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感恩

时间:2022-09-14 09:57:40

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感恩

前几天,聋班七年级女生C没有按时返校上课。据其姑姑反映:孩子不想上学了,原因是“所在学校不好”――伙食单一质量差,吃不饱;生活老师态度凶,没爱心……果真如此吗?

C的父母均有智力障碍,劳动能力丧失,家里所住房屋还是村里捐资盖的。入学这几年,C一直被列为“家庭最困难学生”,生活费用全由学校负担――每天5块钱标准,吃伙房大灶份菜,烧饼、馒头之类吃多少算多少,无盈利。今年,物价上涨厉害,每天5元钱或许吃不很好,但也不至于吃不饱!

学生在校发生些争执在所难免,生活老师常以说服教育挑事者“息事宁人”。聋生往往“关注”教师激动的情绪、不“品悟”其说教的话语,印象里便成了“老师在严厉地批评自己”,于是耿耿于怀――C便属于这种情形,在家人面前恶意重伤学校以泄“私愤”。

为师者,最大的心愿莫过于桃李满园。特校教师,虽谈不上满怀教育理想与信念、燃烧青春与热血,却也在这片相对封闭、清贫的空间里耕耘、播种着――日复一日远离灯红酒绿的喧嚣,年复一年在物欲横流中抗争:为帮助学生家庭节省接送开支,学校每个月集中歇一次班;为解决学生生活费问题,校领导经常四处“化缘”,特校校长一时被戏称为“丐帮帮主”;天冷了学生缺少御寒衣物,老师们从自己家里带;学生受伤或头疼脑热了,班主任老师及时带去就医,有时竟连自家孩子都顾不上;每晚9点至次日凌晨两点,生活老师差不多隔半小时就去学生宿舍一趟,及时唤醒爱尿床的同学小便,给爱蹬被的盖好被子;学生屙尿弄污了裤子,哪一次不是班主任或生活老师处理的?……凡此种种,能说这个群体“态度凶,没爱心”吗?

然而,在聋校,小C之类绝非个例!因由何在?

原来,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和教师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容易使得教师对他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熟视无睹。当问题习以为常地不再被看做是问题时,解决问题无疑将成为天方夜谭。

特殊教育就是这样。教师在实施“爱的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过分放大“良知苦行”“爱心奉献”等职业操守,而忽略感恩教育等人文细节。日子久了,师生间或许达成了这样一种默契:在老师看来,我是特校教师,必须有爱心、讲奉献;在聋生看来,我是生理有缺陷的弱势群体,应该得到周边人的怜悯和关爱――别人付出爱心,那是本分;否则,就是冷酷无情。于是,不少聋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坐享其成、偏执骄横,无限度地向周围索取而不思回报;少数孩子甚至形成了近乎病态的价值观,即特校教师是因为聋哑学生才有工作的,一旦聋学生没有了老师们便会失业,所以教师必须感恩学生、对学生好,教师给予学生的“一切优待”自然理所应当。

特殊教育苦。不是因为条件差,而是缘于思想工作难做。常言“播种爱心,收获爱心”。如上事例,特校教师奉献了爱心,到头来收获的是什么?冷漠,偏执,误解,诽谤,自私……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责骂孩子们“白眼狼”。毕竟,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只是在思想上钻了“牛角尖”,亟待疏导、转化和被“激活”而已!据说,在日本,幼儿园的教学计划重点是“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和说谢谢”。也许,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忽略和欠缺的。

教育,是社会化成人与孩子自然本能的相互妥协和对抗过程。教育的目的,是让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最终目的与宗旨还是“学会做人”――通过寓教于乐与严格培训的方式,将更为优秀的制度、品德与性格传递给孩子,以铸就他们完善的社会性格和整个民族的个性。有人说,未来企业的竞争、包括国家的竞争,不再是一个(伟)人与另一个(伟)人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竞争。基于此,教育带来的改变,就不仅限于孩子个体的改变,更应是受教育者作为人的整体的改变、中国的改变!

(作者单位:山东省微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上一篇:浅谈预防残疾人青少年违法犯罪 下一篇:精防与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