者利用外国常用的健康自评问卷[17-18]进行亚健康状况的评定。此时,前者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受到质疑;而后者不但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而且针对性也相对较差。自评(自测)健康是健康评价的方法之一,它在社会科学和健康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社区人群疾病及死亡独立的预测指标[19-20]。在现阶段,基于自评健康的方法,制定一份有效、敏感的亚健康自评问卷应是亚健康研究的当务之急。

识别青少年亚健康在学校卫生实践上也有指导意义:(1)符合预防医学二级预防所倡导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思想,及时给予亚健康者的健康指导、进一步检查等,促进良性转归,减少病痛;(2)拓展学校卫生服务领域,将亚健康纳入学校卫生服务范畴,改变既往学校卫生工作者局限于疾病不能治疗,其他服务十分有限的局面;(3)调理好亚健康, 减少不良预后,减少家庭和社会对医疗的投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2 建立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统计学界定标准是开展亚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步 虽然对亚健康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但我国许多学者都对亚健康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汤建军等[21]利用Delphi方法分析了1 409名高中生的亚健康状况,男、女生亚健康状况的检出率分别为59.93%和56.1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王玉荣等[22]研究发现,高中生中存在亚健康躯体症状的占73.8%,存在心理症状的占89.2%,男生和女生在头痛、烦躁和易惊等症状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高于男生。范存欣等[23]利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问卷在大学生中进行了试用,男生亚健康检出率为58.55%,女生为64.63%,女生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这些研究都是以1项症状作为亚健康的筛查标准,同时对症状的持续时间也没有要求,这可能会明显地高估亚健康的检出率。亚健康状态是一种长期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失调的过程,与一过性的身体不适、情绪低落不同,症状的严重程度或发生频率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为此,笔者以自评“严重”或“经常发生”的症状来设置问卷项目,症状的持续时间为1个月来界定亚健康中症状,比传统健康评价问卷项目只有症状的中性描述相比,是一个本质的突破。

在对亚健康的认识还处在探索历史阶段的历史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以亚健康症状数的P90为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的划界标准,既符合统计学的要求,也考虑到我国卫生资源(包括学校卫生服务资源)有限的国情。以此为亚健康状态的判定标准,可以:(1)统一目前繁冗混杂的各类筛查方法及判定标准不统一的局面;(2)便于识别亚健康状态高危人群,及时发现“病例”;(3)用于比较研究,提高不同地区、人群等之间的可比性;(4)可用于干预效果的评价研究。因此,从流行病学角度制定青少年亚健康判定标准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本研究提出了总的青少年学生(包括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评价划界值,便于统一和简便使用;同时,也分别提出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人群亚健康状态划界值。鼓励研究者使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并对划界值做出实证研究,获得更多的效度资料。

本次调查没有把初三、高三及大学高年级学生纳入,主要是考虑到该群体承受着特殊的学习压力或就业压力,很可能会给整体的判定标准带来影响,现在看来是个缺陷,课题组还在补充这方面的资料。

4 参考文献

[1] 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等. 亚健康的范畴研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29(1):2-4.

[2] 齐秀玉,陶芳标,胡传来,等. 中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问卷编制. 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 025-1 028.

[3] 邢超,陶芳标,袁长江,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信度和效度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2008, 24(9):1 031-1 033.

[4] 万宇辉,胡传来,陶芳标,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反应度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 035-1 036.

[5] 董玉整. 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759.

[6] 赵瑞芹,宋振峰. 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1-13.

[7] 陈国元,刘卫东,杨磊,等. 教师“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的研究. 职业卫生与疾病,2000,15(2):101-102.

[8] 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等.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801-802.

[9] 沈红艺,倪红梅,赵春妮,等. 亚健康的相关概念比较.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 29(1): 8-10.

[10]CAO Y, ZHANG Y, CHANG DF, et al. Psychosocial and immunological factors in neurasthenia. Psychosomatics, 2009, 50(1): 24-29.

[11]JACOBS TJ. On the adolescent neurosis. Psychoanal Q, 2007 , 76(2): 487-513.

[12]PARALIKAR V, SARMUKADDAM S, AGASHE M, et al. Diagnostic concordance of neurasthenia spectrum disorders in Pune, India. Soc Psychiatr Epidemiol, 2007, 42(7): 561-572.

[13]RIMES KA, GOODMAN R, HOTOPF M, et al. Incidence, prognosis, and risk factors for fatigue and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adolescents: A prospective community study. Pediatrics, 2007, 119(3): e603-609.

[14]BEVERLEY DW.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children. Current Pediatrics, 2005, 15(3): 246-252.

[15]LEWINSOHN PM, SHANKMAN SA, GAU JM,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of 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conditions. Psychol Med, 2004, 34(4): 613-622.

[16]HWANG JW, HAHM BJ, KWON ST,et al. Impact of lifetime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nd major depression before internship on psychopatholog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Korean interns: 6 month follow-up study. Aust N Z J Psychiatry, 2008, 42(4): 301-308.

[17]李燕华,王玲,朱国军,等. 新兵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 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8(3): 192-193.

[18]汤仕忠,申红静,蔡雄鑫. 248 例亚健康者心理健康状态的测定和评价.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1): 34-35.

[19]GRANT MD, PIOTROWSKI ZH, CHAPPELL R. Self-reported health and survival in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 1984-1986. J Clin Epidemiol, 1995, 48(3):375-387.

[20]THONG MS, KAPTEIN AA, BENYAMINI 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 self-rated health question and mortality in young and old dialysis patients: a cohort study. Am J Kidney Dis, 2008, 52(1):111-117.

[21]汤建军,韩慧,李红影,等. 蚌埠市某高中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7): 618-619.

[22]王玉荣,何倩,王增珍,等. 广东某市高中生的亚健康情况. 医学与社会, 2005, 18(7):15-17.

[23]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 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4): 390-391.

(收稿日期:2009-03-20)

上一篇:高校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高校和校医院的定位与... 下一篇: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饮食干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