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太极拳下定义

时间:2022-09-12 09:48:08

“什么是太极拳”,这个看似十分简学的问题,真要想讲清楚,其实很不容易。小仅是练了多年拳、教了多年拳的讲不清楚,就是翻开到日前为止所公开出版的一本本太极拳专著,甚至有关太极拳的辞典,也无法找到一个确切准确的现成答案。这一现象,与作为一个深受用内外数以万计的人所喜爱的优秀拳种,是极不相称的;不能确切准确地回答“什么是太极拳”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探讨并正确地回答“什么是太极拳”十分必要,也是练太极拳的同道,尤其是教练员、研究人员不能同避的问题。

为什么要给太极拳下定义呢?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学会一套拳,无论你学拳的目的是什么,那么,下不下定义或许都无关紧要,但是,如果你已练拳多年,特别是成了一名教练员,或一名太极拳研究者就往往会面临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把所有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是什么”,要揭示的主要是该事物概念的内涵;

“怎么样”,要解决的主要是方法: “为什么”,是讲解原因

也就是说,你要回答“太极拳是什么”、或者至少自己心里明白“什么是太极拳”,要回答“太极拳是怎样练的”,要回答“太极拳为什么这样练”。

给太极拳下定义,就是要回答“什么足太极拳”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甚至不屑一顾地说,“太极拳不就是大清早在街头巷尾一帮老头儿、老太太们打的像摸鱼似的那种拳吗?”。

也有人说,太极拳是一种艺术;还有人说,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内家拳的一种,它既可以防身技击,又可以健身表演,还可以修身养性等等。

诸如此类的说法,不一而足,也都不无道理,但认真分析一下,这些说法都没有说出太极拳的具体特征,都没有准确简明地告诉我们太极拳究竟“是什么”。

我们知道,要科学地准确地简明地揭示一个事物的概念,告诉别人这个事物的概念“是什么”,最好的方法是下定义。因为在众多的说明事物概念的方法中,唯有下定义才能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使这个概念对象与其他类似的对象区别开来,从而揭示概念的内涵。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说明某一事物,往往要开宗明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告诉别人它“是什么”。例如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说:“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就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统筹力法“是什么”的问题,就是给统筹方法这个概念下了个定义。又如“商品”’这个概念,什么是商品呢?“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再如给“人”下定义:“人是能抽象思维并能有日的地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等等。这样的说明就是开宗明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告诉别人某一事物“是什么”的下定义说明法

既然下定义要开宗明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告诉别人某一事物“是什么”,那么怎样给事物下定义呢,又怎样给太极拳下定义呢?

给事物下定义,在一般的情况下,必须揭示事物的属和种差,严格地说是揭示事物“邻近的属和种差”。

所谓“属”,就是被定义的对象(如统筹方法、商品、人、太极拳等等),所属的更广泛的概念。比如,人属于动物,动物就是人的属,是人所属的更广泛的概念。统筹方法属于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属和统筹方法所属更广泛的概念。

所谓“种差”,就是被定义对象的特有属性。特有属性是指一个事物与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拳。在同一类事物中,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是有区别的。指出具体事物与同类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差异)就是种差。也就是说,种差要解决的是同类事物之问的“区别性”问题,例如,“能进行抽象思维并能有目的地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的特有属性,而其他动物都不具备这一属。这一属性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关键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给说明对象下定义,即科学地准确简明地揭示一个事物的概念,告诉别人这个事物“是什么”,必须先认识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该对象的性质――它属于哪一类事物;

二是该事物的特点――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的独特之处(即特有属性)是什么。倘若没有讲清以上两点,便会说而不明,讲而不清,陷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尴尬境地。以上讲了为什么要给事物(包括太极拳)下定义,和怎样下定义的道理与原则方法。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前而所举的几种解释“什么是太极拳”的说法中存在什么问题。

先看第一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用的是描述性说明。它虽然使用了“像摸鱼似的”这样的比喻性词语,较形象地描述了练太极拳时的某种一状态,可是没有指明太极拳的属性、特征等根本问题。特别是在太极拳的适用范同上存在片面性:仅仅突出了“老”这个年龄特征。其实从历史上看,太极拳原本是一种看家护院、防身技出的技击术。它有文练和武练两种主要形式。习练者多为年轻人,当前大多数人(尤其是为健身而练太极拳的中老年人)练的太极拳主要是辛亥革命后出杨澄甫吴豁泉公开的文练法――而文练法严格地说是练功的方法。实际上,真正的太极拳是武练法,打起来并不“像摸鱼”的,而是“一似少林”的――“一似少林”这个短语出自向恺然之口。“一”在这里是副词,当“全”或“完全”讲。同恺然在评述杨澄甫之兄杨少侯打太极拳的情形时用了这个短语。这个短语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杨家原来的拳是“一似少林”的。

《中国体育报》1990年6月20日笫二版登有一篇严翰秀写的《太极大师马岳梁一席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1914年,许禹生在北京成立体育研究社里开设武术课,教少林、太极两门拳术。太极门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三人当老师,杨澄甫、吴鉴泉二人教慢架子,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了,适合一般人学习。他俩脾气好,教人也耐心,跟他们学的人很多。杨少侯从小苦练太极拳,功夫最好,他练的是祖上原传的架子,说‘要练就要传我们杨家原来的拳’。保留了发劲、跳跃等剧烈的动作。”可见“杨家原来的拳”是要发劲、跳跃的。而杨澄甫教的是经过改革的,不发劲跳跃的并不是“杨家原来的拳”,但因慢架子小费力,容易学,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终成燎原之势。以至今人只知慢悠的是太极拳,而不知太极拳有快拳或快慢相间的,也是要发劲的,是“一似少林”的。并且“一似少林”才是真正的传统打法。所以,说太极拳“像摸鱼”虽有形象性,但不是下定义。因为它既没有说明太极拳的“属”,又没有说明太极拳的“种差”。同时,由于缺乏太极拳史和技法的知识,在解释中存在片面性。第二种说法也是比喻性说法,朋

的是暗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也可以用来作为说明方法在用作说明方法时般不叫“比喻”,听称之为“打比方”、打比力的主要作用也是突出被说明对象的形象性,使原本较为抽象、较为难以说清的事物形象化,使人易于理解但是何比喻都不能利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特有属性。电就是说,运用比喻不能说明事物的真正内涵,不能揭示事物固有的决定其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及其特有属性。比如,我们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仅仅是形容儿童的美好与可爱。就其本质而言,儿童是人,属于“高等动物”;而花朵则是种了植物的一种器官,儿童与花朵没有共同的临近的本质属性。

同样,称“太极拳是一种艺术”,也是比喻性说明,不是下定义。因为从本质上讲,太极拳属于武术,在现代要归人体育的范畴。武术,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所以说,从本质上讲太极拳是一种讲技击技术的拳术,或一种讲技击技术的体育运动。太极拳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是以发展体力、体能、增强体质和技能等为主要目的体育运动,而不是艺术。艺术,是用某种形象和方式来反映一定思想情感的意识形态。例如音乐、舞蹈、绘画、文学、雕塑等。

在现代生活中,武术运动从属于体育而归体育部门管理;艺术则归文化部门管理通常武术家不会被称之为艺术家;武协和文联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内涵的组织。这些常识恐怕人人都知道。那么,如果我们在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中,将高超的拳艺称为艺术,行不行呢?这就像把儿童称作花朵一样,当然是可以的。因为这是把比喻作为一种形象说明事物某种非本质特征的方法。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在教书和学术类说明性文章中下定义时,般不能随意将太极拳说成艺术。因为太极拳的属性是体育性的,而不是艺术性的在下定义的规则中,明确规定:下定义不能用比喻。比喻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显然,这第二种说法也没有说清太极拳“是什么”那么,第三种说法行不行呢? 初看上去第二种说法比较好。它除了说明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的传统武术”,同时介绍了太极拳具有“防身技击、健身表演、修身养性”等多种功能。这样,从形式上看,是符合功能定义的。然而,问题是下功能定义同样要求这种功能必须是该事物所特有而其他事物所没有的,或者与其他同类事物不同的、能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的东西,即“种差”。

根据下定义的原则和要求,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确定事物的特有属性。

那么,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能不能把“防身健身修身”都作为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呢?任何事物的本质属性一般都不能随意改变。太极拳的性质属性是“中华武术”,武术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因此,我们说任何武术从本质上讲都是技击术。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人极拳是武术。因此太极拳的本质也是技击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要将“健身表演和修身养性”排除出太极拳的定义。就是说,在给太极拳下定义时,在定义项中不能加入“健身和修身养性”等内容。

这样说,难免会有人产生疑问:难道太极拳不能健身和修身吗?为什么健身和修身不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也许有人会说,我练太极拳的目的就是健身和修身,不是为技击。

不错,太极拳可以用来健身和修身。但是太极拳可以用来健身和修身不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功能决定的。比如一块红砖,它的本质属性是建筑用的一种器材,本质功能可以盖房子和作建筑物。假如我们用它来锻炼身体,拿在手中做手臂曲仲运动可以锻炼臂部肌肉力量。这是借用红砖的重量,权作“哑铃”的关系。我们不能因此说红砖的这种能练臂力的功能是它的本质功能,红砖也小会因此在定义中要加上“能健身”。尽管红砖能当作“运动器材”使用,但它并不是运动器材。不信,你可以上卖运动器械的地方问问,能不能买到红砖。再如一把宝剑,从本质上讲古是代的一种兵器;从本质功能上讲,主要是用来杀敌的。当你小杀敌时,不作兵器时,可以作为体育用品,锻炼身体或表演,唐代诗人杜甫就写过一首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的诗,成语中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明剑确是可以作为观赏的“舞”,但这种“舞”的形式并不是本质的,剑也可以当菜刀、切西瓜,还可以挂在墙上当装饰品,点缀房间,用来避邪等等。但这些用来锻炼、切西瓜、作装饰、避邪等功能,都不是宝剑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而是附属的,非本质的。我们把用红砖练臂力、用宝剑切西瓜、作装饰等功能叫做附属功能,把这些功能产生的效应称为附属效应。

有人说“技击不是太极拳的全部”。这是一个否定判断,它不能说明“技击”是什么,也不能说明太极拳的内涵是什么,即不能说明太极拳“是什么”。

把“健身和修身”排除在太极拳的定义之外,除了由于它们不是太极拳本质属性和本质功能外,与其他拳种也没有区别性。

在中华武术中,又有哪一种拳术是不具备“健身修身”的功能效果的呢?我们所熟知的王子平、李子鸣、袁敬泉等老辈武术家,又有哪一位不是他们各自擅长的拳种在“健身修身”等方面的杰出代表呢?就拿王子平来说吧,他是查拳名家,不仅武功高超,技艺精湛,而且在七十多岁的高龄还随出访缅甸等国,作精湛的武术表演。王子平活了九十多岁,不练太极拳,不也是为我们树立了“健身表演、修身养一性”的榜样吗?有一位大家不大熟悉的侯效贤老人,她16岁时得了重病,因为家里穷,请不起郎中,遂跟形意拳名家曹玉斋学形意拳。半年后身体便“回阳”了。从此形意拳便伴随着她。1982年全国武术表演大会时,侯效贤老人是八十岁高龄,还代表黑龙江省上场表演短棍。这个消息登在《中华武术》1983年第二期上。在同一期上还登了其他两位寿星:时年82岁的八卦掌名家李子鸣,时年84岁的二星炮捶名家袁敬泉。袁敬泉老人1899年生,2002年去世,活了103。

无数事例表明,中华武术的所有拳种都可以用来健身,都可以祛病延年,绝不能以为只有太极拳能健身、能祛病延年。事实上现在有不少专讲太极拳健身修身的朋友,不仅武功平平,而且临终一身毛病,甚至常年卧病不起,瘫痪的、患癌症的都有,其中不乏著作等身的太极名人。事实还表明,用武术来健身,只是运动健身的一个方面,或一种形式。练太极拳或其他武术,与能不能健康长寿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今年(2007年)春节期间介绍了8位安徽地区的百岁老人,其中只有一位男性,其余均为女性,多为农村老太太。且8人中无一人打太极拳或练武术。可见,健康长寿者未必会武术有武功。同样,“短寿”者也未必不是武术家。李小龙才活了30多岁,不是人们所

敬仰的武功高手吗?杨澄甫活了53岁,不是太极拳家吗?可见,武术家未必是养生学家。因此,清末翰林出身的陈微明在上个世纪20年的《太极拳术》中讲了这么一句话:“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显然,陈微明是懂得武功高低与健身没有必然关系的,不过,这句话近年来成了一些人否定太极拳技法重要性的“依据”。这里顺便讲一下:翰林出身的陈微明本人,二十多岁时就体弱多病,头发白了“十之三四”。后来跟孙禄堂学习形意八卦,跟杨澄甫学习太极拳后,精神好了。并说“余友有因病习者,虽劳伤痼疾,莫不霍然脱体。诚养生却病之妙术,御侮其余事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陈微明确实是将太极拳看作“养生祛病之妙术”。把“御侮”当作“余事”的。这种看法和实践的目的都没有错,问题是陈微明响没有就此否定技击呢?“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稍有一点古汉语常识的人都知道,“欲”在这里作“希望”来讲,“徒”是“只、仅仅”的意思;“末”的本义足树梢,引申为“技艺的高于”或“武林高手”。“末”有时也作“小重要”或“末尾”解释。但是如果在这里解释成“不重要”或“末尾”,这句话就变成了“不仅仅作为技艺的末尾(即低手)”。这样显然是讲不通的,也不合原义的。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译为:希望灭下(武术界)的英雄豪杰们,(在练武的同时)还要能够延年益寿,而小仅仅成为一名武艺高手。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武艺高强,还要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估计当时有不少人光追求高超的武艺,练得太苦。比如有的人一天打几十遍拳,有的人累得想自杀等等 不过没听说真正因为练得太苦太累被累死的。相反,累的想自杀的偏偏练好了身体,活到一百多岁。陈微明却只活了77岁(188l~1958年),连80岁都不到,算不得高寿。练太极拳延年益寿的效果在陈微明同志身上体现得不够充分。不过,陈微明说的这句话中丝毫没自贬低“技艺”的意思,他的出发点也是极为善意的。再说,当时写这句话时,他的帅父杨澄甫还健在,有规劝别人跟他学拳以健身的广告味。倘若预卜到1936年杨澄甫53岁就去世了,恐怕打死他也不敢写这句话的。

练太极拳和其他武术都可以健身,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健康长寿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因人而异的,如先天遗传及后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食品营养,思想情绪等。从健身的角度讲,练太极拳属于生活习惯中运动健身的范畴。而运动健身的方式不知有多少一中央电视台10套《走进科学》栏目前不久介绍了一位在地上爬行运动而祛病健身的例子。在总结徐特市老人长寿经验时说了十六个字:主要吃素(有的说“基本吃素”)、经常走路、遇事不怒、劳逸有度。分别从饮食、运动、情绪(心理)、科学性和合理性等角度说明了健康和长寿的原因。这是很值得为健身而练太极拳的朋友参考的。一句话,健康长寿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由此可知,笼统地将“防身技击、健身表演、修身养性”作为太极拳定义的内容是不行的。从逻辑上讲,这是定义的定义项外延大于被定义项,违背了“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要相等”的定义规则,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那么怎样给太极拳下定义才对呢?答案是:只有牢牢抓住“准确简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这个核心问题,才能解决好给太极拳下定义的问题。

前面我们已说明了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功能;健身和修身足太极拳的非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功能。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凡事物本质属性的功能通常是确定的、不变的,而非本质属性的功能往往是小确定的、可变的,比如,菜刀的本质功能是用来切菜的,假如给你拿去砍人,就成了凶器,拿去劈柴就成了“斧头”。菜刀确实可以砍人和劈柴,但这些功能不是菜刀的本质属性决的本质功能。菜刀切菜的功能是确定的、不变的;菜刀充当“凶器”、“斧头”的功能是非本质的,是不确定的,可变的。同样,练武术可以防身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本质功能,这是确定的不可变的,练武术用以健身修身是非本质的功能,这是不确定的、可变的。

倘若挂着武术(包括太极拳)的招贴,却了它技击的本质属性,只用它的非本质功能,那就难免像一个男人作了手术一样,虽不同于“变性”,却因丧失了男性的本质功能,恐怕只能算作“太监”一类――表而看还是武术(包括人极拳),却已不具备本质功能。

因此,只有先排除健身修身等太极拳的非本质功能,确认人极拳属于武术,其“本质功能是技击的”这个前提下,才能正确地给太极拳下定义。

确认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只完成了广给太极拳下定义的第一步,更重要是怎样区别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人极拳的种差问题。

我们知道,中华武术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为万殊。就是说,中华武术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而在技法和表现形式上是“万殊”的。

太极拳与其他拳利在基本拳理上是相通的,只是在表现形式即技法上存在不同。人极拳是内家拳,内家拳注重内功修炼,因此,人极拳是内功型的。

内家拳的主要技法特征是使“犯者立仆”。要使犯者立仆,就要采用“近身”的方法,在近身后以发掷抛劲为主。假如像拳击一样,主要是远距离的梢节击打,就很难使“犯者立仆”,然而,其他拳种,如心意拳也是以近身短打著称的,甚至少林拳也讲“近身短打”,所谓“跟身到腋是良方”,就是典型的近身短打。那么如何区别太极拳与其他拳种在“近身短打”上的不同呢?主要是在势法和劲法上。心意拳的短近短打主要是“一势一劲”,而太极拳讲“势势连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当于把对方撞出去;少林拳重在用“击打劲”,而太极拳重在用“掷抛劲”。其他拳种接于时利用势法直接开打,故多用“格挡”“招架”的功大;而太极拳则在势法中吸取了,快摔中的“沾黏连随”,不招不架,即小把重点放在“格挡招架”上,从而使“沾黏连随”成了太极拳的主要技法特点。用“主要”这个词是为了突出其重要性,同时并不排除也使用其他的劲法。假如在散手中完全没有运用“沾黏连随”就不是太极拳法。太极拳是用十三势的势法技击的,这些势法在运用上必须用“沾黏连随”来体现。因此我们说,太极拳是运用沾黏连随表现十三势,以发掷抛劲为主的内功型近身短打拳。

上一篇: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三) 下一篇:审视今天的大成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