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9-14 02:38:55

“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实践与反思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当前,学校碰到了较大的困境,即教师的信息素养跟不上数字化校园应用。本文从当前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现状切入,尝试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对数字化校园用户进行培训,探索了一整套的培训的模式,在实践应用后对其进行了反思,收获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任务驱动;培训模式;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6

[本刊网址]http://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大学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可谓如火如荼,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却跟不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速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数字化校园的用户(即教师、学生、各类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如何构建更适合学校的培训模式?更高效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已成为全面提升院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提出

数字化校园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的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1990年提出的,当下发达国家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已经超过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深入到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时期,创造出各种交互式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展示出数字化校园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广阔前景。而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开展建设多年,依然处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在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校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031条记录,而以“数字化校园”与“应用”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2条记录,关注到应用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以本科院校研究为主,高职院校的研究并不多,特别在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少。

当前,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如何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对用户(即使用者)进行培训。怎么样进行培训?采用什么形式培训?如果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这些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职业教学法的角度考虑,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对数字化校园用户进行培训的探索。

二、“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之实践

“任务驱动型”培训模式,其主要特征在于立足实际的工作,在专家或培训者的指导下,围绕构建的任务,通过对多种学习资源的应用,调动学员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培训目标。

为配合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做好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工作,将“任务驱动”培训模式运用到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实践中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数字化校园“轻应用”的问题,提升数字化办公、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一)做好需求调研,精心设计任务

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做好培训前期的调研,弄清用户的真实需求,厘清影响培训效果的真正问题,调研应根据应用的需求进行分层分类的调研。调研工作主要由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组建团队首先进行小规模的、开放性的调研,聚焦数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分类分层的调研问卷;最后进行全校性的问卷调研,收集整理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任务驱动”型用户培训模式最重要的是任务的设定,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依据应用类型分为教学型应用任务与管理型应用任务两大类,分别组织培训团队根据应用的轻重缓急,结合实际应用的目标,精心设计任务。

(二)巧妙分解计划,合理推进任务

围绕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核心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必须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应用任务的落实。任务的落实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将其分解成操作性模块,采用多元化培训方式,让受训者接受并融人培训。

1.集中培训模块。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理念提升,观念转变,邀请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校内外专家为受训者进行“数字化校园应用”方面的讲座,让教师们了解当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前沿信息和先进理念,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 2.实地考察模块。以交流考察的形式进行经验性、拓展性的学习,组织受训者到其它高校实地考察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现状,进行比较学习,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特别注重与使用同平台的高校的对比,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拓宽视野,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提升新思路与新方法。

3.自主学习模块。以受训者在岗主动学习、反思的形式进行自省性的学习。受训者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时间,针对岗位平台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的突破平台使用的重点与难点。注重与同事之间、与工程师之间的交互学习,同时注重自己的经验的积累与分享,做好平台使用的日志。

4.专家诊断模式。以校内培训团队与校外专家及系统工程师进行专业指导为主要形式,帮助各岗位的平台应用绩效进行诊断,分析存在的不足,找出改进与提升的方法。

5.总结提升模块。以平台应用的总结交流与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注重各平台的不同应用模块之间的交流,提升协作能力,让平台应用效率更高,趋向更合理,加强横向的联系,强化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经验分享。

(三)组建培训团队,攻克难点任务

培训团队的专业引领是十分重要的,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团队,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以校内专家为主体,邀请校外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参与,强化培训团队的力量。整合多部门的资源,让受训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任务,对受训者存在的应用的薄弱环节与难点,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与评估作用。探索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策略和实施办法,并对应用过程质量进行监控,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

(四)培训方式多元,做好任务实践

打破常规的培训形式,根据培训内容与任务的特点,实施多元化的培训,特别注重参与式、体验式培训,最终的目标是实践应用。在讲座中实行随机提问,加强专家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以平台为小组进行学习,用平台的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小组的团队协作学习;校际考察时,注意各岗位对接交流与讨论,同时加强培训过程的指导与管理,让研讨、辅导、观摩、交流、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

(五)多元评价总结,落实任务深化

培训的重要一环就是评价,评价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因此,要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从前期的调研评估到培训结束后的问卷反馈,从受训者的总结报告,研修日志到培训整体项目的自评,全面地关注任务的推进,评估落实到细节,保证任务落实。

三、“任务驱动型”的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之反思

在“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模式培训中,虽紧密结合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实际,着眼于解决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施实践取向,融合了多元培训方式,保证了培训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但反思整个过程,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培训需突出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在任务驱动的培训中,培训任务的制定与设计无法离开受训对象的调查与了解,特别是培训需求的调研。只有加强了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才能找到培训的突破口,找准培训的具体“任务”。“任务”切入点小且能以点带面,同时紧密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问题开展,让受训者完成任务的同时,推进了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推进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培训需注重参与性与多元性

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教师,对于常规的讲授式教学,他们已经非常熟悉,无法激发学习兴趣。要提升培训的效果,达到培训的目标,必须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热情,最好的方式让其参与培训,身临其境同时培训的方式要实现多元化,如:小组研讨、交流等,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学习能力,诱发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到学习者的能力的提升。

(三)培训需整合多方资源

数字化校园应用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这是全校性的大事,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涉及的部门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信息中心,教务处等,如果不能整合这些资源很难做好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推进工作,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推进效果差强人意。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加注意任务有效性,探索自主学习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受训者带着问题来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提升实际应用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提升了技术的理论素养,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晓芳,基于“任务驱动型”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4(12):62-64。

[2]解建宝,曾兴柱,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25-127。

[3]谢幼如,尹睿,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3(1)。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 下一篇:论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对高校篮球运动队建设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