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的转型发展

时间:2022-09-14 05:07:1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的转型发展

[摘 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能否主动顺应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有效推行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能否发挥应有作用这一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强力推进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转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95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创新激发活力,创业推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鲜明的主题,教育部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和保障力度,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蚌埠学院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办学定位和“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致力于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新的时期,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积极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紧紧抓住转型发展的关键,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走出“千校一面”,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以围绕“四个转到”这一转型思路为契机,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强化实验实践教学,通过倡导开展校府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等“四合作”途径,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继续深化和改进完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二是要强力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满足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地方本科高校积极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创新创业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理念及能力是先导。

1 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教育观念更新不到位,办学特色不显著。升格初期存在的同质化倾向的通病依然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质性进展缓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与市场没能达到零距离对接。

办学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校园的基础设施、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办学条件的建设显著滞后于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师资队伍水平满足不了教学型大学建设的需要。学科领军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多,生师比过高,一些教师教学基本功不能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

管理水平与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不适应。还存在原有的专科运行管理痕迹,工作重心下移、管理权力下移的院系二级管理及质量监控不到位,流于形式。管理水平与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双能型教师系统的跟踪培养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至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企业及工程实践的有效沟通与共同语言。学校虽有一些制度规定,但在可操作可持续的层面上无法保证,外加教师传统的等靠要的观念,双能型教师培养进展缓慢,效果极差。

教师考核与激励的有效性不足。分类管理不到位,考核、聘任、晋升通道、培训平台缺乏,团队建设效果、考核评价机制不足,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严重滞后,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理念意识缺乏、知识结构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的背景下,一是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看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延伸和拓展;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能主动渗透创新创业的理念和内容;三是未能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创建创新型社会和国家的高度。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匮乏、水平参差不齐、结构不够合理。地方本科高校长期以来生源充足,办学经费有保障,危机感不强。缺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重视不够,授课教师大多是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兼职,大部分教师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无法深入讲解创新创业的知识及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育基地功能发挥不够。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掣肘,虽然也建立了一些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但多数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满足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3 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途径

国家和政府层面已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并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多项鼓励性政策支持。地方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采取有效的教育模式,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输送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3.1 构建浓厚创新创业文化环境育人的新模式

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师生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地方高校必须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等时代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到校风、学风之中,营造出积极进取、用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文化,使创新创业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和生存方式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追求。系统梳理学校现有的体制机制,以创新性的体制机制来巩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努力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的体制机制。

3.2 构建符合创新性社会发展需要的全过程育人模式

创新型社会的建设是需要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应具备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对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要通过渗透式的校园文化熏陶,课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组织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坚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构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

3.3 以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为先导,提升教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一是转变观念,把实践能力提升作为教师自身发展的自觉行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除需要学校配套出台的一些推动提高实践能力的政策举措外,更需要激发教师的专业实践意识,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内在动力。

二是把校企结合、挂职锻炼作为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有计划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深入了解、全面熟悉本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生产工艺和过程,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科研水平,为专业课程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切实感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明确育人方向。

三是把服务社会、争取横向课题,开展应用型科研作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有力措施。争取横向课题一直是衡量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指标,而有效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必须有的放矢凝练科研主攻方向,开展相关的前期工作与有效的激励机制。目标引导是前提,根据学科发展,科学合理定位每个教师个人目标,形成目标体系,把教师的个人目标引导汇总到学校的办学定位中去;能力与项目是保障。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是首任,在科研建设上要实行团队合作制度,以横向课题作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实现以老带新,合理组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激励机制是措施,实行任务激励与奖励激励结合,促进教师接受和参与科研活动,积极推动教师向科研应用型教师转化。

四是把吸引企业参与作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根本保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及深度实质融合,以共建、共享、双赢为目的,争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积极性,把满足企业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参与和协调的力度,优化企业全面实质参与的制度环境,这样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有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袁贵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5-02-12.

[2]刘芳.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

[3]叶玲娟,邱容机,郭鹰.高校中青年教师培养:现状、问题与方向――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6).

[4]焦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N].中国教育报,2015-05-06.

[5]朱林生.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内涵及策略――基于地方本科高校本体的宏观视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6]李翠芬,苏瑞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梧州学院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3(1).

上一篇:大连地区大学生创业观现状调查研究 下一篇: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人机对话”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