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层层递进的情感渗透

时间:2022-09-15 05:04:38

语文教学中层层递进的情感渗透

情感是人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它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情感是人内心世界的窗口,是人的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三维目标之一,凸显了情感在语文教育目标中的突出地位。

语文教学在进行情感培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优势。入选教材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艺术形象是情感力量的承载者。所以,情感渗透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应该有自己的路径和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发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表现为以下层层递进的渗透过程。

一、感染

所谓感染,是指语文教学在渗透情感教育时的不直接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就指明了熏陶感染是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基本手段。

熏陶感染是伴随着文学欣赏的过程而发生的,而朗读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则起着奠基和推动的作用。

1.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教师要利用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心扉,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将学生引入课文所描述的境界中。此时,师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一致,产生共鸣,能更好地理解课文,陶冶学生的情操。

《春》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运用各种手法,多角度、多层次描写了春天的各种景物,呈现出一幅幅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动人图画。讲授这篇课文,教师应重视范读,让学生在语音感染下,激起联想,身入其境,和作者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对于学生来说,听教师读文章,还只是处于对文章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接受阶段。真正理解了文章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学生会产生自己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欲望。此时教师要进行朗读指导,不能把朗读指导仅看成是技巧方法的指导,而应通过技巧方法促使学生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境读出自己的感受。只有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从作品中所受的感染,才能升华为深挚持久的感情。

二、生发

通过诵读让学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情感的熏陶,只是一个方面。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感悟能力以及情商系数的差异,他们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以及感情体会,有时会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有的学生能很快和作者产生共鸣,有的可能一时之间还没有感觉。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而有效地启发和促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理悟情,融情入理,达到情理相融的境界,其感情的波澜自会激荡澎湃。

如一位教师上《最后一课》。他在甲班上这一课时感到学生的情感反应来得比较缓慢而微弱,从而察觉自己的情绪和激发手段还没有到位。于是在乙班上这课时,他有意突出了文中自“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以后的部分。这一段的描写是文中最生动、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段落中写到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传来时,韩麦尔先生脸色苍白,声音哽塞,使出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并做了放学的手势。教师一边背诵这一段,一边模仿韩麦尔先生激愤、痛苦的表情,在黑板上写下“Vive la France!”(法语:法兰西万岁!)此时,整个课堂笼罩在沉重的氛围中,师生的爱国情感都在无声中澎湃激荡。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升华

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要经历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到里、由浅入深,由即时冲动到稳定积淀的发展过程,教师通过感染、生发的手段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是不够的,学生往往还处于即时冲动的较为浅层的层面。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推动学生情感的升华,既要保持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一定的情绪温度,又要使得情感的舒放在一定程度上回归理性,从而“以理升情”。

比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时,学生感到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情怀是好的,但又觉得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就反映出学生对课文精神实质的理解还局限在简单的认同层面上,而很少能使之成为自己未来安身立命的模范或标杆。针对学生的这些认识和情感上的不足,教师拓展了教学资源,引入古今一大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的经历和事迹,突出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人生情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加深了他们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高尚情怀的理解。

由上可见,语文教学的情感渗透一般经历感染、生发、升华这样层层递进的过程。语文教师应该尽量使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达到更深的层次。这既是课标的要求,更是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

上一篇: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心得体会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