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时间:2022-09-15 10:59:29

协同创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教学体系

[摘要]新的发展形势下,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对教学体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培养过程中连续性教育的推行。全员参与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本研究期为顺利推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些思路。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科技的全面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这一发展,要求我国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国际,以满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核心职能[1]。因此,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已势在必行,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并促进其持续改进,从而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重点关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其通用标准强调研究、分析以及设计/开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并在此过程中能体现出创新意识。在此背景下,提供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以协同创新为主的教学平台模式,将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2]。目前,大多地方高校正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并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学研协同创新如何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具有实际应用性的研究课题。本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的多层次、多平台的教学体系,及在实施过程中的连续性以及全员参与性进行讨论。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的多层次、多平台的教学体系

以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2015年该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中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据此,本专业学生必修创新创业与竞赛活动1学分,此外,通识课程必须选修1学分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要求必须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讲授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将此列为课堂基础教学。开设创新创业类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实践教学。目前,在此过程中单纯依赖于专业教师的教学与辅导,从长远发展角度看,所讲授内容可能与企业当前需求相脱节,将面临创新性不足的严峻问题。因此,建立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的多层次、多平台教学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将发挥重要作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创新实践类课题、项目,协调教学及科研资源合理充分利用,为学生创造教学和实践条件。教学过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发展的前沿信息、市场信息,使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实践与市场需求间建立联系。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理论课堂,走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真实环境。通过开放和共享产学研协同创新硬件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此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所提供的创新课题、项目多来自于企业直接需求,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融入到大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提高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创新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这也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及创新能力的要求相契合。高校学科门类众多,大部分高校的科学研究,都偏向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进行,学科或学院之间存在壁垒,“各立门户”“单打独斗”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而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平台,多学科人才的加入、多种多样的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促进了学科深层次交叉,有利于打破学科间的门户壁垒,有利于创新,并在授课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图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成。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大学生培养中的连续性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连续性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单纯依赖于某一课程及某一时段来实现,应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尤为重要,在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典型案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辅助以企业家的相关讲座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经验,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可使学生对创新创业形成更深刻的认识。此外,这些典型案例分析过程中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环节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在获得更全面的信息的同时,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尤其在毕业环节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所做课题进行全面了解,有利于在毕业环节中实现创新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始终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际应用课题和项目,实现学生实践环节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而不是盲目地为了完成实践而实践。企业因素的融入使学生在对实践环节的充分理解前提下,充分发挥本科生活跃的思维,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辅助以指导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指导,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将起到积极作用。这样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使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环节教育,贯穿于本科生培养全过程,从而实现连续性教育,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创新能力培养应该建立在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透彻的理解基础之上,因此,将两者合理的融合在教学当中是重中之重[4]。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全员参与性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应该全员参与,而不能是个别学生的个别行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和实践当中,也要求专业教师全员参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企业信息、市场信息、专业信息以及其他学科相关信息,多种信息的融合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的是企业因素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际生产相关信息,这为提高自身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同时,体现创新性奠定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的自然效应是专业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重视和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对高校教师的协同创新水平以及团队实力等方面的提升都十分有益。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和报告等教学环节,把自己从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会和经历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对成果进行再学习和再理解,有利于教师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再次提升。其次,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对协同创新过程有了间接的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参与协同积极性的提升[5]。全员参与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学生对企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可有效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从盲目找工作到有目的地进行择业的转变。四、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教学体系既是创新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的新的教学体系的完善,不能过分强调创新而忽略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如何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要求教学过程中在引起教师足够重视的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高校如何对多学科进行有机组织从而充分发挥其优势,如何与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进行融合,如何进一步深化与企业间的合作,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发展的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因素,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此外,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企业所提供的较多课题及项目,对于本科生而言过于复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分解、简化,形成若干子课题进行研究。应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不宜操之过急,频繁的失败,将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五、结语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构建融合、高效的教学体系,并可进一步提升参与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实现有效连接,在以专业知识和理论为基础,促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将为协同创新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尹贻林、王美玲、邓娇娇:《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13期。

[2]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10期。

[3]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第3期。

[4]张丽娜:《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建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连续性教学研究》,《大学教育》,2015年第7期。

[5]周春红、关晓辉、宋克:《协同创新反哺高校教学的机理分析》,《教育探索》,2012年第10期。

作者:张颖捷 张洪文 单位:常州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一篇:跨文化交际变化与发展研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