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时间:2022-09-12 06:45:25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作者单位:273300 山东省平邑县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赵莉莉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的病情观察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 46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痊愈28例,好转10例,死亡8例,总有效率为82.6%,病死率为17.4%。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极高,及时的诊断并处理诱因和适时恰当的护理是争取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持续心电监护和合理有效的观察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稳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The clinical nursing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ZHAO Li-li. Pingyi Country People's Hospital,Pingyi 273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asure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Review and analyze the nursing measures, illness observ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to 46 case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Results After the 46 patients had been treated and nursed, 28 cases healed, 10 cases took a turn for the better, 8 cases dea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s 82.6%. The mortality rate is 17.4%.Conclusion The mortality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extremely high. Timely diagnosis and eliminate the incentives, timely proper nursing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for AMI to get better, especially the continuous ECG and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observation,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contribute to the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 condition, reduce the patient's mortality.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ursing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AMI起病急骤,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重者可突然伴发左心衰竭、严重心率失常、休克甚至猝死。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死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心梗死亡率的关键。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对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心功能的变化,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每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3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AMI患者46例,男32例,女14例,诊断按WHO标准,根据心电图表现确诊部位:前壁13例,下壁15例,前间壁3例,广泛前壁10例,高侧壁5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输氧、建立静脉通路、24 h心电监护、抗凝、溶栓、缓解心绞痛等对症支持疗法。

1.3 结果 46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痊愈28例,好转10例,死亡8例,总有效率为82.6%,病死率为17.4%。

2 护理

2.1 卧床休息 AMI患者发病后2周处于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照料,患者的翻身、洗漱、饮食、大小便等,均由护士协助,并作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血栓形成,限制亲友探望,防止情绪激动。第2周除低血压外,可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深呼吸及伸展四肢等轻微活动或四肢被动运动,动作要缓慢。第3~5周如病情稳定,可逐步离床,在室内缓步走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须延长卧床时间。

2.2 疼痛的护理 AMI患者常有剧烈的胸痛,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样,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而疼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导致心肌梗死面积扩大、休克及心律失常,烦躁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因此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胸痛性质、持续时间、部位,及时告诉医生,遵医嘱给予吗啡、杜冷丁等镇痛剂,及时解除疼痛。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2.3 吸氧 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 d,流量为3~5 L/min,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 L/min。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面积的扩大,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至关重要的[2]。

2.4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濒死感及恐惧感,加上陌生的环境,急性期卧床休息,床上洗漱,大小便等,改变了往日的生活习惯,因此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多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让其感觉到温暖和安慰。护士在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准、稳、快,稳定患者的情绪,主动关心患者的起居及做好生活护理。在解释和安慰患者时,语言要得体,语气和蔼,从而融洽护患关系,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2.5 饮食与大小便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饮食上要给予低热饮食,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2]。因患者多卧床,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故应给患者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饱食,导致心衰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急性期为了防止便秘、腹胀,保持大便通畅,3~4 d内应给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病情稳定改为半流质饮食,也可口服缓泻剂,以减轻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导致死亡。

2.6 心电监测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24 h内,每0.5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率1次,监测4 h后改1次/h。24 h病情稳定后,改4 h测1次,共测3 d,并详细记录。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尤以24 h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尤其是以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护士应能识别异常心电图,及时通知医生。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将变化的心电图录下,标明时间,保留静脉通道,备齐抢救药物及仪器并放于床边,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电极位置一定要固定好,检查导联线连接是否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时电极脱落[3]。

3 出院指导

一般患者4~6周已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按冠心病治疗,指导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或潘生丁对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梗死,并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戒烟酒、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加强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加重心脏负荷。平时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安排合理的运动,促进体力恢复。多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4]。

4 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极高,及时的诊断并处理诱因和适时恰当的护理是争取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持续心电监护和合理有效的观察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稳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5],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96.

[2] 刘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3):70.

[3] 范玉兰,余全珍,张玉芬,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与护理.中国当代医药, 17(9): 107-108.

[4] 朱玉洁.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井冈山医学专报,2005,12(2):61.

[5] 马英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中国医药导报,2010,5(16):147.

(收稿日期:2011-05-03)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术后疼痛影响的观察 下一篇:现代影像学检查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