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镇域经济高位崛起

时间:2022-09-13 02:14:13

推进镇域经济高位崛起

编者按:

镇域经济乃国之根基,民生之本,是全国范围最广的区域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如何推进镇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高位崛起,是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战略性大问题。

2010年,山东省经济学会和山东省镇域经济年会组委会在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莱芜市委市政府、枣庄市诸城区委区政府、胶州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下,先后三次举办了“当代中国镇域经济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镇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并着力总结了镇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及典型范例的实践经验。现将论坛主题报告《推进镇域经济的高位崛起――镇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与实践范例研究》节选发表,希望借此推动学术界对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摘要]巨大的城乡经济差别、区域经济差别和阶层收入差别,使得“镇域经济”成为继“三农”、“乡镇企业”、“县域经济”之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又一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新领域。推动镇域经济的高位崛起,必须通过实施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民营化、融资形式多元化、经济组织企业化、镇域环境生态化、镇域民众知识化等多元化、整合性发展战略;重点打造特色化、园区化、集群化、科技化和品牌化的镇域经济重点产业,并强化镇域产业的品牌文化取向及品牌营销。

[关键词]镇域经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3-0010-07

[收稿日期] 2011-03-10

镇域经济的高位崛起,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其中也包含了镇域经济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中更要重视对占全国半数以上镇域特别是农村人口的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中更要把城乡经济,其中包括镇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包括镇域经济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则是统筹兼顾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镇域经济的发展和崛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

一、 镇域经济的战略地位

“镇域经济”是继“三农”、“乡镇企业”、“县域经济”之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又一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新领域、新焦点。镇域经济,主要是指县城以下镇乡范围内,以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区域性经济。由于一些县市的城区街办与农村地区划为一镇,也被视作镇域经济。如果仅看某一个镇域的经济,它只是中国最小地域的区域经济,其兴衰强弱如何,似乎无足轻重,无碍大局。但从中国有4万多个镇域经济来看,镇域经济则是重如泰山,左右全局。所以,应从新的思维视角来认识镇域经济的战略地位。

(一)镇域经济是民生之本和国之根基

从农业的基础地位来看,说镇域经济是民生之本和国之根基,是因为镇域经济包含和集中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全部产业。如果说“民以食为天”,而食则是以农为本,农以地为根,根以镇为域。也就是说,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农林牧渔产品,其中包括农业种植业中的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农产品,都是由镇域经济提供的。无论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何等高度,人们对各类农产品的社会需求都是无可替代的。除此而外,很多现代工业,其原材料也是农产品,是无可替代的。正因如此,党和国家历来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二)镇域经济是全国范围最广的区域经济

从区域经济的总体构成来看,镇域经济是全国最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全国4万多个乡镇及其所属农村,占据了绝大部分国土面积,在总体上是全国最大面积的区域经济,而且也是构成县城经济、省城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所在。如果说,企业的发展和崛起,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崛起的中流砥柱,而镇域经济的发展和崛起,则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崛起的坚实基础。这是因为,镇域经济不仅包括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而且还包括了作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业和服务业。

二、镇域经济的发展契机

30年来,中国以年均9.7%的经济增长率和GDP增长80倍的经济规模,走过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市场化近300年的发展道路,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由于走得急、走得快,也积累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引起真正重视,更未得到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是其中一例。对于有些问题,之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反而日趋严重和复杂,正如《光明日报》2010年12月6日在发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文章前所引诗句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镇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大概也是仿如此言所说。在城乡经济差别、区域经济差别、阶层收入差别的两极分化中,其最低端都在镇域经济上。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首先是从农业承包制打开突破口,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也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开创历史先河的经验借鉴。中国农业更是创造了世界奇迹,在占世界8.1%的耕地上,每年生产出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着世界20%的人口。中国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然而,虽然中国按GDP计算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排名还非常靠后,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这个视角看,中国农业的崛起,才是中国经济崛起中的真正崛起。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本属于镇域经济的真正亮点,都被人们逐渐忘记,也被城市经济的倾斜发展所逐渐遮掩,从而造成镇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严重局面。时至今日,推动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位崛起,契机已到,势在必行。

(一)城乡经济差别的最低端在镇域

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的社会主张,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然而,据国际劳工组织最近的世界36个主要国家的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国家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是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21,中国是其中之一。而且,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41,扩大到了2009年的3.331。若加上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多享受的社会公共福利,其实际差距当在61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71的差距,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城乡经济两极分化的现实。实事求是地说,这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二)区域经济差别的最低端在镇域

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 321的差距中,既包括着省内县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包括着镇域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仅从县市行政区人均财政收入最高与最低的差距来说,1995年是27.3倍,2003年则扩大到181.2倍,现在则高达数百倍。至于镇域行政区人均财政收入最高与最低的差距,因在中国及省市统计年鉴中缺乏统计资料,难以做出准确断定,但其差距肯定大幅度高于县市行政区,少则是数百倍,多则是近千倍。而这些差距的最低端,也都集中在镇域范围。

(三)阶层收入差别的最低端在镇域

据国家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10%收入最高人群与10%收入最低人群的收入差距是231,经济学家调查确认的差距在401左右。而这收入最低的10%的人群,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镇域农村范围。全国1万个亿元以上富翁,与镇域1万个万元以内收入的农民家庭相比,其收入差距是1万多倍。

由此可见,镇域经济虽是民生之本和国之根基,但三大经济差别的最低端都集中在镇域。中国经济崛起,犹如迅速成长起来的东方巨人,块头虽大,个子虽高,但脚跟不稳,气力不足。因此,要把“脆弱的中国”变成真正强大的中国,必须厚民生之本,固国之根基,实现镇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高位崛起。对此问题,《中国青年》2010年第22期发表的日本学者加藤嘉一的文章说得好,“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和本来面貌,取决于生存在最底层的群体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北京国货的银泰中心或上海陆家咀的环球金融中心绝不象征着中国的崛起”,“百姓们的生活状态才是衡量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准”。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国的真正崛起,既需要知人之智,学其所长,又需要自知之明,知其所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至今日,镇域经济发展和崛起的契机已到,势在必然。对此,我们应当记取那句诗句的告诫,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快太远,而忘记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城乡人民的共同富裕,而绝不是城乡两极分化。

三、镇域经济发展的整合战略

镇域经济处在城乡经济差别、区域经济差别、阶层收入差别两极分化最低端的严重局面,通过取消农业税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举措,虽然有所缓解和改善,但差别扩大的惯性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对此问题,既不能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方式来解决,更不能用“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梁山手段来处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镇域经济自身的发展和崛起。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全国千亿大镇和山东数十个百亿大镇的横空出世说明,镇域经济的发展和崛起已经自然而然地凸现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新起点上。这个新起点、新转折、新趋势和新里程,不仅预示着中国经济高位崛起的新态势,也预示着镇域经济后来居上的新希望。

镇域经济的发展和崛起,如同国家、省市县域的经济发展和崛起一样,关键在于科学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从战略指导思想上来说,灵魂是创新,关键是技术,基础是农业,主导是工业,配套是服务,底蕴是文化,目标是崛起,核心是富民。山东诸多百亿大镇发展和崛起的实践说明,必须实施多元化、整合性发展战略。

(一)镇域经济的市场化

在当今世界和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中,镇域经济的所有产业、行业、企业、农村和农户的生产经营,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化改造实现镇域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衔接,从而在市场通达和扩展中实现发展和崛起。

(二)镇域经济的产业化

镇域经济特别是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必须延伸和扩展产业链条,通过农、工、贸联合体等形式,在深度加工及市场营销中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综合生产力的提高,来促进和实现镇域经济的发展和崛起。

(三)镇域经济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时代内容和高科技含量的大概念。仅就镇域经济的现代化而言,不仅要提高三次产业中的科技含量,以及乡镇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还要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四)镇域建设的城镇化

乡镇建设县城化,农村建设乡镇化,即镇域建设城镇化,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问题上,莱芜市提出和实施的“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举措,是推进和实现镇域城镇化的实践典范。不过,有些地方以圈占农村土地为目的,违背农民自主意愿,不顾农业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及要求,大规模合并村庄,圈地盖楼,兴建所谓农村新社区的作法,是超越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盲目之举,是对历史的犯罪,有可能造成比“”和“化”更为严重的社会后果。至于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因农村人口自然减少而空余的宅基地,可通过村庄自然缩小、耕地自然扩大的自然过程去解决。事实上,在很多地方,农民已经把空余的宅基地改造为庄园农业或村内农业。

(五)镇域经济的民营化

镇域经济,应当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区位经济。广东容桂千亿大镇崛起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所有制形式的民营化,5 000多家企业多是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山东所有百亿大镇崛起的基本经验,也是如此。而且,民营化也多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实现的。

(六)经济组织的企业化

在镇域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只有经济组织形式的合作化、协会会、股份化,特别是企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才能使千家万户的分散性生产经营与市场有效对接,并产生规模效益。胶州市目前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到483家,会员4万多个,带动9万多农户,各类二、三产业行业协会60多个,带动工商企业和工商业户2 000多家,为全市18个乡镇的经济崛起奠定了组织基础。

(七)融资形式的多元化

镇域经济的发展和崛起,需要大量资金,而多元融资则是筹集资金的有效形式。除争取信贷和财政资金外,各种招商引资的融资形式,以及像莱芜市创造的“飞地经济”,即资源短缺的乡镇到资源丰富的乡镇开发经营,胶州市的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流入的经验等,都是多元融资的有效举措。

(八)镇域经济的信息化

当代经济,是以信息为先导的社会经济。在镇域经济发展中,只有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信息农业,将传统工业改造成为信息工业,将传统服务业改造成为信息服务业,才能实现三次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崛起。胶州于家镇所以能够把小辣椒做成大产业,成为全国辣椒产业的集散地和价格中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40多亿元,其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市场信息通达中外,并成为国内外辣椒生产经营的信息中心。

(九)镇域环境的生态化

加强和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是保障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文明和谐家园的战略要求。莱芜市在镇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和实施的“净化、绿化、美化、优化”四化要求,把创建整洁、舒适、文明、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极大地优化了镇域生态环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

(十)镇域民众的知识化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所有百亿大镇崛起的基本经验之一。他们都是通过各种技术培训和知识传播,提高了镇域民众的知识水平,从而才有了镇域经济的新发展。

四、镇域产业发展的战略要点

由于产业发展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所以,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握镇域经济产业化战略的核心要点,并借鉴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

(一)镇域产业的特色化

产业化虽是镇域经济发展和崛起的必由之路,但在全国数万和全省数千个镇域,由于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地理区位、传统习惯、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再加上不同地域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所以,镇域产业必须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应当说,这也是镇域经济产业发展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发展战略。而镇域产业的特色化,应当重视和把握特色化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点。

首先,是“因地制宜,扬我优势”的战略原则。也就是说,镇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定位和发展,应当是因地制宜,发扬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文(文化产业)则文、宜游(旅游业)则游。在农业种植业中,则是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能够搞活就搞活。如胶州大白菜,天下无可替代,现已做成驰名中外的大产业,认证生产单位34家,种植面积6000亩,并带动全市6万亩大白菜生产,年生产总值高达14.6亿元。

其次,是“资源开发,创造优势”的战略原则。也就是说,要以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地资源,把潜存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实现产业发展从无优势向有优势的战略转变。如夏津县地处鲁北平原,既不靠海,也不靠山,主要特色产业就是棉花生产和深度加工。但黄河故道森林资源被称为“江北落叶乔木森林博物馆”,并有“小杂果之乡”的称誉,是沉睡千年的珍贵资源。现在开发成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并建设了“杏坞园”等多个园区,每年游客人数高达60多万人,成为江北旅游业发展的新景区和新亮点。

最后,是“借船过河,塑我特色”的战略原则。在镇域产业特别是工商业发展过程中,既要贯彻“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制宜,扬我优势”的战略原则,又要从资源制约型经济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借船过河,塑我特色”的拿来主义,用“他山之石”和“他海之水”,来兴我方之镇,富我方之民。如临清烟店镇,既无铁矿石,也无炼钢厂,但把小轴承做成了集加工、商贸于一体的特色大产业和大市场,经营轴承型号10000余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亚欧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交易额高达100多亿元。2010年,被认定为山东省“百亿大镇”和山东省强镇扩权试点乡镇。

(二)镇域产业的园区化

小型工业园式的集约化经营,是镇域工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域位载体和平台,也是商业等服务业配套一体化的区位主体。这是山东所有百亿大镇的共同经验,也是胶州市18个乡镇的普遍经验。胶州市18个乡镇,都建有自己的工业园、科技园或物流园,为各个镇域特色产业落地和发展创造了环境和条件。仅从镇域财政收入上看,所有乡镇都超过了2000万元,有8个镇突破1亿元,1个镇突破4亿元。

(三)镇域产业的集群化

镇域经济发展和崛起的实践说明,基础在农业,主导在工业。而在工业发展中,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的单打独斗和一支独秀,难以开创镇域特色产业的总体优势。只有集群化的发展模式或方式,才能有效推动镇域特色产业的崛起。如胶州市李哥庄镇把小帽子做成了特色大产业,现有226家帽子企业,生产620个花色品种,布帽产量占全国40%,远销国内各地和欧亚拉美等国,年生产总值高达26.8亿元。

(四)产业发展的科技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特色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实践说明,只有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落后技术,提高产业、行业、企业及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实现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高位崛起,最终形成特色产业的镇域优势。工业如此,农业也如此。201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超过52%。如胶州市胶莱镇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农业管理精细水平,建起了3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引入部级农业科研项目12个,建成节水灌溉示范区2万亩,在218座高档冬暖大棚中,计算机控温湿大棚20个,电子诱蛾杀虫灯示范区1000亩,并建成青岛市级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全镇仅蔬菜种植收入就达4.5亿元,人均农民纯收入10465元。

(五)特色产业的品牌化

镇域产业贵在特色,重在品牌。只有将特色产业、企业和产品塑造成享有盛誉的名优品牌,才能真正实现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崛起。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实践反复说明,在“品牌兴企”、“品牌兴村”、“品牌兴产”和“品牌兴镇”战略实施中,只有将特色产业优势升华为特色品牌优势,才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开拓市场销路,从而扩大特色产业的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如胶州市在“创品牌,拓市场”中,已拥有部级品牌产品1个,省级品牌产品1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17个,从而开创了镇域特色产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五、镇域产业品牌的文化取向

品牌,有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之称,并有世界品牌、国家品牌、区域品牌之说。就企业品牌来说,品牌是企业产品社会品位和市场价位的标志,也是企业素质和无形资产的集中体现。品牌实质上是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相互交融渗透的产物。在品牌建设中,创新是灵魂,核心是技术,基础是管理,底蕴是文化。如果说,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和基础,而文化则是品牌的灵魂、品格、血脉、基因和动力。所以,在镇域特色产业发展中,必须把握好品牌建设的文化取向。

作为品牌建设的文化取向,其核心内容和本质含义,是指人的以创新为灵魂的科学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其中,作为品牌建设文化取向的人文精神,又主要是指以理想信念、企业宗旨、道德品格、诚实守信、团队合作、敢为人先和竞争共赢等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精神。道家文化中老子“尊道贵法”的文化理念,即“道生之,德富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法”的至理名言,是品牌建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取向。由本文作者所撰著的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化经济学》提出的“品牌建设文化取向的十二定律”,是品牌文化建设值得借鉴和遵循的规律性基本法则。

(一)高度定位视野

有高度,才有宽阔的视野境界和远大理想。“鲁花”品牌所以能够享誉大江南北,首先是因为他们有“产业报国,惠利民生”的崇高理想和企业宗旨。

(二)角度调整观念

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进行换位思考,才会有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时风”品牌所以能够畅销国内外,是因为他们有“消费者利益第一,经销商利益第二,时风利益第三”的利益视角和原则。

(三)广度积累博学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广纳精英,积累博学,才会有名优品牌的不断产生。陵县所以能够成为品牌大县,拥有部级品牌14个,省级品牌7个,就是因为高度重视了博学的广度积累。

(四)深度探求真知

对生产经营项目具有真知卓见,才能创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名优品牌。泰山集团所以能够成为迄今奥运会上的最大供货商,是因为他们拥有多项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技术成果,拥有1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

(五)疑度感悟创新

一切创新其中包括品牌创新,都是以对原有定型规范的怀疑或事物发展的零起点为基础的。山东景芝酒厂,正是在白酒原有香型千年不变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芝麻香型新白酒。

(六)时度超越自我

在品牌竞争中,真正的强者是能够不断实现超越自我的企业。“海泉”品牌所以能够称誉中国,畅销世界,是因为他们有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和更新模式的技术准备和产品准备。

(七)精度创造卓越

只有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才能塑造和熔铸出名优品牌。“鲁花”品牌所以成为“人民大会堂指定用油”,仅在北京地区年销售就额高达4.5亿元,是因为他们精心研究和创造了“5S纯物理压榨油”,彻底去除了花生油中的黄曲霉素,敢于承诺“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健康的油”。

(八)丰度塑造完美

丰富、丰满、丰裕、丰足和丰美的多元化生产经营,既是创造名优品牌的成功之道,也是抗击经济危机的战略之举。“时风”集团不仅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农用三轮汽车,而且还能够生产四轮轻卡汽车、电动汽车、发动机和轮胎等产品,这使得“时风”能够从一个小工具厂发展为占地1500亩,年主要经营收入200亿元,出口额近亿美元的大型机械企业。

(九)智度化解风险

市场经济路漫漫,繁荣昌盛伴风险。经济危机有成因,周期波动难避免。就是名优品牌,也有市场竞争和经济危机冲击的风险。而化险为夷和转危为机,靠的是企业智慧。夏津造纸厂在危机中看到了机遇,以每吨3000元的低价从国际市场购买了大量纸浆原料,现已涨到6000多元一吨,从而为企业发展抓住了机遇。

(十)信度赢得自立

诚实守信,货真价实,是品牌建设的生命线。淄博商厦不搞虚伪打折,承诺若举报本商厦同品牌产品价格高于本地其他商场属实,举报者可获奖励。从而使商厦取信于民,商品销售额位居全市第一。

(十一)尺度把握人生

做人,要有做人的道德尺度。成就品牌辉煌,同样也要把握好经营的道德尺度。应当说,这是所有名优品牌和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三鹿”奶粉品牌所以灰飞烟灭,是因为经营者缺失做人和经营的道德尺度。

(十二)力度成就辉煌

名优品牌的熔铸和创造,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倾斜投入。“新郎・希努尔”所以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服产销企业,不仅有技术装备上的倾斜投入,而且有品牌文化建设上的倾斜力度。如为了给西服品牌命名,就先后征集考察了30多个名字。最后命名为“希努尔”,“希努尔”在法语中是“中国人”的意思,英语谐音是“一颗明星”,中文意思则是“希望你努力”。

六、品牌营销的思维方式

品牌产品的市场营销,是一个比生产过程更为复杂难测的经营过程。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一个惊险地跳跃”。而品牌产品的文化命名与品牌宣传的思维方式或艺术,则是品牌市场营销的两个核心性关键环节。

(一)品牌命名的思维方式

品牌产品的本质特征,是同品不同名。例如,不同厂家用同一原料生产的同浓度、同香型的酒,在品质上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品牌名称上则是绝对不可雷同的,否则,就是侵权和违法。所以,品牌的文化命名必须自主创新,无中生有,各自有别。

品牌文化命名最常用的创新思维方式,就是标新思维与立异思维,即标立新生、与人有异的创新思维方式。同是面粉,则有“富强”、“民天”、“发达”、“雪花”等品牌之别;同是花生油,则有“鲁花”、“胡姬花”、“金龙鱼”等品牌之别;同是大米,则有“东北”、“黄河”、“渔台”、“江南”品牌之别。除此而外,还有“喜旺猪头肉”、“王光烧牛肉”、“德州扒鸡”、“北京烤鸭”、“栖霞苹果”、“青州蔬菜”等丰富多彩的食品文化命名。就是虾酱,也有了“威海”与“渤海”之别。

在酒类、汽车、服装等品牌的命名中,则有更多的文化含量或文化底蕴。例如武城白酒“古贝春”的品牌命名中,既有武城县古渭“贝州”,“买好酒,到贝州,大船开到城门口”的历史积淀,又有月亮姑娘化贝酿酒的文化传说。但就所有品牌产品文化命名所应用的思维方式而言,都是标新思维与立异思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当然,其中也包括着灵感思维与顿悟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逻辑思维与无控思维等思维方式的选择及应用。

(二)营销宣传的思维方式

各种形式的广告宣传,是品牌产品的重要促销手段。而在广告宣传中,覆盖面最大、辐射程最远和最具力度的广告形式,则是电视广告。而且运用不同思维方式的广告宣传,会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

一是渗透思维方式的选择应用。渗透思维,是逐渐深入人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创新思维方式。如脑白金的广告是天天做,月月做,年年做,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的广告用语传遍千家万户,给人留下永远难以消除的记忆。

二是冲击思维方式的选择应用。冲击思维,是在“求真务实,辉煌包装,闪电冲击,一次成型”的原则下,给人留下强烈冲击印象的创新思维方式。如辽宁电视台2009年2月14日所做的“巴玛亚・AB组合”的去疤膏广告,主题词是“只有抹不掉的记忆,没有除不去的伤疤”。一个帅哥的配音是,“因为这块伤疤,多少次与心爱的人擦肩而过。现在没有了伤疤,我与心爱的人携手并行”。此广告一次集中播放九遍之多,给人留下有疤必买的强烈冲击效果。另外,美国一家广告公司为日本电动汽车做广告宣传时,用的不是娇姿美女,而是几只训练有素的黑猩猩,也给人们留下强烈的冲击印象和思维启示。

三是发散思维方式的选择应用。发散思维,是在思想充分放松和自由状态下,把握思维取向的创新思维方式。曾经有一个老板让甲、乙、丙三个员工去和尚庙推销梳子,丙说用这梳子梳头发,越梳越黑,越梳越亮。和尚们笑而不语,丙没有卖出一把梳子;乙说用这梳子梳头发,可激活大脑皮层细胞,越梳记忆力越强,会把佛经倒背如流。和尚们觉得有道理,每人买了一把;甲说你们寺庙香火旺盛,但远路而来的香客头发散乱,是对佛祖的不敬。若赠送梳子给香客,寺院香火会更旺,施主的捐赠会更多。和尚们受到启发,一次就买了几百把梳子。老板根据他们的不同表现,聘任甲、乙为市场营销部经理和副经理。丙虽没有卖出一把梳子,但实话实说,可信可靠,就聘他为财务部经理。

一个创新思维方式的恰当选择和应用,会打开市场的大门,使产业或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崛起。

Promoting the Rise of the Township Economy

――A Study on the Township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Lu Xiyue1,2 Cao Shouzhong

(1.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Jinan,Shandong 250014;2.Shandong Economy Society,Jinan,Shandong 250014)

Abstract:The giant ec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the incom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ranks have make township economy a new field for theoretical study and reform following issues of agriculture, farmer and rural area,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county economy. To promote the rise of the township economy, we must put into effect a divers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market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informatization, privatization, diversification of the forms of financing, running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s enterprises, ecologization of the township environment, and educating the citizens in the rural areas. The key is to develop a unique major township industry featuring industrial parks, ecology, science and brand, meanwhile to reinforce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brand marketing of the township industry.

Key words:Township Economy;Regional Economy;Industrial Development

上一篇:信任程度\履约文化和农村集体经济 下一篇: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