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模式分析及思考

时间:2022-09-15 06:01:04

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模式分析及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经济数学课程改革一直是经管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随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院校或专业甚至取消或肢解了该课程。目前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大多以数学学科自身为立足点,与专业课程的改革间的距离渐行渐远,经济数学课程在经管类专业中的地位和存在备受挑战。经济数学课程改革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新的视角和立足点。

关键词:高职 经济数学 课程改革

一直以来,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立足点都是将该课程定位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是后续课程的工具,同时也是构建学生科学思维结构不可或缺的基础。从以“理论够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为方向的教学改革思想逐步成为教改主流后,经济数学教学改革也逐步从小改小闹发展到大刀阔斧,一方面,大幅度减少课程的教学时数;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对数学理论的要求。随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数学与专业课程的相关程度越来越低,经济数学作为后续专业课程基础的作用也越来越弱化。然而,经济数学作为经济、管理、财务等现象分析的重要工具的作用却依然存在。因此,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立足点需要重新定位,才能为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开辟一片新的空间。

一、当前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种模式分析

1.基于高等数学基础上的教学内容重组的改革模式

这种改革思路是以删减微积分部分知识点,适度降低教学要求,增加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内容,一些教材中还加入了如线性规划等内容。这一改革思路在专业课程全面改革前曾经成为经管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教学内容多、理论要求高、难度大与教学时数大幅度缩减以及学生数学素质下降的矛盾日趋凸显出来。

2.以增强数学服务于专业课程需要为主导的改革模式

这种改革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数学与专业课程教学脱节的状况,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加入了许多从专业应用中抽象出来的实例,以体现经济数学在专业应用中的作用、途径和方法。在总体教学内容没有根本改变前提下,给予数学教师更多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力,大大提高了经济数学教学的灵活性。但由于数学在经济管理、财务分析等实际工作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将专业应用实例直接用于经济数学教学难度较大,无法适应教学需求。因此这些实例通常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抽象,而抽象的过程通常都略去了,展现给学生的仍然是“数学味”十足的东西,离实际应用相去甚远。

3.摒弃高等数学的改革模式

随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经管类专业课程对高等数学的依存度不断降低,这也就给在经济数学中彻底删除高等数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思路提供了依据,于是一种新的改革思想逐步形成:将微积分从经济数学课程体系中彻底删除,经济数学从线性代数起步,加上部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构成新的经济数学的内容框架。对于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中涉及到的微积分知识,或是采取设法回避,或是干脆把它交给任课教师自己想办法去处理。这种改革思路的最大益处仅仅在于有效地解决了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

4.基于教学方法改革的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模式

随着教学内容整合的日趋定型,经济数学教学改革逐步从单纯的内容重整向内容与教学方法同步调整的模式发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被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这种模式较典型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在经济数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各种为经济数学教学服务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二是引入数学实验,将一些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引入经济数学教学中,使得一些原本复杂的数学计算程序化和工具化。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数学教学带来了一些新意,对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以上几种改革模式的共同点都是将经济数学定位于为后续经管类专业课程服务的工具性课程,尽管对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有所不同,但对数学课程的体系、结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并无本质的改变,仍然较完整地保持了数学的学科性体系的逻辑结构。然而,随着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专业课程中的定量分析逐步被定性分析取代,既便保留了少量定量分析内容,这些内容也被模块化,这就使得专业课程对经济数学的依存度不断降低,经济数学作为专业课程工具的地位受到挑战,这也成为部分学校经管类专业取消经济数学课程的主要依据。

二、经管类专业数学观念需求的必要性分析

定量分析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环境日趋规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基于经验分析的决策手段将逐步被基于数据定量分析的决策机制所取代,各种定量分析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经营、管理和决策重要的辅助工具,无论是基层业务和管理人员还是企业高层决策者,定量分析数据成为开展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这些定量分析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应用,如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运筹学、规划方法、最优化理论、图论、对策、博弈等。这些数学观念和方法成为各种数据分析工具或决策系统构建的基础。

现行的经济数学知识结构中虽然包含了其中部分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从数学自身内在知识特点和逻辑结构角度讲授其原理和方法,真正反映实际应用的内容几乎没有,这使得学生无法较直观地了解数学工具的实际用途。过去,这些用途还可以通过在专业课程中的相关应用来体现,但随着定量分析逐步淡出高职经管类专业理论课程,数学课程的存在性受到质疑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然而,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来说,保留数学课程至少有以下三个理由。

1.数学课程在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动力方面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从宏观上讲,数学是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即使在经济管理类学科及其应用领域中,“实践证明,用数学方法对经济问题所作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严谨的、缜密的和可信的”。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维逻辑结构和思维方法的重要基础课程,它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所提供的思维方法保障远大于数学工具本身,同时对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储备。从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发现,工作过程中持续保持学习动力的强度与持久度与在校期间数学成绩间呈中度正相关关系,在继续升学人群中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数学课程发挥的潜在作用不言而喻。

2.具备较高的数学素质是高职区别于中职教育的重要标志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恰恰是高等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主要任务,而这种转变集中地体现在从实体数学向抽象数学的转变过程中。因此,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完全必要的。相反,如果取消数学课程,将动摇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存在的基础。

3.数学分析思想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必备专业分析基础

从专业的角度思考,高职教育区别与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高职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经验层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向学生传授基于策略层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后者恰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对于高职类经管专业,尽管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数学的工具性特征不断被淡化,对于各种经济数据的分析也逐步工具化,然而,数学思想、原理和方法始终贯穿于分析过程的始终,只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数学基础,这些思想、原理和方法被刻意地淡化或回避了。

由此可见,高职经管专业中,存在数学需求,尤其是数学思想应用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在经管专业教学改革中,数学教学的改革重点不是是否需要开设数学课程,而是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和怎样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简单地取消数学课程的做法无疑是一种急功近利和不负责任行为。

三、高职经管专业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事实上,目前在高职经管专业中沿用的数学课程存在众多的问题,必须进行改革,而且改革的步伐始终都在行进中,然而这些改革又始终没有跳出一个自我封闭圈子。可以说目前的改革已经步入了死胡同,必须从新的视角看待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

1.对经济数学课程在经管专业中地位的思考

长期以来,经济数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的地位十分稳固,然而,随着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工具性特征逐渐淡化,导致经济数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趋于边缘化。因此,重新定位经济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是该课程继续存在重要保障。从经管类专业对经济数学需求分析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在经济现象的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中,数学分析方法都发挥了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因此完全有理由将经济数学课程定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之上。

2.对经济数学课程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思考

现行经济数学课程知识与能力结构基本上是采用“压缩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模式,以典型的学科逻辑作为教学主线,课程突出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这种知识与能力结构随着经管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化逐步失去存在的价值,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中需要进行数学计算的内容越来越少了,数学课程几乎成了独立于专业而存在的一个孤岛。由经管专业数学需求分析可知,经管类专业课程中对数学的主要需求是数学的分析方法,而不是数学工具本身。因此,是否可以考虑采取一种新的数学课程模式,即将专业应用与数学课程结合起来,在专业应用中开展数学教学。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经济现象数量形式+对应的数学模型展示+模型构建原理的简单描述+借助工具进行计算+基于经济现象背景的数学分析”,在此过程中忽略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这种数学课程模式既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经济数据分析的高度、精度和准确度,这是一种值得探讨的经济数学课程结构。

3.关于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的思考

长期以来,一支粉笔走遍天下,几乎成了数学教师形象的真实刻画,若采用上述课程模式开展数学教学,这样的教师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吗?数学课程自身的完备性常常成为数学教师自我封闭的外在诱因。随着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数学应用功底,同时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掌握广泛的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尤其要求数学教师必须熟悉数学在经济管理专业学科的应用领域、途径、方法,从专业应用的角度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工具的应用,也就是说数学教学的改革必须以专业应用作为切入点。然而,目前所见到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始终是从停留在数学的视角上,这就必然造成数学教学与专业需求的脱节,从而影响了数学在经管专业教学体系中作用的发挥。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数学教师的专业惰性使他们自我封闭在数学的小圈子里,大多数数学教师无法或不愿意或缺乏能力,从经济管理专业视角审视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立足点。要使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真正取得实效,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4.关于经济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传统数学课程教学历来强调知识“从何而来”,“到何处取”,“怎样去”,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严谨课堂教学逻辑结构。课改后,这种课堂教学逻辑结构是否还能适应新的经济数学课程体系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比如,在采用“经济现象数量形式+对应的数学模型展示+模型构建原理的简单描述+借助工具进行计算+基于经济现象背景的数学分析”形式构建的课程体系中,传统的课堂教学逻辑就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后经济数学教学?照搬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能够解决问题吗?一个现实的问题必须解决,在专业课程中,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到专业应用,知识和技能提升的层次相对较低,而数学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从基础到应用则需要提升很高的层次,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应用谈何容易。更何况数学在经管类专业中的应用,尤其是对经济现象的量化分析应用,常常需要将多种数学工具加以综合应用,才能发挥数学分析方法的优势。由此可见,简单照搬专业课程改革的模式是难以解决数学课程中基础与应用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问题的。

综上所述,高职经管类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的经济数学课程无法适应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承认,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难度远远大于专业课程的改革,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课程观念、视角以及整个课程教学结构必须适应整个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变化,必须跳出数学课程自身的学科体系,从经管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高度重新审视数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应当建立在专业应用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数学自身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才能真正适应并满足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丽贤.谈高等数学理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长春大学学报,2006,(6).

上一篇:《产品销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探讨 下一篇:对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现状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