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志:一种草根化的课堂研究范式

时间:2022-09-16 12:17:51

课堂志:一种草根化的课堂研究范式

摘要:课堂志是研究团队针对课堂中的直观现象、事件或行为,进行详细、动态、情境化地观察、访谈和深描,以求探究特定课堂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性质、学生学习、教学行为和课堂文化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课堂研究方法,课堂志有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于传统,在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和建设课堂生态文化等方面作用明显,对有效教学或高效课堂建设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课堂志;草根化;课堂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15-0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课堂研究已经不是浮于表象的通识层面,而是越来越深入微观领域。课堂志就是这样一种微观研究,是回答教学“怎么办”的,属于“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范畴,因而更具有课堂研究的可操作性。笔者近年潜心研究课堂志,取得一些收效,现就课堂志的内涵和特点、研究内容、操作程序和已有收效,以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与读者商榷。

一、课堂志是什么?

所谓课堂志,西北师大王鉴认为,它是教学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中,直面研究现象、搜集第一手资料,全面描述课堂中的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现象,探究其发展规律,进行合理解释与说明,进而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一种微观的整体描述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的研究方法[1]。广西师大王丽媛认为,课堂志是教学研究者将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田野”,深居其中参与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全面描述课堂中发生的教学现象和呈现的教学规律的一种直观的研究方法[2]。

笔者研究认为,课堂志是研究团队针对课堂田野中的直观现象、事件或行为,进行详细、动态、情境化地观察、访谈和深描,以求探究特定课堂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性质、学生学习、教学行为和课堂文化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其研究过程主要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深描和回访等环节。在参与观察中衍生教学问题,在深度访谈中发现课堂文化意蕴,在深描中分析和解释课堂现象、事件和行为,在回访后确立文本的客观、真实和科学。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体系,课堂志具有定性、直观、描述、微观和草根化等基本特点。

首先,研究方法系定性而非定量,即研究方法是参与观察,而非结构观察。由于定量观察采取结构化方式收集记录资料,并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结果,所以定量观察存在封闭性和控制性较强、参与程度偏低的局限。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参与观察,是一种定性观察;定性观察采取非结构化方式收集记录资料,并以文字化方式呈现结果。

其次,研究内容系微观而非宏观。宏观研究是回答教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而课堂志是一种实践向理论抽象、理论向实践落实的微观研究,属于“应用技术”研究,是回答教学“怎么办”的。

第三,研究方式系直观描述而非隐晦空泛。课堂志强调“离我远去”原则,让研究人员跳出自己的文化阈限和价值观念,参与观察课堂场域中的教学现象、事件和行为,探究教学规律和分析、解释教学活动,在课堂田野中发现并发展新理论。在参与观察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将现场的观察与体验“深描”出来。

第四,研究团队系草根化而非专业化。在课堂田野中,一线研究教师参与研究他人和自己,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中形成草根团队,实现专业成长。

二、课堂志研什么?

笔者研究认为,课堂志的研究内容应该包括四个维度,即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堂文化。

(一)明确瞄准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通常包括内容标准(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其中,课程性质涉及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关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体现学科课程的特点和本质,是师生课堂上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运用课堂志研究课标要求,把握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及时分析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标情况。

(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因素。运用课堂志研究学生学习就是研究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涉及学习的主要策略和有效性。如在学科知识层面涉及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学生要有相应的学习策略。

(三)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课堂志研究教师教学就是研究教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问题,教师什么样的课堂行为是适当的,涉及教学的主要策略和有效性。如针对陈述性知识,教学策略是什么;针对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又是什么;针对策略性知识,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才是有效或高效的?

(四)追溯课堂生态文化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是通过学科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课堂生态文化;因此,课堂生态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运用课堂志研究课堂生态文化就是研究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注在课堂田野中的整体感受,是课堂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多重互动和对话交流形成的一个生态场域。

三、课堂志怎么研?

(一)确定研究对象,形成草根团队

课堂志研究的首要环节就是确定研究对象,组建课堂志研究团队。研究对象多由某班学生、部分一线教师及研究人员自身组成;研究团队多由一线研究教师、一些教研员和少数专家组成,形成一个草根化、田野式的研究共同体。

“草根”一词最早流行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被赋予更深的含义,在各领域都有其对应的解读。有一种说法叫“合群之草,才有力量。”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第一是不要孤芳自赏,要主动合作。第二是人多力量大,要发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棵草是永远也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在教育教学领域,草根团队研究的是教学中的本真问题,其蕴含是:一曰“扎根本乡本土”,二曰“群体参与”,三曰“固本强基”[3]。所谓“草根化”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的意思;所谓“田野式”就是来自课堂一线的意思。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他认为“团队学习能够培育超越个人视角局限,以看清更大图景的集体技能。”因此,组建一个有效的课堂研究团队,依靠组织力量,在战略上高度统一,战术上强调执行力、创新力和整合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借助课例研修,参与课堂观察

课堂志的中心环节就是参与观察,课例研修成为参与观察设计观察点或主题。课例研修是指教师个体或研究团队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以某一具体的课(特定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为研究对象,对“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做得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如何改进”(新设计、新行为)等具有很强实践操作性问题进行的一种专业性研究活动[4]。课例研修是设计主题的,它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技术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对一节课的局部或全部环节的设计、实施、效果、问题等,进行分析、反思、改进和提高。因此,课例研修利用观察技术,获取课堂微观信息,找准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措施。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研究主题,按照事先系统规划,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课堂情境中即时记录教和学的行为,并依据相关理论和现场资料作出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5]参与观察需要观察点或主题,就是到底要观察什么?有了观察点或主题,才有方向,才能对行为改进起到实质性指导,而不是漫无目的。笔者所在的草根团队,正是透过课例研修设计观察点或主题,从而改进师生课堂行为。

(三)透过访谈和描述,丰富第一手资料

传统上理论建构常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而课堂志是定性研究,即质的研究,理论建构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即从原始资料出发,通过归纳分析逐步产生理论。这样建构的理论又叫“扎根理论”[6],就是研究团队在参与观察后,透过深度访谈和深度描述丰富第一手资料,然后归纳分析收集到的证据,使其逐步由具体向抽象转化,以至形成理论或结论。因此,课堂志是基于“有根据的理论”为基础的。笔者还结合定量研究开展观察,收效较好。

(四)及时交流反馈,按时撰写课堂志

研究团队进行长期观察与记录后,掌握着丰富的素材,如何将这些零散“珍珠”串成美丽“项链”,还需要研究团队“回到这里”后精心撰写课堂志。如参与观察下的课例研修报告,就属于这类文章。

课堂志的撰写体例,多为叙述或叙事结构[1],注重使用第三人称,对观察的客观事实进行如实记载;如果是研究报告通常使用第一人称。随着叙事研究的兴起,讲述课堂中教师自己和他人的故事,已经成为研究课堂的一种风尚。课堂志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博客、QQ群、论坛、Wiki或校园BBS、校报校刊刊登或书籍出版等。

四、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研究范围受限

课堂志是一种微观研究,只涉及课堂现象的个别方面或对象,常受到时空条件限制,只能在特定课堂情景中开展研究,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展开,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其研究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偶然性、片面性和主观性。另外,一些研究人员也往往在实践中忽略回访在课堂志中的重要价值,从而使研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真实性。

针对课堂志自身的弊端,应对策略是科学选定研究对象,遵从人种志研究倡导的“参与观察”“长期深入”“自然情境”“良性关系”的原则,客观搜集观察到的真实数据与信息,发掘和阐释资料背后的本质;同时,把回访作为一个完善渠道,通过回访确保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二)资料分析复杂

课堂志是对小样本的研究,要求研究团队对参与观察的内容,能详实、全面地记录和及时整理,包括课堂录音、录像、观察记录等,涉及观察对象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也涉及学生笔记、教师反思等。但研究团队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未必都有用,收集与分析很难同步,因此资料分析是复杂的。

应对策略是,首先明确对小样本研究不是为了单纯找到可以推广的规律,而是通过对课堂现象深入细致研究,再现本质,从而对处于类似情景的人和事起到一种观照,并通过认同来推广。其次,对观察资料要及时分析,搁置时间太长,不利全景式情境回顾,会导致资料分析失真。再者,建立资料编码体系,便于分析和保存,如资料的分类编号、来源渠道和收集时间等。第四,关注课堂中那些看起来无意识的、彼此分离的行为背后的习俗、文化和规则,发现现象背后的课堂文化价值。

(三)研究方法另类

课堂志是一种定性研究,是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从经验证据事实中提炼新概念和思想。所以在研究开始前,是没有理论假设的,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资料中归纳概括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资料分析不是为了验证假设,而是在资料搜集中建构概念和理论。因此,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

应对策略,一是加强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方式,分别收集数据和文字资料,健全资料体系;二是及时对资料编码归属,分析不同类属资料间存在的关系;三是抽样分析,归属后资料搜集和分析是可以同步的,从资料中初步勾勒的理论可以作为下一步抽样的标准。三是微格技术应用,微格技术是一种片段分析技术,如教学片段分析等。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1):79-85.

[2]王丽媛.课堂志:一种基于课堂场域中的“田野式”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8,(10):36-38.

[3]孟晓东.教育的“草根”研究[J].江苏教育,2008,(11):3.

[4]齐渝华,刘悦.怎样做课例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0-181.

[5]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74.

[6]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作者单位:邳州市第二中学,江苏,徐州 221300)

上一篇:互联网巨头争霸,用户受惠 下一篇:风湿性关节炎食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