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如何深陷利益泥潭

时间:2022-09-12 06:22:17

经济学家如何深陷利益泥潭

经济学是一门事实科学,它的服务主要是根据专业知识,研究和发现某种约束条件可能导致某种因果关系,以供某个利益集团做趋利避害的选择。但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的服务并不是如此。他们是利用人们对学问和专业知识的尊重,为某个利益集团已有的和将做出的选择发表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往往与事实无关,而是满足利益集团的喜好。

近日有媒体“披露”了一份国内部分知名学者和财经名人的“身价”,每次出场费从l万元到10多万元不等。

据称,这两年全球经济波动很大。不过,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经济学家更加供不应求。而金融危机来临前,中国众多经济研究机构和学者都没有预见到。

分析人士指出,当学者“走穴”成为产业,不知还会有几人专心做学问。更可怕的是,经济学家为了钱而放弃职业道德底线,迎合邀请方意图,利用公众人物身份选择性表达观点,不仅有辱经济学家身份,而且干扰公众舆论视线,那是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

经济学家“走穴”挣快钱

5月12日,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首次访华。三天里,保罗・克鲁格曼从北京-上海-广州,每天一个近40分钟的演讲,以及1个小时的“辩论”,还有参观赞助商的公司,与相关人士吃饭……

据内部人士透露,保罗・克鲁格曼一场演讲加论坛,开价19万美元,如此计算,这三天下来,他大概已经吸纳了近400万人民币。

无独有偶,近日有媒体“披露”了一份国内部分知名学者和财经名人的“身价”,每次出场费从1万元到10多万元不等。

他们频繁“抛头露面”,向虔诚的投资者大讲各种经济理论和关于涨跌的预测。他们像演艺明星一样风光,连“出场费”也不逊于后者,他们就是明星经济学家。据称,在邀请方-中介机构-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

根据最近网上公布的一份《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表》,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名列“三甲”。其中,郎咸平以12万元居首。

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在2006年之前,国内经济学家的出场费几乎都在万元以下,3000元至5000元就能请到国内较知名的主流经济学家。但从2006年开始,出场费一路上涨,至今平均涨了10倍,主要是因为牛市和金融危机。

谁给经济学家“出场费”

这两年全球经济波动很大,先是挡不住的牛市,接着是刹不住车的金融危机。不过,在大起大落里都有钱可赚的人还是有的,那就是经济学家。

眼下,在大大小小的官方或非民间论坛上,经济学家频繁出现,纵论经济走向、把脉市场动态,成为诸多参会者和媒体追逐的主角。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

笼统地讲经济学家为某个利益集团服务,并不意味道德上有什么缺点,也并没有什么好指责的。那么,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为什么为某个利益集团服务,就被人看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是一种道德缺陷呢?原因之一是服务方式。经济学是一门事实科学,它的服务主要是根据专业知识,研究和发现某种约束条件可能导致某种因果关系,以供某个利益集团做趋利避害的选择。但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的服务并不是如此。他们是利用人们对学问和专业知识的尊重,为某个利益集团已有的和将做出的选择发表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往往与事实无关,而是满足利益集团的喜好。

事实上,利益集团也在对经济学界的不断渗透。比如,黄光裕明明涉嫌洗钱、造市、侵吞银行贷款等多种严重性质的犯罪,有些学者却有意无意地提倡豁免民营企业家的原罪,有的甚至公然在国内外媒体上为黄喊冤;明明中国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普遍超过10倍,高价房已成为积累金融风险、影响社会和谐、削弱基层民众消费潜力的负面因素,却偏偏有一些学者不断为高房价辩护;明明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是美国政府的国策之一,在持有大量人民币资产的欧美金融机构任职的经济学家却一边倒地为升值政策唱赞歌。

这些案例说明,随着商业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确实已为“钱途”所困,沦为国内外利益集团的“御用”专家。

经济学家的责任何在

探究经济学家被热捧的原因,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我们冷静和反思的问题:首先,不容置疑的是,中国的经济学家水平参差不齐,而这次金融危机全球波动百年不遇,他们的认识程度到底怎样?其次,有些经济学家已经变成了演讲家,因为钱来得快,在诸多的观点中,确实出现了不少不负责任的论断。

在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指的就是官方学者尤其是官方重要研究机构的学者。主流经济学家是否应该为中国当前的经济衰退负责?

现代市场经济的高度复杂性使得决策者不得不依赖经济学家提供的意见和建议来作出判断、调控经济。而这波金融危机来袭时,中国众多经济研究机构和学者都没有预见到它对中国经济将会产生的严重冲击,要说经济学界没责任是讲不过去的。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在全球化的新背景下发生的,有很多过往同类危机所没有的新特点、新现象。因此,中国经济学家没有很好地预见本次危机并不奇怪。但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乃至演变成全球危机后,没有人告诉决策者危机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影响,需要及时采取应对之策。难道那些主流经济学家没有责任?

记得危机来临之时,在经济学界仍充斥一片乐观之声,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受危机很大的冲击,以致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刻钟,政府部门还在不断地调高利率和准备金率。7月份后,危机已经相当明显了,但某些学者兼官员还在坚持货币政策要以防通胀为主。一直到9月份,美国的“两房”问题爆发和雷曼兄弟破产,世界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大宗商品暴跌,才彻底惊醒了中国的经济学界,但此时沿海的中小企业基本被危机打得趴下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经济学界在这次应对金融危机中几乎集体沉没?除了水平问题外,与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机构本身的性质有关。经济研究不但是一种理论研究,更是一种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就需要调查,掌握真实情况,而不仅仅依靠注水的数据。很多学者都是教科书思维,照本宣科,没有深入实际,或者都是摸着领导的脾气做研究。如果经济研究只是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数学模型去套中国的问题,不去剖析、研究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不去深入实际做调查,要得出准确的结论是很难的。

金融危机以来,很少见到经济学界反思自身的问题。提出经济学界在此次危机中应负的责任问题,并不是要追究哪个人的具体责任,而是要引以为戒,提高经济研究的质量,从更宽的视野看问题,从而做到研究更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避免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归根结底,经济学家身价倍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济学家会不会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经济学家会不会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放弃学术独立性?

如果说纳税人供养的经济学家走穴拿天价出场费,是荒芜自家“责任田”,职业道德底线后退的话,拿了天价出场费的经济学家,迎合邀请方意图,利用公众人物身份选择性表达观点,不仅有辱经挤学家身份,而且干扰公众舆论视线,那就更可耻了。

上一篇:谈全球经济触底为时尚早 下一篇:小产权房:剿灭还是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