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5 06:23:21

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

【摘 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呈现出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近年来,中国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差异不断拉大,尤其是地区金融发展差异加剧,农村金融的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应对这些现状应当实施有区别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实施有差别的农地金融制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整体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区域差异;对策研究

我国自然、经济、社会和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直接造成了农村区域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会制约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现状

(一)农村金融规模的区域差异

从整体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来看,发达地区农村的金融发展规模明显大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金融发展规模。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呈现出市场规模大、金融产品和业务种类比较丰富、市场化程度高,从业人员数量多、专业性强的特点。而欠发达地区则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政策因素等各方面原因,其自身发展的规模也远远不如发达地区。具体来看,发达地区的人均农村贷款额远高于欠发达地区,而且发达地区该指标的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二)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区域差异

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储蓄。虽然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了储蓄动员功能,但其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普遍不高。例如:从1998年到2008年,除天津、上海、甘肃个别年份出现了贷款余额高于存款余额外,其他地区整体上都是存款余额高于贷款余额,且存差一直呈上升趋势。大额存差的存在表明,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更多地表现为动员储蓄而不是有效配置资金,而发达地区可以吸收的存款有效地配置,从而是该地区的资本日益增加。即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转化率高于欠发达地区。

(三)农村金融环境差异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政策性金融经营业务狭窄;邮政储蓄刚开始只存不贷,到2007年3月份才被批准可以办理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农村正规金融中贷款业务的唯一提供者,由于历史、产权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其金融供给乏力;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只在部分地方试点;同时,金融体制不完善、网点规模效益差、经营成本高以及技术设备相对陈旧,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的软硬件环境都不尽人意。而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条件则相对是比较完善的。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之原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发达农村地区多数处于交通便利、利于内外部交往的地区,且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经济的冲突,较早实现了信息交换、资源分享,先进理念的交流,直接便利了其各领域活动的进行,具有更为广泛的开拓空间。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则欠缺这些有利条件。

(二)农村经济领域的影响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较高的正比关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农村金融发展的程度就高;反之亦然。当然,在这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农村的消费投资的观念。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从根本上看,就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造成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在农村金融领域中,即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

2.农村经济结构影响。在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农户收入已经脱离了以种地等农业为主的农业化程度,其乡镇企业已经得到了迅猛大发展,吸收资金的能力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整体的农村经济也已经进入了一定程度的非农业化,其用于扩大自身发展的投资性活动也相应增加,灵活了整个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这就使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金融发展脱离了固有的小农经济的不利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程度上的发展。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其自身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部分地区的农村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其乡镇企业等并没有足够规模的发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实力,那么以农业生产、农业支出等消费性金融活动为主的经济结构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化程度就远低于发达地区的农村。

三、运用合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实施有区别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在发达地区的农村资本已经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相对较大,并且已经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主要依靠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的力量,以巩固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成果。同时,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双重力量,剥离因政策变动频繁造成的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

而对于欠发达农村地区则必须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强调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和帮助,并且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地方性、社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各种私营、民营金融机构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借助合作金融对农村内部资金的管理利用,真正满足落后地区农村的资金需求。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某种程度的灵活的区域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效用和缩小货币政策的区域不对称性。在发达农村地区可以推行区域利率市场化,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而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可以在国家提供一定的担保基础上,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采取一定优惠的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和央行再贷款政策,以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货币供给能力,满足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区域差异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节区域内的货币信贷活动和货币量。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首先,增加国家财政投资。欠发达农村地区目前较差的投资环境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统产业、基础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在促进欠发达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中,不可能有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而需要更多地依赖国家财政投资。其次,降低欠发达农村地区税负。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欠发达地区的税负,使欠发达地区成为我国税收政策洼地。最后,欠发达地区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产业。整合自己的资源吸收外来资金,实现区域性经济的互动。从而促进自身的经济快速发展,进而使当地的金融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葛文伟(1991- ),河南商丘人,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苏晨(1994- ),河南焦作人,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上一篇:现行汉字的造字理据 下一篇:未来公租房研究思路、视角与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