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产业开发研究

时间:2022-09-11 10:42:35

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产业开发研究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养生保健,在生活实践中创建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我国传统养生内容丰富,涉及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方面面,在增进人类健康,延长寿命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对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养生进行产业开发,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传统养生 产业 开发

传统养生的内涵及其产业化的必然趋势

传统养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经验和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类健康理论与方法的总结,其内容涉及饮食、起居、劳逸、导引、情绪等方面,遵循顺应天时地利、练养结合的原则、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原则、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活动原则,①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哲理和人生智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现代“文明病”(高血压、脑血栓等)的增多,迫使人们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度加大,健康和生命已经成为人类自身的基本关怀。中国传统养生方法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医学家及相关研究者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我国的传统保健和养生方法上,并掀起了一股研究东方传统保健与养生文化的热潮。

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简单易学,且能增进健康、使人延年益寿,还有利于大众的心理健康,因而很适合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推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推广需用产业化予以加强。可见,民族传统养生产业化顺应了现代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增强民族传统养生体育的自我发展能力,维护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养生产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体制不完善。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从1998年起,原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逐步把运动项目管理的职能从政府机关中分离出来,重新组建了21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由它们来分别管理各个运动项目。其中,民族传统养生的主管部门是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然而,改革后成立的各个中心既是政府行政机构的直属事业单位,又是各单项运动协会的办事机构,显然这种集经营、管理大权于一身的双重职能机构的存在,直接导致出现了政府以管代办、管办不分、管办角色混淆的状况,这对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产业的开发是极为不利的。而且事实也证明,政府的直接经营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传统养生产业的发展。以民族传统养生竞赛市场为例,其竞赛市场由管理中心全权控制,地方上成立的各个协会、俱乐部因种种原因无权进行市场操作,加之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组织,使得原本就缺乏市场参与的民族传统养生产业各项工作举步维艰,更谈不上市场化、产业化了。可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产业开发的瓶颈。

缺乏科学规范的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由于当前我国未将体育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中,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②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民族传统养生产业,显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相关部门无法对民族传统养生产业的发展状况做及时、全面的了解,以至于政府部门对民族传统养生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专门性的政策十分缺乏,甚至有的政策还严重地影响了它的良性发展。

传统养生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政策法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件。通常,不同类型的体育产业在发展初期,都需要得到相应政策的扶植,在管理方面,也需要有规范的法规制度来加强。国外的一些体育产业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比如美国规定了“凡投资体育业,赞助体育的企业,均获得国家免税”,等等。③当前,民族传统养生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亟待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予以支持。

其次,与民族传统养生产业发展相关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则。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因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在本质上,它与命令式的经济方式是格格不入的,客观而言,其秩序和运行环境需要以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来调节,为了保证平等的竞争环境,促使经济的良性运行就必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然而,目前与民族传统养生产业发展相关的法规不健全,这主要与我国没有出台全国性的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有关,虽然有一些省、市地方政府制定了体育市场和体育经营活动管理的地方性法规。④但是,总体看来,这些法规既不成熟,也不系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体育产业市场管理的规范化、统一化,制约了民族传统养生产业的发展。

传统养生产业市场主体不成熟。根据传统养生产业市场的特性,其市场主体主要包括经营者和消费者。目前,大多数经营者在投资民族传统养生产业之前,很少进行市场调研,加之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难以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灵敏的反应,很容易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对于消费者而言,受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其消费观念并未完全转变,大多数人都是在生病之后才会想到要进行养生。平时从事养生活动的理念、习惯并未形成。在参与群体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目前从事养生锻炼的群体主要是老年人,而对于占人口总数较多的青少年和中年人来说,参与率与选择率较低。如果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养生产业市场份额的萎缩,非常不利于民族传统养生产业的发展。

缺乏专业的养生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我国民族传统养生的产业化需要依赖于一支高水平的、熟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精通市场营销技巧、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⑤然而在目前,这类人才极为缺乏,很多养生产业的从业人员要么只懂民族传统养生方法,不懂经营管理;要么只懂市场经营管理,不懂民族传统养生方法,显然这种不全面的人才结构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从而严重限制了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产业的纵深、持续发展。

发展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产业的对策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相关政府部门应适当放权,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实现管办分离,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和事业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民族传统养生产业化的发展步伐。首先,制定扶持传统养生产业的相关政策,比如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投资政策,提供一定的低息贷款或者贴息政策。其次,建立传统养生产业的市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市场经营管理办法,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划分传统养生产业市场的管理权限,完善和统一管理秩序,加强对其市场的监督、指导和检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建立科学规范的养生产业统计体系。传统养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既符合养生产业自身规律,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而言,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在统计的内容、形式、以及报送流程、途径等方面做出一个统一的规范,并制定相应的统计制度。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将这一制度纳入各地、各级的统计系统,进而增强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开发新的民族传统养生运动项目,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在传统养生消费群体中,青少年、中年人的参与率、选择率相对较低,面对这一现实状况,相关研究人员与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传统养生项目的挖掘、整理与创新工作,开发出新的民族传统养生运动项目,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

加大民族传统养生的市场开发力度。首先,经营者可以根据不同民族区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对民族传统养生旅游市场进行配套性质的开发;其次,可以选择部分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的项目,来开发技术培训和咨询市场,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木兰系列技术培训等;最后,可以选择技巧性、竞技性、观赏性强的项目来开发竞技表演市场,如太极推手、功力竞赛等,从而加强民族传统养生的市场开发力度。

加快传统养生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前,养生产业的开发急需一批既懂养生又懂市场运作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首先,体育院校应在课程改革中,增加民族传统养生专业课的设置,并尽量在课程结束时为学生联系实习基地,在实践中增强综合能力;其次,社会应广泛建立养生人才专业培训中心,将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策划营销、公关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送到培训中心进行民族传统养生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为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作者为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湛育明,“论传统养生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25期,第196页。

②吴家琳,田新德:“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33页。

③侯德红等:“我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现状的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23~25页。

④柳伯力,张岩:“我国体育竞赛市场发展的状况与存在问题的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7页。

⑤陈立基:“跨世纪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计划的设想”,《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第2期,第17~18页。

上一篇:关于我国发展核能的现实思考 下一篇:试析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