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救济方式探析

时间:2022-05-03 06:25:46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救济方式探析

摘 要: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有效成立后,当事人必须根据合同的规定,全面地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实现各自的经济目的。一方当事人如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采取相应救济措施。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相关规定的分析,探析其内在的法律价值的追求,对我国合同履行的现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货物买卖违约救济根本违约价值取向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买卖双方都可能因各种原因而违约。不论违约的性质如何,受害方均有权依照合同规定采取合理的救济措施,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违约救济措施中,有的仅限于卖方或买方采用,有的则是买卖双方当事人均可采用的。在国际货物买卖法方面,主要是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目前,《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还并不是一部完整的、全面的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统一法。然而就其灵活性及获得普遍接受的程度来说,则是任何一部国内法或国际惯例都不能比拟的。它的目的不是取代或调和各国国内法的规则,而是提出一套适合于国际贸易特殊要求的原则和办法供买卖双方选择适用,以实现其序言中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减少国际贸易的法律障碍,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宗旨和目的。在充分考虑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这一现实以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中的不同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所讨论的违约救济方式就是以公约的相关规定为依据来进行阐述的。

一、违约救济方式的类型

(一)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是公约规定的一种主要的违约救济方式。如果合同一方未履行或未很好地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受害方可以要求违约方赔偿损失。受害方要求损害赔偿,除了对方有违约行为这一重要条件外,还需满足另外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受害方所遭受的损失应该是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料到的损失,二是受害方所遭受的损失与对方的违约有着因果联系。同时,当事人要求损害赔偿这一救济方式可与其他的救济方式并用。

(二)实际履行

实际履行属买卖双方均可采用的一种救济措施,它是指在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另一方当事人要求其履行或者请求法院判决其履行合同规定的特定义务,而不允许其以金钱或其他方式代替履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28条规定,如果按照本公约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某一义务,法院没有义务作出判决,要求具体履行此义务,除非法院依照其本身的法律对不属于本公约范围的类似销售合同愿意这样做。所以,公约在原则上认为实际履行属于救济方式之一。然而即使如此,当一方当事人要求法院判决另一方当事人实际履行合同义务时,法院并无义务作出此类判决,除非法院本国的法律要求这样做。

(三)解除合同

无论是卖方或买方的违约行为达到公约所规定的根本违反合同的程度 ,对方当事人均有权宣告解除合同 ,终止合同的效力解除合同是违约救济方式中最严厉的救济方式,它将对合同双方当事人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因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26条规定,宣告合同无效的声明,必须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通知 ,才开始有效 。此条款包含有二层含义:一方面是当事人宣告解除合同的实质要件是对方当事人的根本违反合同;另一方面是当事人解除合同的形式要件是必须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通知,如果受害方当事人未适当地发出解除合同的通知,即使对方当事人的违约已构成了根本违反合同,合同亦不得解除。至于通知的方式,公约并未严格规定,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四)修理或提供替代物

在货物品质与合同规定不符的情况下,买方可以要求卖方修理货物或重新交付替代物。对买方行使“要求修理”权利的惟一限制条件就是这一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被视为不合理,而修理要求的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货物的特性、对方所在国的远近以及货物存在缺陷的严重程度等因素,而不是取决于对方违约的性质。

交付替代物则完全相反。受害方能否采用这一救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对方违约的程度。换句话说,只有当违约方的违约属于根本违约,受害方才能取得要求对方交付替代物的权利,之所以强调卖方根本违约是买方要求卖方交付替代物的前提条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防止在货物仅存在轻微缺陷的情况下,卖方也不得不无谓地开销一大笔交付替代物的运输费用。

(五)给予额外时间让卖方履行义务

如果卖方不履行其合同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所规定的义务,买方可以给予卖方一段合理的额外时间,让卖方履行其义务,即所谓的给予宽限期。但买方并不因此而丧失对卖方延迟履行义务而享受的要求损害赔偿的义务。值得一提的是,给予宽限期是公约赋予买方的救济方式之一,而不是卖方的权利,所以公约第45条第 3款明确规定,如果买方对违反合同采取某种补救办法,法院或仲裁庭不得给予卖方宽限期。此项救济方法的本质,仍应归纳为实际履行。

(六)减价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50条规定,如果卖方交付的货物与合同不符,无论买方是否已支付了货款,买方都可以要求减价,减价应按照实际交货时的货物价值与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在当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比例计算。但是,买方在下列情况下不可以要求减价:如果卖方对其交货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行为采取了实际履行合同的补救措施;买方拒绝卖方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的请求或对卖方提出的补救措施未在合理时间内作出答复的。

二、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合同违约救济方法上的差异

由于法律体制不同,各国的法律特别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在合同违约救济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公约)规定的当事人违约救济是对两大法系矛盾的调和与折中。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违约救济上主要有以下分歧:

(一)实际履行与损害赔偿的法律地位

两大法系均把实际履行、解除合同和损害赔偿作为违约的三种救济方法,但实际履行在两大法系中却具有不同的地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实际履行的规定有很大不同,大陆法系把实际履行作为对不履行合同的主要救济方式。当债务人不履行合同,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实际履行。英美法则只有损害赔偿而无实际履行,只有当金钱赔偿不足以弥补损失时,才能诉诸平衡法上的实际履行。一般来说英美法院对货物买卖合同原则上不会作出实际履行的判决,只有在买卖标的物是特定物或特别珍贵罕有而在市场上不容易买到时,法院才会判决实际履行,因此英美法中实际履行只是一种在例外情况下采用的辅方法。由于两大法系上述重大分歧,公约无法进行完全的统一,只能作出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并给与各国法院依本国法律进行判决的自由。公约28条规定:如果按本公约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法院没有义务作出判决要求具体义务,除非法院依照其本身的法律对不履行公约范围的类似买卖合同愿意这样做。目前,司法实践来看,无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法院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纠纷极少作出实际履行的判决,原因在于按实际履行投诉,原告要负举证责任,被告则会极力抗辩和推脱,待法院作出判决通常要两三年,耗时费力,而且国际买卖货物一般都是非特定物,大多数情况下,买方都可以买到替代物,如果买方购买替代物同时提出赔偿,则通常会得到充分及时的补偿,故实际履行只是从法律上作出规定。

(二)违约责任原则

即请求违约救济是否以违约方有过失为前提。大陆法系国家把违约方的过失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合同一方只有在证明违约方有过失时,才能使其承担合同责任,而英美法系国家则不以违约方的过失作为其承担责任的必要条件,只要当事人一方违约,并给对方造成损失,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公约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英美法系国家的作法,即当事人一方请求损害赔偿时,无须证明违约方有过失。

(三)解除合同与请求损害赔偿的关系

英美法系国家将损害赔偿作为违约的基本救济方法,它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救济方法同时使用,当事人解除合同,不影响其他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大陆法系中的德国法则规定违约受害一方只能解除合同和请求损害赔偿两者中任选其一,但法国法则规定,损害赔偿和解除合同两种救济方法可以同时使用。

(四)违约金制度

英美法只承认损害赔偿性质的违约金,认为违约的主要补救措施是损害赔偿,但大陆法系的德国法认为,违约金是对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的制裁,具有惩罚性,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如无其他约定,另一方除请求支付违约金外,还可以请求因违约而造成的损害赔偿,而大陆法系的法国则认为违约金属于预先约定的损害赔偿金性质,具有担保作用,原则上受害方不得要求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又要求其履行合同义务,但延迟履行者除外。

三、违约救济方式所体现的法律价值取向

(一)效率

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它原本是经济学上的范畴,后来被引入法律领域,成为人们分析和评价法律制度的重要价值尺度。法律制度的效率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市场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以及高效地解决争议。

自愿交易的顺利进行,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交易的进行。因此,必须确立违约救济制度,使交易者引以为戒,使违约者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促进交易的进行。

大多数情况下,合同订立双方订立合同的初衷就是希望合同能够顺利履行,并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利益。因此,公约出于严格限制合同解除,尽量保持合同的有效性确立了根本违约制度。《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通过其所确立的根本违约制度,其目的并非是赋予在一方违约的情况下,让另一方获得解除合同的机会,而是在于严格限定合同解除权的行使。通过根本违约制度,严格限制一方当事人在另一方违约以后,滥用解除合同的权利。

本身在一方违约以后,应赋予受害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但是,这并不是说,一旦出现违约的情形都必然导致合同的解除。实际在许多情况下,合同解除对非违约方是不利的。例如,违约方交货造成迟延,但非违约方愿意接受,不愿退货;或交付的产品有瑕疵,但非违约方希望通过修补后加以利用,这就完全没有必要解除合同。如果在任何违约的情况下都要导致合同的解除,将会使非违约方被迫接受对其不利的后果。所以,如果对违约解除情况在法律上没有限制的话,也并不利于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另一方面,要求在任何违约情况下都导致合同解除,既不符合鼓励交易的目的,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一方虽已违约,但违约当事人能够继续履行,而非违约方愿意违约方继续履行,就应当要求违约当事人继续履行,而不能强令当事人消灭合同关系。因为在此情况下只有继续履行才符合当事人的订约目的,特别是当事人双方已经履行了合同一部分内容,如要求解除合同,将会耗费不必要的费用,造成资源浪费。纵观各国的立法,对于合同解除都作出了严格限制,也就是说,只有在一方违约是严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合同的解除。

(二)协作与善意

签订合同的全部意义在于履行,因为它不仅是当事人满足自己需要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分工带来的协作之必要途径。而违约破坏这种个人的期待与双方的协作。公约确立违约救济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在违约事实发生之后,通过合同订立双方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使合同得以继续履行。因为一般来讲,合同订立双方订立合同自始至终都希望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利益,当违约发生之后,只有相互协作使合同继续履行,他们的这种期待才能得以实现。在公约的违约救济方式中除了最严厉的解除合同之外,其余的救济方式其实都是要求在合同双方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繁荣时期,合同的签定与履行时刻都在发生,但是我国的履约状态确是令人堪忧,同时在违约发生以后,违约救济方式的采取也不适当,大量案件诉诸法院,结果是合同不能顺利履行之外,还增加了额外的诉讼与费用的支出,并且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作也破裂。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的违约救济方式的探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对违约救济的规定不单是能更好地解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我们应深刻领会法律所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并非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相互的协作与善意的表达。

[参考文献]

[1]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2]杨树明主编.国际经济法学[M],中国检查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关于蒙东发展思路及在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