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家具也要讲知识产权

时间:2022-09-12 09:40:44

买卖家具也要讲知识产权

家具除了要研究家具的款式、质量、价格,还要索取知识产权证书,否则,既可能充当冤大头,也支持了不良厂家的侵权。今年9月,在上海一个家具展览会上,2个展商相互指责对方“山寨”,闹得沸沸扬扬,显示家具业已经对抄袭行为不再宽容。

家具外观也是专利

在上个世纪,人们能买到一件家具已经谢天谢地,根本不去考虑个性化。而且,各个厂家的产品也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出版社还出版相关书籍,将各种家具的款式广而告之,供能工巧匠自己动手仿制。

但是,上述行为如今都可能成为被维权的对象。知识产权除了版权、著作权,还有各项专利,其中就有外观专利。以广东省高级法院知识产权庭的经验,这些年家具行业的侵权主要就是侵犯别人的外观设计权。

比如红木家具,品质主要表现在材质和外观上。很多家具使用相同的材质,但款式却各不相同。个别企业图省事、走捷径,发现同行的家具畅销,就实行“拿来主义”,抄袭对方成功的设计理念,甚至依样画瓢,一旦被对方察觉,就会惹上知识产权官司。

很多败诉企业事后承认,模仿比原创省钱。据广东一家红木家具生产企业透露,产品的外观设计成本很高,该企业每年仅开发两个系列产品,设计费用就高达100万元以上,并且设计过程极其复杂,往往设计完图纸,还要进行纯手工的产品试做,试做成功之后才能进行生产。一个家具系列从设计思路到整体定型,需要1年时间。这家企业当然不甘心被抄袭,每次都会在产品设计完成就申请专利。但是同行的模仿本领实在太高,只要看上几眼就能回去捣鼓出大同小异的产品,而且往往理直气壮,因为家具必须在商场里出样,谁是顾客、谁是商业间谍,根本无法区分。

如何认定有漏洞

部分雷同算不算侵权?“山寨”者为了规避风险,并不一定100%照搬原创者。在今年9月举行的上海一个家具展览会上,两家展商上演了“踢馆维权”一幕,一家是丹麦家具公司在国内的子公司,另一家是国内民营企业。被指抄袭的一方手握专利证书,否认多功能沙发抄袭了对方,而“踢馆”一方则指责对方采用“嫁接法”,钻专利制度空子。

不承认抄袭的一方称,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于2007年收回了对方的专利权,而自己却随后申请到了新专利,对方的打假显然是无理取闹。维权一方则称可以将细节整理出一本小册子,说抄袭者把A产品的床腿和B产品的主体拼接,就成了自己的C产品,这样的产品即使申请到了专利也逃不了抄袭,是耍小聪明钻专利申请制度的空子。

蹊跷的是,这2个展商2008年打过一场“沙发床”侵权官司,北京当地法院支持了一方的请求,要求另一方停止生产、销售涉案产品。但是胜诉一方无奈地表示,打官司的费用还抵不上索赔,现在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打官司,认为还不如将这笔钱投入到研发上,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家具行业抄袭之风日益严重,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越来越多,严重阻碍了家具行业向更高层次的良性发展。比如,红木家具行业的侵权行为已经达到了必须打击的程度,否则难以刹住“盗版”之风。

专家表示,家具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相关专利的实际寿命缩短,完全原创的外观设计其实有限,大多不具备颠覆性的设计。中国对产品外观设计权益的保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已经认识到了鼓励增强企业原创力的必要性,各地政府设立的知识产权局,其中一项工作就是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仅可以转变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上一篇:布丁英伦入园记 下一篇:在夹缝里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