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热”与历史知识普及的思考

时间:2022-09-12 09:53:57

“历史热”与历史知识普及的思考

摘 要:当下,众多的通俗历史读物和历史类影视作品以及各种形式的历史大讲堂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从中所传递出的历史观、价值取向也深刻影响着民众的历史思维。“历史热”现象带来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复苏,还有潜在的危险。在这个浪潮中如何把握好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是个件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热;历史知识;普及;危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32-02

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类题材影视剧的热播和通俗历史读物的紧俏销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历史”,尽管历史只是他们从这些媒介中了解到的凤毛麟角,但是已经足够成为他们茶前饭后的谈资。“历史热”也随着媒体的报道成为一个公共话题。纵观近些年“历史热”现象的表现,其主要是借助于影视、书籍、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三者相比,网络与影视更显得具有数字信息时代的特征:快捷、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例如广受大众好评的《雍正王朝》《武则天》以及好评如潮的《百家讲坛》……所有这些犹如一枚枚的深水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它们的出现给向来以“端庄”“严肃”自居的历史老者一个重换新颜的机会。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将这一现象同历史知识普及问题结合在一起思考一下。

一、历史热出现的原因

历史热的出现反映了大众文化需求的变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大众心理的需求的变化,更多的是表现在传统的历史情怀,以及获取信息的选择方式上。

(一)受众“历史癖”的心理的需求推动市场发展

在一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受访者大都表示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人们的兴趣激发了市场,同时人们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着历史文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以现代传媒为平台的历史作品有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根据我们从其他资料了解到的信息,也说明了“历史热”的存在绝不是一个偶然。

从畅销图书排行榜我们发现,历史读物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类别,其中历史人物传记更是占据了很大的份额。近年来的一股通俗历史读物热,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重视历史。这是传统,或者说,中国人多少都有点历史癖。人们向来都比较喜欢“谈古论今”,一些过去的事件、人物都以它们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后人,激发后人的好奇和向往。人们往往也会对了解众多历史典故的人表现出格外的尊重。

(二)“快餐文化”被普遍接受

在阅读方面精读或是泛读的选择上,人们往往会选择后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必须有效的筛选并获取信息,但是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面对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没有时间”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众人不愿仔细读书的借口。众多历史快餐文化也因此走俏,历史影视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栏目和网络小说深受人们喜爱,这种方式在社会上一度引起强烈的反响,譬如曾风靡一时的“甄体”表达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们也从这部影视剧看到了现代传媒强大的影响力,一部优秀的历史科普作品远比一部历史巨著的社会影响力要大,更好的普及历史知识向来都是众多历史学者的不懈追求,吴晗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呼吁“把知识普及给人民”[1],他还身体力行地同其他老先生编写过众多的历史科普小册子,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好评。我们又怎能够摒弃这个传递文化、传播知识的机会呢?

二、在“历史热”背景下对历史知识普及的思考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热的出现是因为历史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市场的需求,而文化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正是多种多样的需求成为通俗历史存在的理由和发展动力,这种需求也恰恰说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这也深刻体地现了历史在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感的重要作用。“历史知识,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增长智慧,培养历史感、时代感、民族感,提高对祖国前途和人类前途的认识及信心的重要武器,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是历史工作者光荣的职责。”[2]因此,我们应当肩负起传播历史知识的责任。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历史的意义还在于能够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历史热”的出现则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影响。“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那是对当时人们的一种道德约束,同时对后世也有很好的教导作用。黑格尔说: “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 正如历史家治史常常要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消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灌输善良的品德。”[3]所以,我们在为“历史热”的出现拍掌欢呼时,也应该注意到社会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大众,传播正能量,而不是为了娱乐休闲而“娱乐”历史。“过分娱乐历史,会伤害一个社会对常识的判断能力,在乱说历史的背后,往往有利益在驱动。”[4]。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地辨识“历史热”现象,而不能沉浸在过度的喜悦之中。

就艺术与真实的角度而言,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它们都是一种演绎、一种创作,是艺术家借助历史形象表达自己观念的一种方式,是作者根据历史故事为现代受众所进行的一种全新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合乎“克罗齐宣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意思是说,历史主要在于以现在的眼光,根据当前的问题看过去” [5],这也是赋予历史当代意义的一种做法。同时“这些历史剧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契合点”[6],看似是说历史,实则是讲述当代的事。我们所提倡的“尊史”并不是盲从历史,我们在“尊史”时不能混淆了研究历史与运用历史之间的界限,脱离历史事实而一味强调古为今用。毕竟历史中的客观性“不依靠,也不能依靠此时此地存在着的,某种固定不移的判断标准,而只是依靠在将来积累起来的,随着历史前进的过程而进化的一种标准。只有当历史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建立起有连贯的关系式,它才获得意义与客观性”。一个真正地理解过去的历史学家“只有当他朝理解将来的目标前进时,才能达到客观性”。

在“历史热”的潮流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有学者归纳的“内容庸俗、史实讹舛、史观错误”[7]等缺陷问题,所以在以后的通俗史学创作中我们必须引以为戒。

首先,应该提高和保持历史工作者应有的历史观,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并积极推动“史学热”这一潮流的良性发展。保持历史的真实性是历史学的底线,正确的史观则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析、记录历史。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应该考虑到受众知识层面的不同,进而斟酌学术性质内容的多少,要让作品不仅意义深远,还要深入浅出。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历史作品来看,它们多数都是属于通俗易懂类型的,其内容很容易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不仅如此,在表现形式上,这一类的作品还有一个共性:历史感强,情节生动,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刻画的人物更是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这些书籍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在评价历史作品时不能够要求的过于严格,对于现代传媒下的那些历史作品,不能苛刻要求它们的科学性,应该允许创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丰富和发挥对细节的构思和描述。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在质量上比普通作品优秀,也应该从受众的反应中独占鳌头。

其次,要将历史的科学性与通俗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要求科学性是为了保证其学术价值,而通俗性则是为了赢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实现其社会价值。马宝珠也曾指出“史学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本质在于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8],所以在创造中要极力避免内容的庸俗化。就创作者而言,应该肩负应有的道义,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将社会效益抛之脑后。“庸俗化”与“通俗化”仅一字之别,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尽管现代传媒下的历史热是人们追捧出来的结果,但是它也不应该摒弃它应具备的科学性。科学的史学观是一部好作品的基本要求和总纲领,同时也对受众起到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作用。历史是关乎所有人的历史,它不是学术圈中的宠儿,它不是神秘的,它应该被广泛的、正确的了解和掌握。

在“历史热”现象快速发展的影响下我们不应该用苛刻的眼光看待现存的历史题材文学、影视作品,毕竟它们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包容它们在不失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对于具体情节、细节的艺术加工创造。这样更有利于集科学性、通俗性于一身的优秀历史类作品的创作。同时,在众多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化叙事形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讲生动活泼的历史故事一定要有翔实的史料依托”[9]而不只是为了娱乐大众。我们只有将“学院派”的科学、严谨与“草根派”的通俗、诙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以一种合适的角度去创作,进而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历史知识的普及。

基金项目: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现代传媒影响下的“历史热”现象研究》,项目编号20130045。

注释:

[1]吴晗.关于历史知识的普及问题――对武汉史学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历史系同学的讲话[J].江汉论坛,1961,(4):15.

[2]白寿彝.史学论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04.

[3]黑格尔.历史哲学[M].中文版.北京:三联书店,1956,44.

[4]陈辉.历史类书籍出版热本后的冷思考[EB/OL]. ,2014-09-29.

[5]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7.

[6]张同道.穿越历史的表象――当前影视题材历史热透析[J].中国电视,1996,(3):32.

[7]王记录.近十年来“通俗历史热”现象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39(1):21.

[8]马宝珠.关于史学普及与提高的几个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01,(1):51.

[9]杜凤桥.“娱乐化”历史背后 ――孙立群、袁腾飞谈历史[EB/OL]. http://.cn/2010/1210/12472.shtml,2014-09-29.

收稿日期: 2015-1-2

作者简介: 岳崇磊,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史。

裴 振,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史。

邢广辉,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史。

上一篇:论儒家之“谨”的伦理意蕴 下一篇:中国梦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