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

时间:2022-10-22 01:44:18

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

一、引言

国内外实践证明,协同创新已成为有效推进技术转移的实践潮流和重要“催化剂”。通过协同创新来进行技术转移,厘清协同创新对创新能力提高的机理和机制,不仅能提高各创新和需求主体的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还能切实助推经济转型增效提质。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取得的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成果转化率仅为25%左右,真正能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60%以上)。①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令我国科研成果符合市场需求并尽快投入生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的深入发展,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协同创新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协调当前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结构不一致、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联系虚弱、科技成果转化慢等一系列影响技术转移、科技资源浪费问题。不少研究认为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交流,将有助于企业内外部创新要素的整合,从而创造新的价值;②加强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和产业之间的多重互动是提升国家创新绩效的关键。③但当前关于协同创新实证研究多基于数据分析,很少特意考虑到项目实施之后至得到结果之间过程所需时间。本文通过建立相应模型研究分析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在分析中充分考虑时滞这一因素。由于本研究涉及数据均为逐年增长,这为线性回归分析年次数据提供了重要前提。

二、协同创新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移,需要协同创新。这是因为具有实用性、与市场联系紧密的科研项目能够更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符合市场需求的丰硕的科研成果转化,需要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以及金融、中介机构等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将为之后的科技研究提供更充裕的资金,更新实验设备,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支持。但是当前不仅为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未能到位,甚至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都是脆弱的。充分协调双方需求,调动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是协同创新的目的,也是意义所在。协同创新对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项政策、措施、项目,从提出、立项到实施、产生作用,都需要时间,协同创新中各个项目,从立项到项目产生作用也需要时间,因而研究协同创新必须引入经济学的时滞概念,应当充分考虑时滞这一因素的影响。时滞通常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指项目立项直到项目实施之间经历的时间,外部时滞是指已经实施直至在经济中作用显露所用的时间。2005年,国家统计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提出了四大创新能力衡量指标: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①这些指标的确定为我国创新能力的衡量提供了可比的量化标准,为考察影响创新能力因素的实证研究奠定了一定的数据基础,有利于实证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分析其关联性。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协同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体现在多个不同方面,根据《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提出的四大创新能力衡量指标,结合统计局财政支出以及《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相关统计信息,选取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企业R&D经费支出、申请专利数、发明专利申请量、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进行进一步筛选。根据相关性检验结果,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与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Pearson相关性为0.988,相关性较高,且同属于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项目,根据两项内容分别与其他项目的相关性关系以及现实需要,决定保留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类似方式对其他项目指标进行筛选后,得到专利申请、专利授权、R&D经费支出、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国家科技投入等五项指标,本文以此五项作为创新能力衡量指标,研究协同创新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本文将以协同创新合作项目为研究分析内容。协同创新合作项目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产学研科技统计报告》所披露的有关“九五”、“十五”、“十一五(前三年)”期间研五类中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基于研究要素的可取得性和适用性,创新能力五项指标以2003年至2008年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考虑时滞的影响,对解释变量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据取2000年至2008年相关数据为样本。全部数据处理借助Excel和SPSS软件予以处理。

(二)研究假设假设1:申请专利数与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假设2:R&D经费支出与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假设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与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假设4:国家科技投入与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假设5:发明专利授权量与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前4个假设研究四大创新能力标准受到协同创新合作项目的影响,假设5验证发明专利授权与专利申请对于创新合作项目的反应时滞差别,专利从申请到授权之前存在一定时间差,协同创新合作项目对于专利授权影响应当比专利申请的影响作用产生得更缓慢。

(三)模型构建本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协同创新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四、时间序列模型预测

基于研究数据的时间序列特性,以及线性回归分析能够顺利进行,首先对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由图2、3得到,自变量与5个因变量随时间呈递增趋势,而且合作项目数随时间变化的递增趋势较陡,增速快,而因变量也在曲线中呈现出一定的加速增长趋势。变量递增趋势为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环境,其中呈现增速不同要求后续分析充分考虑时滞因素。

五、时滞性分析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协同创新和创新能力四项代表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2所示分析结果。从调整R方可知,以上模型拟合度极高。查表得置信区间95%之下,t0.025(4)=7.709,F0.05(1,4)=2.7764,对比结果,得到t>t0.025(4),且F>F0.05(1,4),表示各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关关系显著。通过对不同时滞期结果观察比较,得到R&D经费支出(y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y3)、国家科技投入(y4)三项与时滞3年的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拟合度最优、显著性最高;专利申请(y1)与时滞2年的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拟合度最优。采用非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结果分析,如表3所示。以拟合度最高的分析结果为例,该结果说明:协同创新项目每增加1个,两年后专利申请增加70个,三年后R&D经费支出增加4920万元、国家科技投入增加2730万元;协同项目每增加500个,三年后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增加1人。该结果的现实意义在于,专利申请(y1)比其他三项内容操作流程更简洁,而其他项目则历经多个不同层级、部门的周转与协调。为检验这一推测合理性,对专利授权(y5)和协同创新合作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由表4可知,y5的t检验值中只有时滞3年的协同创新合作项目通过检验,这一结果比专利申请时滞多一年,可以推测专利从申请到得到授权至少需要一年左右时间,这与现实相符。该结果从实证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时滞”的存在,反映出以上5个假设关于时滞推断的合理性。

六、结论与建议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协同创新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效果;协同创新对于创新能力提升效果实现存在时滞。因此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作为引导者和服务者,一方面扶持与鼓励协同创新,引导产学研金介各方集中优势合作;另一方面提高专利审批效率,简化专利申请程序,优化沟通机制,降低时滞,有效促进创新效果尽快实现。

作者:陈红喜 侯召兰 曹刚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网络文化建设中道德失范问题 下一篇: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