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时间:2022-09-15 10:08:57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 要】本文从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科学依据、原则入手,以如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途径为主线, 结合笔者从教多年的实践,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为本的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应该授之于“渔”,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构建主体性教学的学习方式包括以下个内容:

1.提出问题

上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有关知识设置若干问题,供学生讨论。问题的设置要:①有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兴趣;②有适当的难度――让部分学生有展示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让他们既有“跳”的机会,也能“摘到桃子”;③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愉悦。

2.讨论解决问题

讨论并解决问题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该环节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进程做及时的调整,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尽到“编导”的职能外,也应该以普通“演员”的身份进入角色,从而激活课堂的民主气氛,让学生真正在信息的海洋中徜徉;同时对于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意见,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提倡学生“另辟蹊径”,从而真正实现注重个性,塑造学生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善于探索和创新的人格。

3.归纳总结

讨论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对待问题,虽提倡学生讨论乃至争论,但也不能“喋喋不休”,在这里,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把“谜”底揭给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知识结论。对于学生讨论过程中发生的争论,教师既要当好“裁判”,但也不能 “居高临下”、“一锤定音”,对因争议而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

4.信息反馈

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学生对一堂课的内容是否已经掌握?可以课堂小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从而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胸中有数”。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做出相应处理,为下一节备课“留个底”,同时对课堂练习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行评析并当堂解决,不留“后患”。

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探究性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是问题探究的主要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比较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

例如,学习硝酸性质后,教师提出问题:实验室如何以铜为原料制备硝酸铜?请设计并评出最佳实验方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如下方案:

(1)铜与浓硝酸反应;

(2)铜与稀硝酸反应;

(3)铜先氧化成氧化铜,然后氧化铜与酸反应;

(4)铜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铜,然后氯化铜与硝酸银反应。

学生分析讨论、评价以后得出如下结论:从环保角度和经济角度(节省药品)进行评价,方案(3)最好。整个过程让学生自由、独立、开放地探究,而教师则成了学生探究的引导者,而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者。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应明确新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需仔细地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备课的重点是备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条件来探究新的知识,发现规律。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教师千万不能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四、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平等、民主、尊重个性的教育观,把课堂教学从“一言堂”转变成“群言堂”,把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变成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并给学生的思维,行为以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课堂上应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质疑,要大力鼓励和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不准确或不正确的,也要首先肯定他们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再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结论。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因此,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

总之,教师要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在教学操作层面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达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形成新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不断的探索、实践,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维民,孟令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2]杨景辉.探究性化学教学例谈 [J].内蒙古教育,2005年03期; 32-3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杨孟萍、唐卫海.《教育心理学》.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5]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议小学数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 下一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