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三策略

时间:2022-09-14 10:10:22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三策略

如果把学生的解题看作一场战役,那么审题就像是作战前的敌情分析。“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很重要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是很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的,但却不能让学生“因题而变”,根据不同题目的类型去审题,导致很多学生在不解题意的情况下进行毫无策略地解题。长时间下来,学生因经常出错而畏惧解题,形成恶性循环。本文试拟举一些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供同行参考和商榷。

一、重视读题,融入题境

学生如果只是就题读题,而置身于题外,就很有可能无法正确地解答问题。因此,要让学生全身心地进行读题,强调严谨、抓准关键。

1.强调严谨。数学语言的表述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精确”,第二是表达特定的意义。因此,“严谨”是读数学题目的最重要策略,要引导学生在读题时看清题目的每一个字、词、陈述词、关系句,搞清整个题目的要表达的意思。

例1:已知a、b、c分别为ABC中∠A、∠B、∠C的对边,并且方程2ax2+2bx

+c=0有实根。

①若ABC中,∠B=9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试进一步判断ABC的形状;

②若ABC中,∠A =∠C,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x1、x2,且|x1-x2|=l,求ABC中∠B的度数。

这一道题的条件比较复杂,因此引导学生在读题时分清结构关系是很重要的。本题中是在给出总条件“方程2ax2+2bx+c=0

有实根”后,再分两路分别进一步给出子条件,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的,这两个小题之间没有关系,两个独立的问题可以分别处理。学生只有这样严谨读题了,才能进行正确解答。

2.抓准关键。“严谨”是读题的基础,读题除了要“严谨”外,还要抓住题目的关键,就是抓准“题眼”展开思路,这样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2:把100元钱按照1年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如果到期可以得到本息共111.34元,那么这种储蓄的年息是存款的百分之几?月息是存款的百分之几?

这一道题一共有三个已知条件,第一个是本金100元;第二个是定期1年;第三个是到期本息共111.34元。什么是这一道题的关键,也就是说这一道题的“题眼”是什么?那就是“如果到期可以得到本息共111.34元。”这一句是关键句,因为这句中包含的关系多,把它搞清楚了,这个题目也就易于解决。

二、转化挖掘,寻找隐含

有一些“综合型”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这些题目的已知条件较复杂、不明显,需要学生求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对于这些题指导学生审题时就要善于对已知、未知进行转化挖掘,找出其隐含条件,使问题柳暗花明。

1.巧妙转化。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要引导学生采取转化的方法,把题目化繁为简单。

例3: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1,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是4,且与过点(1,-2)的直线有一个交点是(2,-3)。

①求直线与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设抛物线与二轴的两个交点为A、B(A在B的左边),点P在直线上,若ABP是直角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

③若(2)∠B是锐角,试确定点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例3题干中的条件用文字表述,看不出其与结论的联系,但将其公式化后,可以得到下面一组关系式,(先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x2+bx+c),对称轴为x=1-

=1,线段AB长为4 =4,抛物线过点(1,-2)4a+2b+c=-1,经过这样的转化后,这一道题就很容易解了。

2.深入挖掘。对于一些应用题,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深入挖掘,使问题明了化。

例4:一份试卷共有25道题,每道题都给出4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要求学生把正确答案选出来,每道题选对得4分,不选或选错倒扣1分。如果一个学生得90分,那么他做对多少道?

在这一道题中,“每道题选对得4分,不选或选错倒扣1分”是关键句。因为得分情况是就每道题而言的,故“每道题都给出4个答案”虽然是事实,但从本题的数学意义上讲,却是无用信息。又“不选或选错倒扣1分”,故可把不选和选错看成―不对。那么本题的信息为

结合关键句,本题可设他做对x道,则他(25-x)道不对。因此根据原题可以挖掘出以下方程:4x+(-1)×(25-x)=90。

显然,经过这样的挖掘,原题转化为对应的方程,解答时就明朗多了。

三、数形结合,逆向思维

一般的应用问题都是以文字叙述加一定数据组合而成的。这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句,把它(们)译成数学图形语言或符号语言,这对打开思路是很有必要的。借助图形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图形进行反向思考,这样就能正确审题。

例5:A、B两地相距400 m甲、乙两人同时同向分别由A、B两地出发.甲骑自行车,平均每分490 m;乙跑步,平均每分250 m。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

这一道题应该如何下手呢?

1.借助图形。这一道题可以画出以下线段图。

画了这个线段图以下,整个题目的题意就大致能反应出来了,能为正确解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石。

2.逆向思考。在指导学生审题时,也应该指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对于这一道题,如果两人所用的时间知道,设为x分,那么,因为两人的速度已知,就可以知道两人各自的行程,分别为490x、250x。两人的行程之差实际上就是A、B两地的距离400m。这样逆行完毕,可列出方程:490x-250x=400。

培养认真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总结,才能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上一篇: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计算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