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违法犯罪的成因与矫治策略

时间:2022-09-13 12:45:51

初中生违法犯罪的成因与矫治策略

5月16日下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会上,教育部领导通报了近期全国的校园安全事故,一件件案例令人触目惊心。就近几年数据统计与调查结果来看,中学生刑事犯罪呈恶化趋势,犯罪总数也是逐年上升。在违法犯罪主体构成方面,呈现出犯罪年龄下降,由高中生转向初中生的趋势;在犯罪类型方面,涉财案件多,其中以盗窃、抢劫案件最为突出;在犯罪组织形式方面,团伙斗殴现象表现突出,带黑社会性质的帮派侵入校园呈蔓延趋势;从违法犯罪手段上看,表现为作案手段多样化、智能化;在犯罪的危害程度方面,中学生实施的暴力犯罪日趋突出,危害严重。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把孩子们的违法犯罪念头和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家庭和社会能够最低限度地蒙受损失,岂不是教育的又一大功劳?

1 初中生违法犯罪的众多因素

1.1 社会影响。

1.1.1 不良社会影响。当今,社会全面开放,初中生的价值取向、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会改变一些学生的正常心态,成为引发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

1.1.2 不良文化影响。部分初中生租借、传看不健康书刊、音像,沉湎于网上游戏、网上交友,个别学生还涉足黄、赌、毒场所,由“好奇”发展到不能自拔。

1.1.3 不良交往的影响。初中生活泼、好动,喜欢寻求伙伴并经常聚集,其中一部分初中生交友不当,尤其喜欢对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模仿。从而,慢慢走上犯罪道路。

1.2 家庭影响。

不良家庭环境对初中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家庭不太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更不能从法制角度分析出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失教过多导致孩子走向犯罪。这样的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 留守儿童家庭。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无数的民工涌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家里的孩子要么是爷奶隔代抚养,要么就是托亲朋故友领养。由于教育的滞后和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心理问题。

1.2.2 单亲家庭。由于父母离异,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加之家长无暇教育子女,孩子就会失去生活信心,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逐渐成为“问题孩子”。

1.2.3 家风不正的家庭。家庭中有酗酒、赌博或生活腐化、思想不健康的家长,他们那些无视法纪法规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子女。

1.2.4 不良教育方式的家庭。家中教子方式简单粗暴、过分溺爱、不闻不问、事事袒护等。

1.3 学校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有些学校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德育教育内容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强。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潜在因素。

1.4 自身原因。

从客观上讲,初中生的判断能力较弱,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不强,容易冲动,初中阶段容易成为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危险期”。

2 预防与矫正

2.1 掌握初中生违法犯罪的预兆。

生活在学校里的那些有过失的孩子,虽然还未失足落水,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种种“危险信号”。及时发现这些“危险信号”,是防止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如同发生地震前有征兆一样,学生在初次违法犯罪前,也有种种明显的征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第一次做坏事或违法犯罪,总是会表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时机,即时予以警告或制止,就可能使孩子避免误入歧途。如果老师忽视了这些“危险信号”,或者学生自己没有自制能力,第一次打开了缺口,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就很难制止了。因此,老师应当善于观察和掌握学生违法初犯的预兆。

有的学生在校内或校外挨了打、吃了亏,可能就会纠集他的“亲朋好友”磨制凶器,密谋报复;或者是学生大手大脚地花钱,……这些现象,可以叫做违法前兆。

有的女学生讲究穿着打扮,超过了学生穿着打扮的限度,或违反了学校有关规定。有的在家里心神不定,常常外出玩耍,甚至夜不归家……,这些异常现象,是失足的前兆。

也有的孩子忽然抽起烟来,做作业提不起精神,甚至逃学,并用欺骗手段向父母要钱,……这些异常现象,可叫不良习惯。

另外,有的孩子既没有违法前兆,又没有不良习惯,但是他们有以下一些情况。比如有的孩子过于任性,或过于内向,或者缺乏学习兴趣,迟到、早退、不交作业,……这些现象可叫做心理缺陷。它也可能成为孩子失足的内在因素。

2.2 矫正初中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2.2.1 从关心爱护出发,坚持“热处理”。这里说的“热处理”,是指学生初犯违法的事后,不要歧视、冷淡、打骂学生,而是要及时帮助他寻找原因,分析利弊,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2.2 重视感化教育,给学生“父爱、母爱”的温暖。要使学生转化,先要感化。老师的在转化教育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转化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不懂行为规范,要给予教育;学生缺乏毅力,要给予督促;学生遇到困难,要给予帮助;学生遭遇失败,要给予安慰;学生有了进步,要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由衷地受到感化。

2.2.3 尊重人格,保护自尊,留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学生初次犯事后,最反感的就是老师抓住小辫子不放。如果老师喜欢在众人面前揭短、翻旧帐,就会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如果老师表现出对学生的进步充满信心,则往往能产生难以估量的效果。

总之,做为一名老师必须全心全意地爱每个孩子,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温暖他们,融化他们;做为一名老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放下架子,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做为一名老师,在处理初次犯事的学生时,老师一定要热情关怀,严格要求,防治并举,千万不能采取过激行为,那样不但孩子受伤,自己也受伤。

上一篇:新课标理念下关于在课堂评价上的一点做法 下一篇:尽心尽责 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