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回归平静

时间:2022-09-14 10:08:13

人民币回归平静

经过一个月的喧嚣后,人民币归于平静,市场正在迅速适应“新”的定价机制,由人民币贬值产生的忧虑也在消减。

人民币交易量回落到了200亿元上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稳定在了6.37左右,在岸与离岸之间的价差在央行干预下大幅回落至350个基点上下。黄金、原油基本恢复到8月11日之前的水平,大豆、焦煤、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在8月份的最后几天企稳并开始回升,一度受到冲击的港币、澳元等货币价格也在恢复。

在市场稳定的当下,回头看过去一个月,8月11日对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完善只是央行在2015年推动的围绕人民币的系列改革中的一项。

汇改增加了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因素,在改革的过程中,央行有效控制了人民币贬值幅度,实现了人民币贬值3%的目标,还有意识地通过充分沟通来达到稳定预期的作用,重新建立了中国央行的权威性,同时意外收获了人民币对全球市场影响的初步试炼。

更加自由的人民币

8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再次调整,新的形成机制介于2006年以来的开盘询价模式与2005年汇改时的收盘价指导模式之间,做市商在每日开盘前的报价需要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

此次调整的目的是“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新中间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汇丰银行全球新兴市场外汇研究部主管Paul Mackel指出,“8月11日以来,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中间价一直接近上日在岸即期市场的收盘汇率。”中间价与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之间的差价在大多数时候都不足0.1%。

市场已在接近某种形式的短期均衡,汇丰银行判断,一方面,在岸市场的开盘价更接近中间价,做市商似乎能更好地判断在岸外汇供求、企业也变得更加冷静,除了8月11日、12日开盘价高出中间价0.5%、1.5%外,从13日开始,开盘价与中间价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在岸和离岸市场之间的价差已经大幅缩小,从8月12日的2000个基点缩小到9月16日的400个基点,这表明离岸市场情绪得到改善。

这可能都得益于央行的策略与决心。央行在实现3%的贬值目标时,并没有像2005年汇改时那样,在一个交易日一次性升值2%,而是在三个交易日利用新的中间价机制通过三次贬值完成。

此后干预也通过市场,多数时候在尾盘买入人民币,以稳定作为第二天市场开盘参考的收盘价。9月10日,央行还对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行了显而易见的干预,以缩减在岸离岸价差,当日CNH暴涨800个基点,成功将价差缩至100个基点。

为抑制贬值预期,央行不惜代价,大规模释出外汇流动性。8月份,外汇储备减少达939亿美元。8月下旬,央行在三天的时间内通过SLO投放了3400亿元人民币,以补充外汇干预减少的人民币流动性。

央行佐以其他改革,在兼顾长期目标的同时,增加短期做空成本、缓和短期情绪波动,稳定了人民币汇率预期。8月31日,央行《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对开展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含财务公司)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暂定为20%;9月2日,央行通知,修订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试行)》,进一步便利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其中,放低了跨境企业资金池业务准入门槛并扩大了资金池净流入上限。

央行提前布局打击地下钱庄,限制了难以监测的、不可控的资金外流渠道。4月16日,央行联合公检法、外管局下发通知,从当日起至2015年底,在全国范围开展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转移赃款专项行动。根据新华社8月的一份报道,已经捣毁地下钱庄窝点66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60余名,涉案金额达4300余亿元人民币。

若是回溯近期央行的动作,再结合周小川行长4月份在IMF的讲话,可以发现,央行正在加速推进承诺的改革。周小川阐述了“中国为使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可自由使用作出的最新计划”,明确指出“2015年是SDR审查的年份,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中国打算展开一系列有目标的改革”,这些改革涉及利率、汇率、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等。

除了前述新的中间价形成机制、远期售汇的风险准备金、跨境资金池新规外,央行还放开了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取消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审批,加强了国际收支统计并按照IMF特殊标准(SDDS)公布全口径外债、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等涉外数据。“下一步还将允许境外央行类机构直接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国务院总理新近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年底之前,还将建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这些已经实施和将要推出的措施,均指向一个方向,也就是更加自由的人民币。

更好的公共沟通

公共沟通是货币政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并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社科院金融研究员曾刚指出,中央银行通过与公众的良好沟通,不仅能提高市场效率,还能增强自身政策的可预测性,从而有效引导和管理公众预期,提高政策有效性。中国也在不断提升透明化程度,但仍有许多亟待加强的地方。

在此次汇改中,央行有一个明显的进步,便是非常重视公共沟通,能及时数据、充分沟通政策,很好地统合了长期透明化改革与短期稳定汇率预期的目的。

央行推出新的中间价形成机制的最初三天(8月11-13日),每个上午都在向市场做出解释和说明,两次网上的“答记者问”、一次吹风会,详细介绍了此次改革的原因、目标,也向外界传递了稳定汇率的意图和决心。

在8月13日的吹风会上,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给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数字――3%的累计贬值压力。以汇改前8月10日的人民币对美元在岸即期汇率6.2097计算,贬值压力释放后的市场汇率约合6.4。暂且不论贬值3%的幅度是否合适,从后续央行干预与市场汇率变化来看,这个数字可以说是此次人民币贬值的上限。在过去的一个月,市场汇率只在8月24日到27日突破了6.40,央行入市干预后,再次稳定在6.4以下。

8月26日开始,央行调整了SLO的时间,从过去的第二个月末改为当日。8月26日、28日、31日16:00,央行均了SLO操作信息。这一操作普遍被解读为对冲因为干预外汇市场损失的人民币流动性,间接传递了央行稳定外汇市场的决心。

从8月份开始,外汇储备数据调整频率,从季度改为每月7日。央行在9月7日了外汇储备数据后,以答记者问形式进行了解读,直截了当地点明,8月份外储减少近千亿的主要原因便是干预汇市,直接显示了央行的维稳决心。

央行还在9月初对10月中旬才开始实施远期售汇准备金制度进行了解读,明确表示,此举旨在增加外汇投机成本,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

以上均显示,央行吸收了2013年6月“钱荒”的经验教训,针对可能上升为系统性风险的人民币突然大幅贬值,做出了充分沟通,避免了市场风险的升级和扩散,同时,央行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民币汇率稳定预期,公共沟通已经成为预期管理的新工具。

预期管理叠加强力市场干预,效果明显,这使得市场重新感受到央行的控制力,对央行信息的解读也变得更为重要。比如,如果没有认识到3%这个限制,短期做空人民币的投资者损失就会比较大。

人民币初啼世界

唯一超过预期的,恐怕是人民币贬值在全球市场上引起了较大的连锁反应。

8月11日,人民币大幅贬值,此后,从汇市到股市、大宗商品、避险资产,从新兴市场到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大幅震荡。

一方面是国际油价再次跌破40美元/桶,股市、大宗商品等几乎所有风险资产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是黄金和主要国家国债作为避险资产的价格上涨(除中国、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少数国家外)。

虽然上述冲击伴随央行强力的入市干预已经消减了,但是,人民币贬值引起的连锁反应仍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人民币还不是外汇市场的主力军,也不能自由兑换,它对全球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次有惊无险的冲击发生在现在也是好事一件,警醒了中国决策层,让他们认识到人民币的潜在威力,有利于降低未来人民币全球市场壮大后的政策风险。

上一篇:一种手机智能控制的烟道防灭火装置 下一篇:制度、参与和权力:内地与澳门高校内部治理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