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东来与中原玉文化之发生

时间:2022-07-13 05:37:58

玉石东来与中原玉文化之发生

听了叶舒宪教授的发言,我感到很有意义。2014年7月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上,我曾经谈到《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产玉石的山,并以西部为多。其中提到的“敦薨”(敦煌)也有很多产玉石的地方,特别是安西有一个玉石山,想不到的是,去年考察时,就在那里发现了玉石。刚才听工作人员介绍,今天会场展出的新命名的敦煌玉就是由去年考察发现的大头山玉矿而得来。以前,我们提到的西部之玉包括昆仑玉、和田玉、祁连玉。魏晋南北朝以前,就有学者认为古代的昆仑山就指祁连山,而非现在的昆仑山,因为当时的地理认识范围还未到今天的昆仑山地区,这应该是有道理的,我认为,祁连玉实质上也就是昆仑玉。

古人对玉的重视是很早的,玉一般与王权、贵族的配饰联系起来,但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玉最早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古人最早关注到玉?我们都知道玉石尽管很脆,但要比一般石头坚硬得多,况且金属发现得很晚,因此,我认为,其最早的功能可能是用于割切。《山海经》中很多地方将金玉并称。金,并非指今天的金,而是铜,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用极其珍贵的铜来割切。因此,玉可能最早还是用于生产劳动与生活的割切。后来,才有了在玉上凿孔、佩戴的用途。这种情况在《诗经》中记载得比较多。我想玉石可能是先有实用价值,然后慢慢延伸到装饰作用的。又由于其半透明的属性,便使用在礼仪方面。总体来说,我认为玉在古代的作用经历了上述变化,也就是先考虑生活,后演变为装饰。从这点来说,玉石的发现及其应用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用于礼仪制度后,又推动了各部族、文化间的交流,甚至在历代战争和转变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就是“化干戈为玉帛”的传统文化精神。

以前,学者们关注丝绸之路都集中在张骞通西域,但从《山海经》《穆天子传》来看,这条路很早就开通了。可见,张骞凿空之前,这条路上的民间交流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没有明确的行政区域界限。即使到了21世纪,两国边界地区的民间交流也是很多的。因此,我们探索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有利于研究中原文化的转变。中原文化一般具有稳定性,只有周边新文化进入后,才会引发文化的融合转变。今天,我们研究丝绸之路,就是要让它重新发挥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海上与空中的交通线路发展迅速,因此,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洲的联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更省力、更经济、更快捷。以往,国家对西部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措施,也带来了很多改变,但是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相应来说,更有利于西部的发展。同时,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总结历史经验,避免以往的教训,才能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的玉石之路考察活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另外,这种多学科的田野调查活动也有利于推动学院式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上一篇:宁夏彭阳出土玉器 下一篇:“玉帛之路”的空灵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