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只是作文

时间:2022-09-15 10:14:20

作文,不只是作文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揜。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

——韩愈《答尉迟生书》

一、从“文”看“人”

1.缘起

本次期中考试的作文题目很温馨——《一件幸福的事》。

命题时考虑此题没有审题障碍,考生人人有话可说、有事可讲,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可经历一次愉悦的情绪体验,使得考场里原本紧张的气氛也因之漫开缕缕甜蜜。而老师们在批阅评判作文的过程中也能看到孩子们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分享孩子们的成长体验。可以预见,这次作文应该是一次从学生写作到老师评阅全过程都很开心的事情。

这是我们的初衷。

然而,真正开始评卷后,我们的心情从最初满怀喜悦的期待,渐渐变得闷闷不乐,甚至产生了略有些沉重的忧虑。因为,在孩子们的作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别样”的幸福、“另味”的幸福。在一些孩子心里,幸福是什么呢?幸福就是生日时收到礼物;幸福就是爸爸终于答应给买iPhone或iPad;幸福就是考差了有朋友在身边陪伴安慰……这些选材倒也能算得上是“幸福”,只是让人觉得材料的雷同和平庸,立意的肤浅,这不能不让我们多少有些失望。而当我们看到以下三篇作文时,我们不禁深深叹惋:

第一篇写的是“我”因为爸爸的权利之便,冒名清华大学学生,有幸乘军机到现场亲眼目睹了“神八”升天,感到自己很幸福。

第二篇写的是“我”放学以后接到妈妈的短信,说还在昌平开会不能赶回家做饭了,但到家时却意外看到妈妈已经在厨房里忙活着了,原来是妈妈想到要给孩子做饭,会议没结束就提前离开回来了,“我”为妈妈如此爱自己而感到很幸福。

第三篇写的是“我”的爸爸是清华大学老师,是“清华园里一闪而过的身影”。本学期没有排课,但是爸爸每天在家里认真备课,有一天为了准备一个教案,通宵达旦地工作,“我”第二天早上起床上学时,爸爸才忙完睡下。妈妈说爸爸躺在床上一边睡一边傻乐,由此我明白了幸福就是投入平凡的工作,并感受到“清华园里每一个一闪而过的身影都留下了幸福”。

从文字表达和写作技法上来说,三篇作文都叙事具体,详略得当,心理描写细致,语言水平不相上下。但是很明显,前两篇作文的立意远远输给了第三篇。我们不由得想到:将来三个孩子长大了,究竟谁的幸福指数更高呢?一个利用特权为孩子谋私的爸爸,一个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妈妈,能引领孩子走向幸福吗?

2.现状

我们不是小题大做,也并非在杞人忧天,事实上,不仅仅是这次期中考试作文引起了我们的忧思,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常常感到,许多学生的作文都能文从字顺,都会细节描写,都会安排详略,都会注意结构,但是,剥开这些形式的外壳,看其内在的情志和思想,很多作文的立意是那么肤浅和苍白,甚至有的出现了严重的价值观错误。虽然只是十三四岁的年纪,但是孩子们的心灵高度与精神境界已然拉开了差距。

从一学期几次年级作文中就能看到这种现象:

一是立意普通,显而易见,缺乏深度思考。

如《冲突》一题,大部分学生写的是与同学吵架打架或是街头两车相撞,立意落在遇事要理智要冷静,另一部分学生写的是顶撞父母老师后内疚自责,立意落在感恩。

而在极少数年级顶尖范文中我们看到,有个孩子小小年纪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到了社会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隔阂以及因之产生的矛盾。有个孩子反观自我,思考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自我之间的矛盾纠结,经过反复的思考最终明白要接受完整的自己;还有个孩子关注到家庭成员之间由于的不同难免产生摩擦,认识到信仰有异,幸福无异。两相比较,我们就看到了孩子们思想深度的差距。

再如《长大的感觉真好》,很多孩子理解的“长大”或是自己主动做了家务得到父母夸奖,或是能不要家长接送独自上下学了,或是帮别人做了件事被感谢就觉得自己长大了。而有的孩子对“长大”的理解就很到位,观照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个孩子表达出自己通过阅读名著心灵获得提升的感受:

读完《红楼梦》,深觉受益匪浅。然而在以前,是无论如何不会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的,也不会明白当时是怎样一种社会背景。

长大真好,我仿佛是一条小鱼,从一个水洼游向了大海,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自我。

心灵的成长才是真正的“长大”啊!

二是立意低下,沦于庸俗化。

如《一件幸福的事》中,有孩子这样写道:

当细细切好的肘子肉摆上了餐桌,我和爸爸的馋虫立马被勾了出来。看着爸爸贪婪的样子,妈妈打趣说:“看你那样,就跟肘子一样!”爸爸也不管那套,伸出手一把抓过一张大饼,用筷子夹肘子,边夹边说:“最好吃的肘子,一定是半肥半瘦,还要加点蒜末和辣椒!”看着爸爸的吃相,我也不禁食欲大开,狼吞虎咽起来。吃肘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笔者原本以为孩子是要接着一家人一起吃饭来写亲情或是写知足常乐,但是直到文章的结尾,都没有找到这样的细节,这才突然发现,原来孩子的幸福真的就是那“半肥半瘦”的肘子肉带来的。没有办法否认,吃一顿自己爱吃的东西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但是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北京孩子来说,如果感受最深的幸福就是吃自己爱吃的东西而没有其他的寄托的话,这样的幸福,恐怕真的太肤浅了。

不过,这样的立意虽不登大雅之堂,但毕竟无害,而后面的一种立意,恐怕就更值得我们反思了。

三是立意错误,价值观、是非观扭曲颠倒。

如《冲突》一题中有这样一篇:

班中逐渐安静下来,人们开始埋头写作业——只是刚才那冲突总在我脑海中回放。两个父亲,好若两颗定时炸弹,如此的冲动,稍有触及,便会引爆。紫罩衫和绿坎肩,就像两股极其健硕的气流,在狭窄的过道中间,以强劲的话语和粗暴的震摄,在敌意地、无情地对峙着。竟然是如此地野蛮!而这两股气流之下,是他们的孩子——正因为这野蛮气流的庇佑,他们才能得到一个更好的位置,或许也是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孩子们的细小的,或者其他的利益,变成了他们的目标——而这一切的意义,便是要他们的孩子生活得更好。

上一篇:低龄留学“金矿” 下一篇:怎么做,老板才舍不得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