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金融危机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时间:2022-04-07 07:36:56

化解金融危机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和各部门需要共同努力,积极研究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的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探讨各种预防和化解不稳定因素的途径,提高维稳工作成效。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不稳定因素 机制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全球经济的明显放缓,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恶化为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我国经济能否渡过危机,不仅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是否及时得当,而且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这一实践难题,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序状态,它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生活的秩序性、政府更迭的连续性和守常性的统一。但是,稳定与不稳定是一对矛盾,社会是在稳定与不稳定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当今社会,转型加快,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因素增大,面临的挑战多且严峻,稳定形势不容乐观。在金融危机中,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引发各种事件,并且不是简单的、偶发的、个体的、小规模的事件,很有可能是复杂的、多发的、群体的、大规模的事件,如果处置不当,甚至有可能会酿成公共危机。

对于金融危机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对这类不稳定因素的重视程度。清醒认识维稳形势,准确把握其特点,增强对形势的预见性和敏锐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妥善处置涉及稳定发展的问题,严防影响稳定的重大发生,控制恶性案件发生,预防各种重大安全事故,成功应对复杂局面,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化解金融危机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既是检验各级领导者素质强弱和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金融危机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新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社会管理的压力增大。矛盾纠纷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危机带来的各种矛盾相互叠加。当前形势下,经济领域新老矛盾与其他领域矛盾相互交织、叠加,甚至扩散,涉及农村征地、城镇拆迁、国企改制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非法集资、大学生就业、医疗保障等诱发矛盾的因素也在增多。特别是社会心态比较敏感、脆弱,人们容易产生悲观失望和不满情绪,遇事可能采取过激行为,偶发事件引起的直接利益和非直接利益冲突,合理与不合理诉求相互交织,容易对社会稳定构成危害。

企业经营困难,纠纷增多。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上升;工业用电、气、油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外来加工订单减少,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外币币值不稳定,造成企业利润下降、产值下降,与供应商货款纠纷不断出现,拖欠工人工资案件急剧上升。同时,由于银行紧缩银根,民间担保机构开始活跃。不少中小企业为了维持运作,不得不通过民间融资及借贷渠道,利息高出银行几倍。部分企业由于经营困难无力支付高额利息,导致破产,引起民间融资及民间借贷债务案件高发。

社会治安压力增大,各类犯罪案件增多。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利润普遍下滑,企业亏损不断扩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停产、半停产、倒闭、关闭的增多,许多企业通过裁员、减员等减轻成本,个别不法商人卷款出逃。因此,企业劳资纠纷问题凸现,劳资纠纷引发的明显增多,企业被裁员工和半下岗员工,滞留城市的农民工生活无着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难题并埋下治安隐患。返乡农民工失去务工机会,又会对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带来挑战。受经济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由经济纠纷引发的暴力讨债案件、多发财类案件以及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更加突出。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职工、离退休人员、下岗分流人员因工资、离退休金、基本生活费以及再就业等问题得不到解决而采取围堵政府机关大门、堵塞交通或非正常集体上访等过激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同时,个人极端行为可能增加,新型犯罪、智能犯罪也将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群众安全。由于企业裁员、减员致使员工工作无着落,诱发“两抢一盗”的犯罪案件上升。合同诈骗案、职务侵占案等经济犯罪案件也大幅上升。

境内外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炒作,加剧矛盾的恶化。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各种矛盾因素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而一些西方国家大肆炒作自由、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议题,利用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捣乱破坏,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制造社会对立,利用一些个别事件、特殊、司法个案等对我国的制度进行黑丑化。这些都将对社会稳定带来影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金融危机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思路

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不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越多,就越有可能形成社会突发性事件,转化为政治与社会严重不稳定的导火索。维护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对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复杂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探究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突出重点加以解决,还要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的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从实际情况来看,应着力抓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采取灵活措施,为企业解忧、为职工解困。一要深入一线,开展矛盾排查调处。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入企业一线摸准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突出矛盾,与企业共同抓好教育、思想、治安、公益等。对企业困难职工按照相关政策帮扶,把因此可能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让企业和职工真正体会到政府始终与他们站在一起。二要制定各项利企、惠企的措施,为不景气的企业和有困难的群众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产业转型升级难、融资难、经营成本高、产品市场不开阔、用人难和内动力不足等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三要送法进企业,依法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加强沟通协作,完善维稳配套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危机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预警处置机制。将金融危机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纳入应急范畴,整合现有的预案资源,对于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进行完善,对于结构残缺不全、可操作性不强的预案重新制定。充分发挥司法部门、部门、基层人民调解和公安110的联动预警机制作用,各部门齐抓共管。发挥各级基层组织的作用,深入基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和解决治安问题,从源头上化解矛盾,防止出现。二是建立各项衔接机制。要做好工作与人民调解的衔接,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当事人不断上访、越级上访。要做好劳动仲裁和人民调解的衔接,通过强化劳动纠纷调解,使纠纷得到及时疏导。做好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衔接,通过建立完善基层调解委员会,借助司法、综合服务窗口,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做好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和人民调解的衔接,确保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质量,避免因执行导致的抵触情绪的恶化。做好人民调解与行业协会组织的衔接,提升社会消化自身矛盾的能力。做好诉讼和人民调解的衔接,依托法院资源开展调解,确保调解质量。做好司法和金融机构的衔接,通过人民法院的调解途径帮助企业化解经营性纠纷。三是建立企业员工工资保障机制。政府应设立企业欠薪基金,在群体欠薪纠纷发生但无资金用于发放工人工资时,这项基金用于垫付工人工资,以安抚民心、稳定社会。

进一步改革完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实行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推进财政体制向真正的公共财政转型。我国可以借鉴各国政府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合作金融和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改革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进以完善公司治理为内容的国有银行改革,重视外资和民间资本在国有银行改制中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存款保险制度等。

落实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财政支持的社会保障体制,包括社会救助(福利政策)、以缴费为基础的强制性社会保险(基本保险)、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自愿补充保险等。建议政府将失业保险与社会救助并轨,建立以政府税收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绝大多数居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加强城乡疾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依托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救助体系。在政府承担已退休人员社会保障责任的基础上,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把覆盖面扩大到城市所有的工薪收入者。制定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工薪收入者参与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把过去试点中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转为补充养老保险账户。在所有雇用临时工的单位推行强制性的工伤保险。(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

上一篇:商品房预售市场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下一篇:环境标志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