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9-14 08:05:36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经过4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碰到了很多问题。本文在总结归纳该模式实践探索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别从学院、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订单班”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旅游管理

1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将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旋律。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2008年5月与苏州趣普仕集团旗下的苏州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青旅”)签订了校企合作办班协议,将08级开始的旅游管理班冠名为“趣普仕·青旅”班,开始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订单式培养之路。之所以选择苏州青旅作为本专业的合作对象,一方面是因为苏州青旅是江苏省排名第一的旅行社,拥有雄厚的实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苏州青旅在整个苏州大市范围内拥有四十几家加盟营业部,能够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

2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办班协议,高职院校以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邀请企业的资深员工参与校内课程的教授,企业员工在学生进企业实习期间为其提供就业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强,学生就业方向明确,企业人才选拔与培养目标群集中,对企业和学院来说,都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是一种可以实现学院教育与企业用工无缝对接,使企业、学院和学生三方获得“三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8年至今的4年时间中,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与苏州青旅双方共同努力,摸索前进,尝试了很多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

2.1 苏州青旅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办班协议之后,学院马上邀请苏州青旅各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会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各位专任教师,召开有关该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的研讨会,了解旅游行业目前对旅游人才的关键能力的要求,研究分析现行的《教学计划》的缺陷,决定增设《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和《旅游法规》等专业课程,并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从08级开始的每一届学生的《教学计划》的修订,校方都会先征询企业的意见。

2.2 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

为了让学生尽早认知旅行社的业务,合作双方最初以专业讲座的方式,邀请苏州青旅高中层管理人员每月一次来学院给学生介绍旅游行业以及苏州青旅本身发展情况等专业行情知识。但是,讲座的形式很难常态化,组织管理也比较复杂。而且在合作过程中,企业特别强调对学生计调能力的培养,因此,学院提出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这门课程。由旅行社来设计课程的内容结构,并派遣资深员工来学院授课,学院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包括最后的考核。

2.3 学生参与企业大型活动

为了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认识行业行情,学院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合作企业举办或承办的各类大型活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08级学生参与青旅的世博接待与导游任务;2011年,旅游管理专业09级学生参与由苏州市委宣传部、市委市级机关工委等部门共同发起,青旅承办的“看历史巨变、看辉煌成就”主题活动;2012年,旅游管理专业10级学生参与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苏州青旅承办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怎么办”暨“家在苏州互看互学”三创三先主题教育活动。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了解,坚定了他们进入该企业实习的决心。

2.4 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

从09年开始,学院陆续派遣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进入苏州青旅进行挂职锻炼,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共有三位教师在苏州青旅进行了为期2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挂职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学院的专任教师一方面学到了更多的行业知识和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与企业的员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与素材,也为加深校企合作铺平了道路。

3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的困惑

3.1 实习期间学生离岗率较高

旅游管理专业08级共有学生46名,苏州青旅在他们实习期间共提供了31个岗位,一年的实习阶段结束后,仍然在岗的有17人,离岗的13人,被辞退的1人,离岗率高达41.9%;09级26个在苏州青旅实习的学生中,中途离岗的学生有10人,离岗率为38.5%,虽然稍有好转,但总体来看,离岗率偏高。实习学生离岗率居高不下,一方面给学院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院在企业眼中的信誉度,滞缓校企合作往纵深发展的步伐。

原因分析:学生踏上社会需要经历一段磨合期,这段时间内学生的思想波动比较大,如果这时不能给予积极正向的思想辅导,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另外,学院与企业双方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学生感到找不到方向,看不到希望,也容易产生离职倾向。

3.2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这门课程,按照当初校企双方的设计,划分为四个模块:地接模块、长线模块、出境模块和巴士线模块。内容涉及旅游线路的设计与报价计算、导游带团实务、门市接待、客源国概况等。授课任务由苏州青旅各相关部门资深员工承担。总体设计符合行业需求和学生需求。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老师承担不同模块的授课,课程整体系统性不强。而且,前来上课的老师很多都是临时被分配任务,在没有时间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最后变成了自我发展经历的介绍,学生们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实际上离课程目标越来越远。

原因分析: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还不够,设想的多,实干的少。还没有形成实用的合作制度,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的短期效应不明显,企业暂时看不到实质的好处,但是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财力来支持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而学生离岗率的居高不下也让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失去了信心,因此企业方的合作积极性日益下降。再加上企业本身的业务繁忙,人手紧张,更疏于调派人手专职负责校企合作事宜,基本处于被动应付学院需要的状态。以致校企双方沟通不畅,合作进程缓慢。

3.3 挂职锻炼的教师在企业融入度不够

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回来之后,普遍反映在企业学到的东西不多,企业不愿意直接布置业务给教师做,或者让教师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大部分时候教师在企业的角色像是一个旁观者,很难融入到企业团队中去。

原因分析:企业虽然接受教师的挂职锻炼,顾虑却很多,不敢布置任务给教师做,怕教师中途离开之后很难找人接手,也怕教师因为人事关系不在企业,不接受企业的指挥调度,所以干脆把挂职锻炼的教师闲置一边。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半年的挂职锻炼是学院布置的任务,时间短,考核简单,容易过关,因此不愿意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精力在合作企业。甚至有些老师不是自发自愿去挂职锻炼的,更没有融入企业团队的主观意愿。

4 进一步推进“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4.1 学院层面

首先,学院选择校企合作的对象要慎重,选择热心社会教育的企业家作为合作对象,更容易得到企业的积极配合。其次,学院应会同企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制度,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在企业的权利中,要突出企业近期和长期可获得的权益,尤其要让企业看到近期权益,鼓励企业坚持校企合作。比如可将合作单位列入学院物资采购供应商名录,或者在学院项目招标时拥有优先竞标权,利用一定的利益诱惑将校企双方捆绑在一起。第三,在校期间对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实习期间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了解学生工作上的困惑和困难,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引导其积极乐观的度过职业磨合期。第四,延长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时间,可延长至1年甚至2年,给企业调度挂职教师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严格挂职考核制度,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五,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负责合作单位的选择,联系,接待,定期交流,收集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等事务。

4.2 企业层面

首先,企业领导层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库建设的重要性。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库建设成功与否,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其次,企业要为实习学生指明职业发展方向,制订大概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觉得在企业有发展的机会。第三,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负责与学校的对接交流,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设计,内容安排,授课人员的选择指导,实习学生的选择和岗位落实,安排企业指导教师等事务。第五,建立包含回馈社会的价值观在内的企业文化,全体员工明确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库的意义,加强企业内部的培训,提高企业整体凝聚力。

4.3 政府层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想走得顺利,走得长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出台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其次,好的政策还需要有力的执行机构的贯彻落实;第三,政府扶持树立校企合作的典型示范单位,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表明,校企仍然处于分割的状态,“订单班”办学模式还未占主导地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近两年合作进程停滞不前,缺乏活力。可喜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我们期待政府尽快出台针对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为高职教育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1-07-29].

[2]张祎.“订单班”式酒店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华东经济管理[J].2012(2):126-129.

[3]周婉怡.高职“订单班”人才培养巩固与发展的思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J].2009(7):47-48.

[4]郭卫琳,来丽芳.高职教育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烟台职业学院学报[J].2012(6):31-33.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挑战 下一篇: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煤炭产业创新战略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