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时间:2022-09-13 09:09:48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自2001年国家颁布《全日制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来,我国进入第八轮课程改革已有十余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教材编写者仍发现存在诸多问题,故2011年,国家又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版)》,修订版一改实验版“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代之以“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对教材进行调整。本文就课标修订后教师如何应对展开论述。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逐步获得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这是教师依据的第一层级目标①,是教师对历史课堂的整体把握。有了这个方向,教师制订课时目标,就有了明确的任务,而如何制订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呢?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课时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直接指导教学,对教与学的活动制订准确的测量标准,特别是对认知性目标和操作性目标,要设计出明确的可测量、便于操作的目标。因此,设计课时目标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思维特点,分析课程目标和教材,从而制订相应反应学习结果的多样性目标和层次性目标,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目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打破过去教学中无教学目标、或目标过于笼统泛化、或脱离实际的弊病。一个完整的课时目标应包括对象、行为、情境或条件、表现程度。赵亚夫老师在谈及层次性目标时就以“洋务运动”为例,他做了这样的设计:A.能够列出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说出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B.能够说出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创办者、背景及其运营情况,阐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②这两个层级之间的弹性就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如果说要初中生理解“中国近代化”还有些困难,教师在进行具体授课时可向学生阐明工业革命的机器大生产,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过度,进而理解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一份好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来自教师对教材的掌握,来自对学生的了解,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故设计出适合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善讲故事,以点带面

实验版课标确定的“学习主题”呈现方式,对于12—14岁的孩子来说不免有些艰涩难懂,因为“学习主题”大多内涵宏大,如中华民族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为此,在修订版的课标中,采用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每个板块之前以‘通论’的方式概述该时段历史的基本线索及主要特征。每个板块的学习内容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③“历史简单一些,这样就给教学留下展现故事、细节、情境的空间。”④既然课标和教材已经要求将“历史”讲得简单,教师何苦要把“历史”教得复杂,非得让学生记住一条条背景、原因、影响这些陈述性的知识呢?相反,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故事,用细节、情节和语言去创设情境,营造学习的氛围。修订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任世江先生亦强调:“初中学习的重点应该在于了解历史,而了解基于兴趣。为兴趣而学习,学习才能成为主动行为。因此初中教学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历史兴趣。”⑤历史(History)本就是由众多人的故事组成的,所以才形形,丰富多彩,相对于枯燥的文字描述,故事是有趣的,有意思的。而如何把有意思的故事放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且觉得有意义,这需要教师对故事重新解读、加工组织,用细节展现历史的同时,通过问题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但是否能说明中国已经产生了磁学呢?祖冲之计算出了圆周率值,是因为他具备了抽象的数学思维和基本数学理论知识吗?再比如,手的进化在人类进步过程中起的作用,如果人不能直立行走,就不能耕作、生产机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去学习教材文字所承载的意义,用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思考一些历史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将历史知识进行溶解,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另外,通过故事,学生已经内化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再借助时间轴,让学生将它们串成线,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理解这个历史时段的主题。

三、多元的教学评价

修订版课标亦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强调了学习过程和效果,就“要坚持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主体,教师可采用多元的评量方式来考核和评价学生,如问答、报告、讨论、表演、纸笔测验、行为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学习档案评量等方式观察和评价学生,并及时给予学生回馈与指导,从而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维水平、问题解决、探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样,学生在学习找到了兴趣和自信,便会从学习的被动客体转为主动的学习主体。教师亦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我满足感,激发教学热情,不断实现自我提高与成长。正如“教学相长”所说,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实现了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初中历史是高中历史的“前奏”,如果学生一接触初中历史就觉得历史是如此枯燥与乏味,便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对历史产生了不好的刻板印象,极不利于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因此,把历史教得有意思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师的一大追求。

[注释]

①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第3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第3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版)》.

④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结合设计思路的构想——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选择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3年11月.

⑤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结合设计思路的构想——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选择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3年11月.

上一篇: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白族文化分析 下一篇:语文能力分项式测评方案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