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读写结合的方式探究

时间:2022-09-12 05:17:28

课堂教学读写结合的方式探究

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就像人体摄取营养,储存能量那样。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吸取养分,读是写的前提。写作需要通过阅读汲取思想认识方面的精华,提高思想认识,需要通过阅读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写作需要通过阅读获取大量第二手材料作为素材,并从阅读材料中受到感悟和启迪;写作需要借鉴经典文章的架构或组材方式,学习运用前人、别人成功的写作方法技巧。写的过程、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阅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形成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是写作借以表情达意的依靠。而读写结合的方式也有多种:

一、以读带写

以读带写,学生在读懂原文、感悟到原文的优美之处的基础上,选其写作上的优点再次赏读,在阅读中感悟其选材、结构、语言、手法等,带动学生的再创作。

初一第二单元课文《往事依依》是一篇典型的多材料、多表达方式、文章结构经典的文章。在赏读时,第一进行的是片段式摘抄和点评:从名家名篇和同类佳作中抄写精彩的句子、优美的段落,使自己语言更丰富,句式更灵活多样。《往事依依》中,精妙的语言很多,比如:“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学生通过摘抄点评感受于漪老师的童真童趣。第二,再创作要求呈现题目《往事依依》,学习围绕一个中心写两三件事,学习按一定顺序安排片段材料,学习按详略的要求安排材料。多材料恰当组合是写作必要的要求,这一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学习于漪老师的材料选择和过渡的方式。

学生学习了其简洁的开头,有一位同学这么写:“回首,种种往事已湮入记忆长河的流动里。每当我舞动文字时,年幼、年少时光的往事又以青葱的面目,浮现眼前。”如于漪一般,寥寥数语,全文的关键词都呈现于其中。

在选材时,学生仿写自己与作文的故事,第一件事:二年级的“我”,绞尽脑汁地造出好句子,只为博得语文老师的偏爱。写出了孩子学写文章第一步上的热忱,扣住中心写。第二件事:三年级的“我”为了写好一种观察过的植物,抱怨家境。父亲为我找来太阳花,“我”写好了文章,也明白了父亲给予“我”的做人处世道理。紧扣对文学的热爱热忱这个中心写。第三件事:回忆第一次作文比赛失败后的独特的挫败感和失落感。依旧围绕着对文学对写作的无比热爱这个中心来写。结尾结合自己的体验再次点到“对文学的热忱和激情”的中心。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刚进初中就对于作文的典范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在进行立意选材、句式、表达方式模仿的基础上,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与作家会有共鸣,会形成更多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会懂得如何把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自然地融入文章中。此时,指导学生精读作品,抓住思想的火花,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创作,这样既能汲取到名家名作的精华,又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在再创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

譬如在一堂《借我一双慧眼吧》感悟式写作作文指导课上,田大璜老师把学习目标拟定为:

(1)能够说出自己生活中感觉新奇有趣、深受触动或印象深刻、影响深远的场景。

(2)追问探寻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独特感悟,学习从平凡处挖掘出不平凡的本质,从生活琐事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3)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及时记录自己刹那间的智慧灵光。

课堂上主要聚焦在:

(1)欣赏因“景”、因“物”、因“人”、因“事”而感而悟的精彩片段,揣摩多样的感悟的方法。

(2)练习场景感悟。主要选择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片段、郭沫若的《石榴》片段、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片段、莫怀戚的《散步》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习类比、联想、想象、象征、融情于景、借物抒情等感悟方式。

有一位同学在学习此类方法写作关于美国黄石公园的文章时就写道:“停下脚步才发现,其实我奔上了一条走进你的道路,眼前熊熊的森林火燃烧着,树木在火中痛苦地着、挣扎着,这是危险,不,这是美丽。森林大火只吞食那些软弱有病的植物,而那些死里逃生的强者,为树木更新提供了树种,来年的春天,绿色的生命将冲破黑暗的过去,有朝一日,遮天蔽日的大树又将成为这里的主体。是啊,你那滚烫的熔岩、四处飘散的火山灰或许能毁灭一切生命,但新生命的种子从此萌发,创造出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学生联想式的感悟不仅是对黄石公园的认识,更是一种认知程度的体现。学生在景物的感悟上懂得由此及彼,由眼前景联想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感悟。

二、以写促读

为了让学生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有效把握的基础上,能够深入理解、把握主旨,领会作者的意图,感受文本的艺术,我们要求学生进行一些扩写活动,使诗词内容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诗与画立体的多维形象,并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这一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也改变了一些学生认为文言诗词枯燥乏味的看法。

如把《晏子使楚》这篇古文改成一幕短剧,学生表演的热忱让他们加深了对文本的印象,同时更深刻地了解了楚王、晏子的心理。

学完了《孔乙己》及《范进中举》,为了让学生理解孔乙己与范进的不同形象,改写《孔乙己》的第11段――孔乙己进学之后,在改写过程中便发现了问题:有同学把孔乙己写成了范进中举后,很有排场,有酒有肉,掌柜前倨后恭,学生的改写,叙出了孔乙己的趣味人生,但我们从改写中再次认识了学生对孔范二人形象并不理解,也不理解“进学”与“中举”的差别,在课文讲解时便有了更明确的重点。

《蓝蓝的威尼斯》是一篇说明文,重点在于如何抓住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特征,对文本进行缩写,用最简洁的文字介绍威尼斯。学生的介绍提纲挈领,筛选出文本中最有效的信息,紧扣标题特征展开,对说明文有了明确的文体认识。

三、师范生写

师者,范也。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创作会给他们莫大的激励,同时可以让他们有话说。共赏,共品,共写,教师的每一次历练都会让学生的成就感增强。

学习《小石潭记》,为小石潭写一个公益广告词,教师的“遗落在湘江边上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经典中的珍宝”既是一句文学化的广告词,又是对柳宗元人生的诠释,这样的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柳宗元写作目的的理解,更调动了学生的写作激情。

为《紫藤萝瀑布》中的藤萝写花语,我的“一个一个小小的怒放的生命却延续着生命长河的永恒”让学生领悟了花语的要旨:托物寓意,既是花之特征,又是生命之诠释。学生不仅创作了花语,还为其作了诗《致紫藤萝》: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你开得如火如荼/空中垂下瀑布/浅浅深深的紫在欢快笑语……浅紫色辉煌闪烁/浅紫色芬芳曼舞/在你飞瀑流动的堤岸/我不觉加快了前行的脚步。这样的互动,让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奏响了紫色的舞曲,是不可多得的体验。

四、以写激写

文本中的每一个亮点都可以成为写作的范本,“课文”即“源泉”,习作的舞台。课文中的情境是学生习作练笔的好材料,但学生的阅读范围可以更广阔和生活化一些。阅读同学段学生的作品并对文本赏读、分析、修改,可以增强学生对作文要求的认识,检测赏读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作文的自信心,把写作从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变为主动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习作也是阅读名家名作和教材文本再创作的呈现,审视这种呈现,也是作文能力再提高的基础。

初二期中考试作文《走进你》评讲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对审题、作文的结构层次以及写作内容进行了分析赏读,扣住标题的要求“进”之过程体现。展示考试中的优秀习作,总结优秀习作的特点,学生学习运用多材料表现出“进”的过程。考试中一生写作:

正当我跨进餐厅的那一瞬间,我惊呆了,只见桌上摆着一只盛满粥的小碗,你却趴在小碗边,睡着了,手边放着一把小勺,桌上还有一个大电饭煲,一层一层的热气从它上面冒出,我顿时呆住了。

我把粥端了过来,慢慢地尝着,每吃完一口,似乎又走进了你一步,我的心似乎与你更加贴近,我又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你的爱。

本选段材料单薄,很难体现“进”的过程。经过班级同学共同赏读,同学们对文本提出了很多的修改意见,该同学经过分析,进行了局部的修改,在走“进”的过程上下了笔墨,用一些动作刻画了“走进”的心理:

我跨进餐厅,准备享用你早已准备好的早餐,正当我走向你时,只见你安安静静地趴在桌上,头歪向左侧,压在两手上,好像睡着了。右手边放着一只盛满粥的小碗,手边还有一把沾满粥的小勺,桌子中间是一个大电饭煲,一层一层的热气升起,小碗的粥看似已经凉了。一时,我惊呆了,不知此刻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满脑都是三天前的那个早上……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我一步步靠近你,小心翼翼地将你身边的粥端到旁边,慢慢地尝着。今天的粥格外柔滑,细腻,不烫不凉,一丝一丝温暖着我的心,最后,我轻轻刮完了碗壁上的残粥。

修改后文章以插叙的方式选用两则材料,用一些形容词“柔滑,细腻,不烫不凉”和一个动作“刮”完全展示出自己走进母亲内心的过程。这篇文章的修改增强了该同学的作文写作自信,同时也让全班同学在写作上对升格报以很大的期望。

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这个“写作范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善于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桥,科学施练,让读写结合之花在课堂绽放,更要注重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加强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阅读和写作互为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自觉实践,持之以恒,一定能领略到“读写结合风光无限,能力素养显著提高”的成功喜悦。

上一篇:影响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培养 下一篇:身边的航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