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标志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时间:2022-06-23 09:13:53

环境标志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环境标志是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结合点。环境标志制度,不但有利于经济发展,还能有效保护环境。但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宜制定同样的环境标准,否则会损害社会公平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努力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关键词】环境标志制度 纺织品贸易 经济效应

众所周知,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具有正外部性,这主要是因为环境标志制度实施后,污染环境的物质在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较少产生甚至不会产生,从而使社会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负担得到了减轻。因此,与私人成本相比,生态产品生产的社会成本更小。而从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经济成本的角度来看,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经济成本在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增加了。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是国际市场上纺织品出口的主体,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标准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还十分落后,所以对产品工艺进行调整从而使其生产出来的产品与相关环境标志相符合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首要前提,这一前提会导致发展中国家投入产品生产中的成本增加。除此之外,还有参加环境标志制度注册、维持等其他费用,这些费用无疑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削弱。因而,笔者认为,为了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除了考虑社会的成本收益之外,还要考虑企业的成本收益。

环境标志制度概述

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标志产生于德国。目前,德国对全国产品中的三分之一发放了环境标志标签;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国家环境标志制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境标志制度也已经被制定和实施。在这些制度中,以“绿色签章”(美国)和“绿色标志制度”(新加坡)最为有名。1994年5月,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在我国成立,这是唯一能够代表国家实施和认证环境标志产品的合法机构。该委员会颁布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文件以及一系列“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在奠定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基础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已经有430余种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遍布140多家企业,涉及纺织、家电、汽车、轻工等各大行业。

环境标志制度的主要内容。环境标志是一种特定标志,以一定的环境标准为依据,通过政府管理部门或者民间团体等组织颁发,被颁发标志的申请者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获得标志的产品可以在产品和包装上印上此标志,表明该产品或服务的整个过程,包括研制、生产、使用、回收利用、处置等都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消费者的伤害较小甚至没有伤害。

对纺织品贸易中环境标志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纺织品环境制度的可接受性。环境标志制度实施后对生产者获得的收益和消费者获得的效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商和消费者对环境标志制度的可接受性。“逆向选择”的现象能够有效地通过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而消除,使生产商受到刺激而生产环保纺织品。如图所示:

图中,标志制度实施前的市场需求情况由L1来表示,假设在规模不经济的影响下,生态纺织品的价格高于普通纺织品,并随着环保质量的提高而增高。

如果缺乏环保标志制度,普通消费者无法将采用环保技术生产的产品从使用普通技术生产的产品中识别出来,导致其没有足够的动力购买生态产品,因为他们无法分辨生态产品的真假而不愿支付比普通产品更高的价格,反而会更倾向于以价格EP购买环境质量属于市场水平EQ的产品。所以,环保产品由于价格高于EP而减少了需求量,导致环保产品生产商逐渐被“逆向选择”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环境质量水平在EQ上的产品以及质量低于EQ的产品将充斥市场。同理,高于平均环境质量的价格不会被消费者支付给厂商,进一步降低了平均环境质量。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环保纺织品市场萎缩。

在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实施后,消费者在选择环保纺织品时,国家担保和认可了纺织品的环境质量,增加了消费者对环保纺织品的需求,在图上表现为需求量从A点上升到了B点,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环保纺织品,消费者有两种需求情况:

情况一:由于在环保产品的认识上,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水平,即便高质量产品的价格较高,依然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也就是说随着P的提高,需求不会产生大幅下降,如L2所示。这种情况在婴儿服装、内衣等直接与人体接触的纺织品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情况二:在环境标志制度实行后,由于有的消费者无法接受环保产品,他们认为在效用价格比上,非生态纺织品与生态纺织品没有太大差别,因而其需求价格曲线不变,如图所示,曲线L3与曲线L1平行。虽然没有促进生态纺织品的需求量,但是却避免了“逆向选择”的发生。消费者对环保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标志制度上消费者的接受度。在全球绿色消费浪潮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消费者会有越来越强的对环境标志制度的接受性。

从厂商方面来看,在市场需求扩大的情况下,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着厂商不断扩大环保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从新制度经济学原理来看,只有当产权的成本大大小于产权的预期收益,即在设计一项规则时,产权才会出现。也就是说,把环境标志标准看作是企业的一项产权,只有当厂商在以环境标志制度为标准进行纺织品生产所带来的贸易收益大于在环境标志制度实施上所产生的费用时,这种制度才会被企业所接受,否则就会被放弃。

综上所述,消费者和纺织品生产商在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可接受性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消费者受到全球绿色消费主义营销的影响,对环境标志制度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然而,预期收益与实施成本对生产者的可接受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的社会公平性进行分析。虽然各个国家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背景和性质都比较相似,但各个国家在制定和实施环境标志制度时都是以本国的实际情况和本国利益为依据的。因此,各国环境标志制度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制定标志制度的管理机构不同、参与方不同、对外国利益方的待遇不同等方面。

站在纺织品生产商和出口商的角度上,不同国家执行不同的环境技术标准是问题关键所在。例如:在对氯漂处理的规定上、在可致癌燃料使用的规定上、在甲醛、杀虫剂残留等残留物的规定上。对生态纺织品,欧盟国家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他们不但要求加工过程符合标准,还制定了针对各种纤维原来的内在质量的标准,限定了有害物质的量;制定了在纺织品服装生产、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禁用的原料清单,限定了有害物质的量;制定了产品耐用情况的相应标准,例如尺寸稳定性、褪色等。

由此可知,纺织品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利益主体不同,使得在实施国际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时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这就产生了关于社会公平性的讨论。准确地说,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这种公平性体现得最为突出。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纺织品出口国,他们的纺织业和印染加工业具有高污染密度的特点,与发达国家高增长、低污染的发展阶段相比,发展中国家还处于高增长、高污染的发展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一个处在工业起飞阶段的国家,其工业发展必然会使环境受到一定影响,而这样的国家往往更重视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改变环境政策。众所周知,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发展阶段的不同,是划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不同阶段,各国对环境问题的政策倾向也不同,如果以同样的标准对待不同的阶段,必然会导致社会公平性的缺失。

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的时候,必须要将该制度建立在该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水平之上。由此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纺织品环境标准时,应当按照该国国内市场环境来制定,而无需过多考虑国外情况。只有当该国产品需要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才应当要求其产品满足进口国的相关标准。这种贸易标准上的差异是合理公平的。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努力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综上所述,虽然从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的经济效益显著。但是从短期看,一些纺织品出口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中小企业将受到不小的打击。(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上一篇:化解金融危机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下一篇:关于我国发展核能的现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