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生物课有效教学

时间:2022-09-14 05:46:33

新课标下初中生物课有效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及时进行激励性的反馈。从而展现出生物课堂的魅力,提高有效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下边是我在教学“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尝试有效教学的课后反思。

关键词:有效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生物;课堂

一、肯定学生的设想,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有效教学的效率

《生物新课程》指出:“教师是生物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怎样恰当引导学生探究、交流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的课堂教学为主动的师生互动教学,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些问题要求我们进行开放式教学。问题让学生提,疑问让学生解,方法让学生悟,思路让学生讲。并及时进行激励性的反馈,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成功体验。这也是加强“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我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学中,学生一旦有了好的设想,就鼓励他们相信自已的想法,不轻易放弃,并指导他们将自已的设想整理出来,同时写出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让学生闪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

例如:我在布置学生带洋葱和黄瓜时,有位同学马上举手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要观察的是植物细胞,那么马铃薯也是植物,我们带马铃薯不行吗?”我肯定了他的设想,并且,鼓励其他的学生也要大胆设想,提出更多的问题。

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另一位学生,“老师,马铃薯是植物的根还是果实?”我回答说:“马铃薯既不是根,也不是果实,是变态茎”。顿时,全班哄堂大笑。他们一定是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人们常说的“变态”。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压制学生的活跃情绪,而是因势利导,和颜脱色的指出“变态茎”是植物的一个器官的名称。知识的海洋宽阔无边,敢于大胆质疑,勒奋耕耘,你将会收获到一个又一个意外的惊喜。“下面,请大家开启智慧的双将,在想象的天地中畅游,看谁能提出新颖,有特色的问题。”教师的一席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片刻之后,纷纷举手发问,一时间,一个个问题纷至沓来。学生的思维处于级度活跃状态中。他们已不仅仅局限于提出问题,而且相互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每个小组都设计出具有各自特色的实施方案。提高了有效教学的效率。

二、大胆开发教材资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提高有效教学的效益

教教材,就是把教材里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完了事,你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我就讲什么,你教材里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至于教材教完后,课程目标是否真的实现了则是很少考虑的。用教材教则不同,它把教材只是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学的目的是用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而不是教材是否教完。有效教学的特征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只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进步。

本节实验中,每个小组都按自已的设想,采用了不同的材料,甚至有的同学,对书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有了疑问,既然显微镜能观察薄而透明的材料,书上为什么要求用刀片刮取黄瓜果肉呢?难道我们削取薄片不行吗?我对他们的疑问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们带着成功的喜悦开始讨论、设计和实施。从实验中,学生懂得了教材不是“圣经”,教材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进而改变了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性。提高了有效教学的效益。

三、采用“第三教学”,提高有效教学的效果

日本教育家稻川三郎通过多年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经典理论“三类教学”其中“第三教学”倡导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最为核心的环节。它能提高学生的学力,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上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成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对此,我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按自已准备的材料(洋葱、番茄、西瓜,马铃薯、萝卜)、自已的设计方案分组操作。不久,实验室里“成功了”,“我们也成功了”的呼喊声不断。忽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我们组的马铃薯切片加碘后变蓝了,这是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全班学生个个用好奇的目光望着我。此时,我想时机已到,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我故意也显示出了一副疑惑的神态说:“是啊,那是为什么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经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记住,因此,在教学中多运用比较法,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亲自动手做实验看看,从实验中能不能得到启发。(1)在切片上不滴加染色液(或滴加高锰酸钾溶液)。(2)滴加碘液。通过实验对比,学生惊奇的发现,没有滴加碘液(或滴加高锰酸钾溶液)的切片没有变蓝,而滴加碘液的切片变蓝了。根据这个结果,我启发学生思考:滴加碘液的切片变蓝了,这说明什么呢?学生经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之后懂得了淀粉遇碘变蓝。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兴奋得喊了起来“我们真棒,我们太酷了”,我也加了句“OK”。身为施教者,谁不醉心于眼前的这一幕呢?如果这幕现象能成为天下教育者共享的美景,那便是时代教育最大的成功了。

通过这节课的实验,学生不仅总结出了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还找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假设――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结论)结论运用。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取得了非浅的成效。提高了有效教学的效果。

四、学生反馈

实验结束之后,我设计了以下2道练习题

(1)参考挂图说出在普通显微镜下你没有看清的细胞结构是什么?

[反馈1]大部分学生都说出了没有看到细胞膜,我说:“那就对了,这是由于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上,的确是看不清”。由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树立了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2)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与黄瓜果肉细胞形态,功能不同,基本结构也不同,对吗?

[反馈2]大多数学生能够结合教科书的图文说出答案,但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通过实验观察细胞结构,不懂细胞结构的名称,因此有20%的同学答不上来。

二不足之处

1.应加强学生的绘图能力。

由于是第一次画细胞结构图,学生绘图能力差,今后有待于加强。

2.应对3类玻片标本进一步说明

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玻片标本为切片,装片和涂片,有不少学生对此模糊不清。如:在上边实验中,有的组是削取薄片制作的切片,却有不少学生说成装片。

参考文献:

[1]梁师毅,《初中生物学科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半山,效率、效果和效益。甘萧教育2011年第17期

[4]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年64-67

[5]殷建军,《中学生物教学》2001年Z1期

[6]彭豪祥,有效教学反馈的主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0108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第二中学133400)

上一篇:“数学阅读”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