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路径研究

时间:2022-09-13 05:06:50

社会力量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路径研究

摘 要: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在西方福利国家福利多元化、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及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大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尤为必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应该在救助服务的三大阶段,搭建服务参与平台,使企业、社区、志愿者、非营利组织等服务主体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救助服务的过程中,构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有效解决未成年人流浪问题。

关键词:社会参与;救助服务;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084-02

未成年人流浪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我国,流浪未成年人的大量出现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在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密切相关。据民政部门登记显示,我国每年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就多达15万人次。当前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相对单一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需要,救助服务机构必须回应需求,探索新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方式方法,建立协作机制,构建社会参与的平台,在救助服务全过程中,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事实上,福利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已是国际共识,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改革和我国的福利社会化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

一、西方的“福利私营化”与中国的“社会福利社会化”

西方现代福利国家自19世纪肇始,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遭遇经济“滞胀”,产生福利危机,从“国家福利”向“多元福利”转变成为国际社会政策变化的大势所趋。受新“民间和市场是好的”的思想影响,西方福利国家开始强调“福利私营化”,不再把政府当作唯一的福利提供者,而是希望逐渐降低社会福利对政府拨款补助的依赖,弱化政府的部分社会功能,让渡空间,把营利的商业组织与非营利的志愿性团体引入福利的供给中,进一步强化其角色与功能以使其成为服务供给的主体。

我国的“社会福利社会化”是在福利国家危机产生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针对社会福利事业资金渠道单一等不良状况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思路。自1998年以来,民政部在广州、上海、温州等13个城市进行了社会福利社会化试点,取得了成功经验。2000年,民政部等11部委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即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

从共同点来看,西方的“福利私营化”与中国的“社会福利社会化”都强调社会福利供给的多元化,即不再以政府为唯一提供者,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同时,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其主要目标也是实现社会参与社会管理,可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

二、社会力量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的必要性

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社会福利服务多元化、社会化的大背景下,作为“救助型”福利服务的社会救助,应适应社会的要求,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救助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是临时性救助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力量的参与。

(一)社会力量参与可以缓解人力资源不足问题

一方面,全国流浪未成年人数量大大超过救助服务人员,救助服务向前向后的延伸,给救助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流浪未成年人需求的多样化、救助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对救助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救助服务的社会化,动员社会力量,才能弥补救助服务人员数量上的不足。同时,救助服务吸引心理、法律、医疗及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参与,才能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救助服务专业化、规范化。

(二)社会力量参与可以解决救助服务延伸不足问题

流浪未成年人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层面着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作为一个临时性的救助保护机构,职能、资源等都非常有限,单纯的站内救助服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救助―再流浪”反复救助反复流浪的怪圈。社会力量参与,可以使救助服务从站内救助延伸到流浪前的预防和救助后的回归。一方面,发动社会大众、家庭、组织、媒体等的力量,宣传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为困境中的未成年人提供直接服务,预防流浪;另一方面,流浪未成年人回归后,社会力量参与改善家庭和社会环境,消解未成年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和冲突,预防再次流浪。

(三)社会力量参与可以解决经费来源单一的困境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资金主要由中央调拨和地方财政支出,小部分来自社会捐赠,来源相对单一,存在资金不足问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可以在资金来源和其他资源上实现多元化,各类商业组织、民间组织、社会大众都可以为救助服务直接或间接提供资金、资源支持,为救助服务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提高救助服务的效率,满足救助服务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四)社会力量参与可以完善管理体制,弥补管理漏洞

近年来,许多救助站已实施了信息联络员会议机制、联动机制以及协调机制,但执行力度不足,“联动”变成“不动”,“协调”变成“不调”,缺乏监督和长效的保障机制。同时,在与社区基层合作中缺乏合作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可以发挥民间的智慧,创造新的有效合作机制,倒推和补充当前的部门联动机制和协调机制,形成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合力。

三、社会力量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的路径

传统的救助服务主要包括发现、甄别、救助、回归安置等过程,随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变化,不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已经将服务过程向前和向后做了不同程度的延伸,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过程:预防发现、救助服务、回归安置。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回归安置看作预防再流浪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预防到预防的循环服务过程。在四个过程中,我们应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主体,积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搭建参与平台,各种社会力量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救助服务过程中来。

上一篇:现代办公空间室内用色探究 下一篇:论室内装修设计的色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