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早期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2 12:50:33

微生态制剂早期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妈咪爱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7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妈咪爱,比较疗程和治疗期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日平均下降值。结果: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到正常值,观察组需要(5.13±2.13)d,对照组需要(7.12±4.63)d,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早期佐治; 新生儿黄疸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58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之一,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在早产儿中尤为常见。主要病因是新生儿时期对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而致皮肤黏膜黄染现象,水平过高可致脑毒性和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1]。因此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笔者所在医院应用微生物制剂妈咪爱(即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辅助治疗部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9-2011年收治的病理性新生儿黄疸70例,血清总胆红素值均超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均为母乳喂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胎龄(33.3±5.3)周,出生体重(3.21±0.72)kg;主要病因:母乳性黄疸7例,感染性黄疸8例,血管外溶血7例,代谢紊乱7例,新生儿窒息6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88.0±63.1)μmol/L。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胎龄(32.9±6.3)周,出生体重(3.30±0.74)kg;主要病因:母乳性黄疸6例,感染性黄疸9例,血管外溶血6例,代谢紊乱7例,新生儿窒息7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71.0±59.6)μmol/L。两组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喂养方式、病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综合疗法:包括蓝光光疗,6~18 h/d;口服酶诱导剂苯巴比妥片,1 mg/次,5次/d;另外,低蛋白血症者纠正白蛋白,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感染性给予抗生素治疗,溶血性给予免疫球蛋白,代谢紊乱者补充葡萄糖、维持酸碱平衡。观察组在采用常规综合疗法的同时给予妈咪爱口服颗粒,0.5 g/次,2次/d;对于使用抗生素治疗者,保证抗生素与微生物制剂给药时间间隔2 h以上。

1.3 测定方法 每天用日产JM-103型经皮测定疸仪(TCB)测定黄疸指数,并且在疗程开始当天和结束当天各采静脉血进行血清总胆红素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P

2 结果

2.1 疗程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到正常值,观察组需要(5.13±2.13)d,对照组(7.12±4.63)d,观察组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

2.2 总胆红素水平 治疗前,观察组(271.0±59.6)μmol/L,对照组(288.0±63.1)μmol/L,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85.5±14.3)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02.3±16.6)μmol/L(P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很多,属新生儿易感疾病。据统计,新生儿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的两倍,而肝功能发育不完善,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泌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又因初生婴儿肠道内细菌缺乏,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新生儿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非结合胆红素等因素导致游离胆红素超负荷,过量的游离胆红素加重了肝肠循环负担,因此极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菌群或其促进物质制成的生物制品,用以补充和充实微生物群菌落,改变不正常菌落成分,维持和调整微生态平衡[3]。目前,微生态制剂已在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儿童多种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疗效。用于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等。

妈咪爱是富含乳酸菌的微生态活菌制剂,1 g妈咪爱含活菌1.5×108个,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进入肠道后能迅速繁殖,通过夺氧和分解过氧化氢制造厌氧环境,促进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生长。本研究显示,妈咪爱等以厌氧菌为主的微生物制剂对于改善新生儿肠道、胆红素的代谢有一定促进作用,分析其机制如下:(1)迅速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新生儿肠道菌群稳定的关键是保持肠道厌氧菌的优势地位,微生物制剂增加肠道中厌氧菌数量,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抑制不正常菌体,减少感染。(2)降低肠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细菌源性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对包括胆红素、胆汁酸以及多种药物在内的毒性代谢产物肝循环,加剧肝肠负担。(3)另有研究显示,微生物制剂可降低肠道pH,促进肝酶活性,加速胆红素代谢或排出[4]。微生物制剂早期佐治新生儿黄疸有充分理论依据和切实临床价值,可做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琳,江莲.新生儿黄疸与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1,33(18):2831-2833.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5-186.

[3] 刘成炎.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6):732-733.

[4] 黄亚萍.微生态制剂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4):169-170.

(收稿日期:2012-05-14) (本文编辑:李静)

上一篇:翼状胬肉头部转位结膜下包埋术临床分析 下一篇:密盖息与自拟健骨汤联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