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迫在眉睫

时间:2022-09-15 08:35:50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迫在眉睫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044-02

摘 要 从1978年开始的制度改革以来,我们经济经历了“斯密增长”,同样也经历了“库兹涅兹增长”。进入21世纪后,据统计,2002-2007年,我国GDP实际增长67%,能源消耗总量增长75%。显然,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透过国内外众多的改革现象我们可以观察到低中等收入国家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完成产业升级、步入高收入国家的敏感阶段)是决定改革成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而跨越这一阶段必须要求该国具有很强的组织财富、分配财富的能力,而在中国最能体现这一能力的是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竞争 制度 财富

一、什么是金融生态环境

差异是什么?其实差异是一事物不同于另一事物的程度,这里的“不同于”需要竞争的参与。但是存在一种现象:参与的程度越深,差异性越小。所以要想财富的配置越优化、社会福利最大化就必须要求参与接近完全竞争状态。而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就是在利用参与的博弈去剔除影响竞争的不和谐因素。那么一个国家财富的差异就应该体现在对财富的积累、分配效率的参与程度上,这在主要与次要方面都使国家面临着潜在的风险,这种不确定恰恰使得国家在占有资源、分配资源方面出现竞争战略的差异。而中国现有的差异主要源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凸显。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则是指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内需增长过缓,城市化进程中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城市贫民窟与城市繁华相伴而生且尾大不掉,资本项目开放造成金融风险和国家财富损失,从一般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升级过程中出现不可跨越的障碍等等现象造成制度改革的深化困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正好是基于解决这一陷阱而提出的战略要求。所以金融生态环境必须是一种能疏通这些问题的体系、系统以及解决机制。所谓的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一个经济实体依托财富资本来满足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需要而形成的财富物质、政治态度、社会金融秩序、组织信仰乃至心理因素等等综合调控机制能力以及与经济区域内、外部环境建立的一种具有对不确定因素自我免疫、自我提高的一种机制与体制。这一环境的范围广阔,包含着社会的、也包含着经济的因素,但这一环境的最关键部分就是对决定竞争激烈程度的诸因素可以积极确定、良好应对和勇敢地自我调适,进而确立对潜在的可供经济战略选择的收缩与放大,外部经济环境力量通常影响着经济内部的所有参数,关键在于对这些影响金融稳定的外部刺激的应变能力。

二、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的韬光养晦,我国的金融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金融业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金融生态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却步履蹒跚,再加上经济转轨时期金融产权本身存在制度性缺陷,这就更加阻碍了金融体系有效运行和扭曲了金融资产的价格。政府长期以来对金融业的过分保护和管制造成金融抑制长期存在,金融业的自我调节机制能力脆弱由来已久。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金融业本该有的竞争机制和自我调试作用。

三、金融生态环境对于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经济体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所作用,它不仅仅要将自己的工业发展深化,也不要忘记对软性财富的重视。“软财富观”提示我们:仅仅基于对虚拟经济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更确切地说还没有达到起码的程度。我们需要的是深度的参与、积极地影响,而我们现在连足够的参与都算不上。对市场经济关键领域的阐释,我们必须恪守三十年来秉承的“放眼看世界”的开放精神。作为对民族经济崛起的战略思考:解决“中等收入陷阱”也要求我国加快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四、怎样才能建设好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

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为了规避风险和逃避管制而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加剧了全球经济泡沫化的趋势。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从金融系统来看,它们只能起个别风险的转移和分散作用,而不能从整体上减少风险。以金融虚拟经济、知识信息经济为主的软性财富经济正在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中国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保障。当务之急是制定国家层面的软性财富发展战略以及配套的运行机制――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迫在眉睫。那么要想建设好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金融竞争环境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从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虚拟经济的作用逐渐增强。而我国经济发展又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急需深化的时期,对国家金融服务业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我国,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两大主体基础建设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状态。但是作为沟通、这两大主体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却姗姗来迟。具体来说,金融生态环境主要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共同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体制环境。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等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不同的调整,以维持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

2.通过资金(资本)循环的速度来判断各个产业在金融层面的吸引力

财富的积累与价值的增值,在于资金(资本)循环的速度,循环为财富的积累提供了现实操作可能。速度为财富增长的程度、大小、数量提出了保障。价值的增加完成了实体层面的利益趋同。而一个和谐顺畅的现金流的循环渠道需要一个匹配的金融环境为载体。现金流量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财务状况健康的企业基于它才能有能力孵化出足够的现金来用于偿付债务、货款、支付工资和分派股利。二是它有足够的能力表明了资金(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时间跨度。所以所有的财富积累与价值增值都源于现金流量的循环,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各个环节在现金流的循环中得到纵深式的效益挖掘。

3.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实质上是利用行业的特殊性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家的经济规模与结构决定了其年度的产业增加值,而经济的活力与效益往往通过金融资本的运作效力来强化经济基础层面的技术优势,国际的参与能力凸显经济的自由度与开放度。金融体系中的每一个金融组织的布局对处于现代市场下的每一个国家来说,不仅仅影响本区域的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和总量的扩大,同样也对其它家的经济金融格局产生影响,社会环境各项指标对其金融主体运行过程中的法治创制、行政规划、文化构建等等都将给予实质性渗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金融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度和贡献度。其实金融也是一种资源――制度性资源,它同样需要是稀缺的,同样需要进行有效地配置。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实质上是利用行业的特殊性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科学发展。

4.多方面整合金融资源才能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创造更大空间

众所周知,上海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002年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并正在迅速向国际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目标迈进。2010年世博会也给已在高位运行的上海一个向更高层次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将通过资本市场作用于我国的投资银行业。以往发达国家的城市筹办世博会,是基于它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备,因此投资大部分集中在世博场馆建设等直接投资方面,配套投资不多。而上海筹办世博会,除了场馆建设以外,还涉及大规模的城市交通、环境、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以及商业、娱乐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环境三维面向多个区段的配合与协调,而完成这些动作金融环节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根据专家估计,2010年世博直接投资将达到30亿美元,而由此带动的延伸领域的投资将放大5-10倍,即150-300亿美元,相当于1200-4000亿元人民币。如此巨额的投资远非政府财政拨款及银行信贷可以支持,而上海十多年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运用市场机制,以资产运作为重点,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社会融资是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功能,将逾8万亿元的城乡居民储蓄中的一部分吸引到世博会准备和建设,将是世博会投融资的必然选择。可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才能孕育出更大价值的追求。

5.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就是用金融的手段去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

威廉-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优势是比蛮勇更好的战士”。经济领域内部以及之间在任何一种可以比较测量的因素、维度或层面上的差异或不对称性都可以形成竞争优势。这种差异或不对称性,不管是实际存在的还是通过创造的手段使之存在的都能使得其中一个或者多个经济环节比其他所有环节都能更好地提供消费者价值。所以说竞争优势是相对而言的,是会随环境或者对象而改变的。于此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就是要创建、协调、整和、重组和应用组织知识的程序化要求与竞争力的战略技巧以及通过技术拟合手法去完善、改进现有的金融环境。

从一个经济实体来说,体内的每一块资源都要围绕一个核心,每一个部门都要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而用力,决策层偏颇任何一个部门都会对体系的最后运行效率与结果带来影响。体系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力量,同样结构也决定着经济体力量的散发量的大小。这个体系的环境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体系的最终储能,还取决于体系的使用状态和相互配合默契度。一个体系里的各个参数因子,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意识,不能做好互相的补位和衔接,最终整个体系也会陷于崩溃。诚然,中国现今的经济环境本身就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的现实土壤。

参考文献:

[1]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高祖贵译.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9.商务印书馆.1999.

[2]MICHAEL E.PORTER,陈小悦译.COMPETITIVE STRATEGY.华夏出版社.1996.

[3]托马斯•E•科普兰,J•弗雷德•萨斯特里,柳永明,温婷,田正炜译.金融理论与公司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滕泰.财富的觉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杜朝运.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优化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6]吴国联.温州金融生态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6.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与化解 下一篇:金融衍生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