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文章面 巧问妙提总是“春”

时间:2022-09-02 09:41:22

等闲识得文章面 巧问妙提总是“春”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都离不开一个“问”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节语文课的优劣,与教师之“问”密切相关,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动脑、动口,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良好习惯。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看法。

一、 设问关键,带动全篇

在执教课文《一面》时,我曾设计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

1.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

2.对人物主要采取了哪些描写?

3.为什么我能在“历尽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能咬紧牙关?

方案二:

1.请概述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茫茫人海中,会有很多人与我们有“一面”之缘。大多数人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忘,而文中的鲁迅先生与作者仅有一面之交,却留下深刻印象,原因何在?

分析:方案一,问题多而繁杂。问题1、2、3的思考性不强。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果把这几个问题安排在一节课中,学生没有充分时间思考,很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方案二问题设计切入点巧妙,打破常规,用一个关键问题几乎将课文所有内容串联起来。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能否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提问不应是讲课过程中教师心血来潮的行为,也不应是追求课堂气氛表面活跃的手段。设计问题关键,才能提纲挈领。

二、 提问巧妙,激活思维

《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课文授课多次,下面展示一下先后设计的两个方案。

方案一: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简介钱学森的主要经历。

3.钱学森归国遇到了哪些险阻?

4.他最后是怎样回到祖国的?

方案二:

1.阅读课文,结合课内外知识,说说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

2.看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你认为哪个词该重读,为什么?

分析:这篇人物通讯,主要是介绍钱学森在美国的突出成就和爱国精神。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方案一的设计平淡,不能激活学生思维;方案二让学生自由发挥,易激发学生的兴致。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因势利导,巧妙过渡到对主题的探究上去。

三、提问新颖,点燃热情。

下面以《台阶》一课做示例,方案一是第一轮教学设计的教案,方案二是参加教学比赛设计的方案,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方案一:

1.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如何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你觉得父亲辛劳一生为了建造这七级台阶值得吗?

方案二:

1.自由朗读课文,用简练语言概述故事的情节。

2.父亲为什么要修筑新台阶?

3.我来导演,请你来做一回导演,为《台阶》中的父亲拍摄一组表现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镜头,你会抓住什么样的细节,选取什么样的画面呢?

4.“博客论坛”:话说父亲

分析: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的问题“旧调重弹”,学生定会感到乏味。同样的知识点,如果变换形式,与潮流热点接轨,使之新颖奇特,自然激活学生的思维。显然,第二种方案对于同样的知识点采取“我来导演”的形式,“博客论坛”的页面使整个课堂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教师要注意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

四、提问妥当,符合认知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还必须考虑学生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嫩绿的牙儿》一课,我曾看过如下两个设计:

方案一:

1.学过《嫩绿的芽儿》请仿照作者的思路变换角度做想象练习。

2.诗中嫩绿的芽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现在请你变换角度,假如你是一个青年专注地看着芽儿、花儿、果儿,你会想到什么?

方案二:

1.学了《嫩绿的芽儿》后,我们仿照作者的思路变换角度做想象练习,我先来做个示范。

师:我想那些嫩绿的芽会对我说:“我并不柔弱!我需要一方领空,我会长成大树。”

生:我想花儿会对我说:“我要绽放!我的事业就是为人类带来芬香,尽管我的生命是短暂的,但至少我曾经灿烂过!”

分析:显然方案一的提问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学生刚入初中,理解能力和拓展能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平,学生容易茫然,使课堂陷入沉闷;而方案二老师的示范很好地给了学生引领,让学生找到切入点。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还要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才不会出现问而不知的现象。

另外,我认为教师提问,还应注意要紧扣教材,表述简明清晰,要留有余地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是一种创意,一种技巧,是一种智慧。以上只是课堂实践中得来的一些拙见,沧海一粟,希望不断努力,巧妙设计课堂问题,使教学的过程更加趋于科学、实效,更好地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上一篇:浅析名师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下一篇:加大高师在教育实习中感情投资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