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障碍的根源及教育机制探析

时间:2022-09-12 08:26:48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障碍的根源及教育机制探析

摘要:文章着眼社会转型期,针对大学生诚信障碍的现状和成因,以诚信内涵分析为切入点,提出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勾画出高校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而创建激励与约束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平台。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障碍根源教育机制

一、引言

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诚信铸成中华民族道德之魂。它绵延积淀于厚重的中华文明之中,有着开启国智,浸润人心的力量。青年一代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诚实与信用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社会价值等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心理负荷加重和心理震荡引发了社会焦虑现象弥漫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不断追逐利益最大化现象日趋明显,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出现了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等失信危机,并迅速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出现了“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剽窃抄袭蒙混过关,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充当赚取实惠,不守承诺骗贷拖贷,求职履历造假成风”等诚信危机现象。大学生诚信障碍不仅影响自身发展及命运还关系到国家制度的实施甚至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引导,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己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二、社会转型期是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的一把双刃剑

(一)社会转型期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机遇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诚信道德体系的社会价值得到极大体现,成为衡量和评价个人道德的重要尺度,也是经济活动内容的利益要求和法律要求的评判标准。

大学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主体,他们的诚信价值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起着先导、示范、辐射作用,影响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趋势也越来越健康、科学、文明。比如越来越具有务实性、独立性、创造性、进取性等倾向。这些倾向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极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性格,他们追求自我发展、重实际,不再盲目的跟从随波逐流,它在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上也有所体现,比如: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而选择去修身养性,这种发展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学习行为,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凸显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不甘落后,积极进取意识。从这个角度上看,社会转型期对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不但是有利的,而且还是更加促进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二)社会转型期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挑战

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现实生活中各种观念和思想。主流价值系统受到挑战和冲击,原本合理的价值观和道德评判标准受到质疑甚至否定,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道德评判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其次,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产生追求物质利益、弱化人格精神修养,是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面临的挑战。再次,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客观上助长了私欲膨胀、不讲信用的风气。原因在于“失信”收益高于“守信”收益;同时社会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而不守信者获得了“利益”而没有得到惩罚,而守信者却“利益”受损。形成一种“守信者”利益受损“失信者’收益的反向淘汰机制。这种恶化的社会信用状况,严重的影响着在校的青年大学生,提高对事物筛选、鉴别、吸收、抵制的能力是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挑战。

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根源分析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流是成功的,但也不乏失信现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考试作弊

每逢学期考试前,校园里都会掀起一场有关诚信考试的号召。虽然学校对作弊者制定了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每次考试后,都会有因为考试作弊而被处理的学生。成绩造假、充当“”替考等现象屡禁不止。

(二)人际交往失信

一些大学生爱慕虚荣,在学校的日常消费水平远远超出了家庭和父母的供给能力,有的甚至用各种谎言来欺骗父母的钱来满足自身需求。也有些大学生在老师、同学面前撒谎,向老师、同学借钱不还等现象司空见惯。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

(三)骗贷逃贷,恶意欠费

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有意编造假的家庭情况,伪造虚假贫困证明来骗取助学贷款,逾期不还。恶意欠费现象防不胜防。

(四)择业失信

有些大学生为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就业简历注水现象:更改成绩,克隆证书“花样频出”。也有些大学生在签订就业合同时缺乏深思熟虑,往往随意妄为,更改、撕毁合同的情况经常发生,这样就造成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后续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也增加了企事业单位人才甄别的困难。

大学生失信根源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当这些需要不满足或满足不充分时,人的心理就会失衡,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这种缺乏安全感会促使人调节机体的力量去达到新的平衡,主动寻求满足成为人行为的动力。而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安全和尊重需要的不满足是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心理根源。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压力的增大,其社会生存的安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社会的竞争残酷感增大了他们的不安,特别是一些校园弱势群体,为弥补自身的缺陷,而想方设法去积累一些资本,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四、建立和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既损害了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损害了整个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则。所以,想要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就需要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立诚信评判体系

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校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其自主、健康的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评价标准和机制要体现多元和客观。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需要建立合理的诚信评判体系,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涉及纪律遵守、契约等方面的行为进行归纳分析,完善评判指标体系,并定期对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诚信档案,为大学生将诚信化为人格提供动力。档案应记录以下信息:个人基本信息,信用记录,各类意见。档案具有保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三)建立心理疏导体系

高校通过心理咨询室等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班建立心理联络员制度,搭建好老师与同学,班级与学院,学院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有效的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四)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对于一些影响恶劣的不诚信行为,单纯教育所能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施以惩戒。将诚信状况与评优评先、入党等紧密结合。对失信同学的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评先、入党等。一是让犯错者明白,做出不诚信行为是要付出代价。二是给可能犯同样错误的人以警醒,起到引以为戒作用。

(五)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利用校园网等重要媒体加大诚信的正面宣传。教育学生要遵守网络秩序,恪守网络道德。在网络管理上,成立专门的网络小组,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防止有害信息的侵袭。

五、结论

诚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国之基。高校诚信教育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高校要在积极探析新形势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缘由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起科学的诚信教育运行机制,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的通力合作下,使当代大学生逐步摆脱诚信危机,构建完美的诚信人格,进而对全社会产生辐射作用,为我国构建诚信社会、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应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2]唐晓喻.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性格及其特点[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郝向东.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08).

[4]罗群英.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01).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

上一篇:浅谈高数中一些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混合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及其数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