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

时间:2022-09-11 06:04:08

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人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我们向松江大学城的六所大学的6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客观全面地展现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朝健康方向发展,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定位提供参考。

一、消费金额与结构

1.月均消费

月均消费总量是衡量一个人消费行为的最好指标,那么松江大学城学子的月均消费总量处于哪种水平呢?经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们的消费水平较不一致。有18.6%的受访者将自己的月均消费控制在400元以下。另有27.5%的受访者月均消费在400元至600元之间,占受访者群体中居最大比例。同时,月均消费在600元至1200元之间的价位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还有少数受访者的月均消费总量在1200元至1500元(4.0%),此外,2.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月均消费总量在1500元以上。

六校生源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上海市居多数。华东地区较为发达的经济带动了大学生们的消费水平,因而与其他省市的高校相比,在校学生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这也是调查中多数受访者的月均消费总量在400元以上的原因所在。但与此同时,由于个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消费理念的不同,个人之间的消费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造成了月均消费总量价位分布面的广泛。调查活动中,一位受访者感慨:“跟家乡相比,上海的物价水平相对较高,而且衣食住行都要花钱,每月要省钱真的不容易啊!”如这位受访者所言,如今随着高校经济产业的拓宽,大学城经济成为市场新的热点,伴随着各类商家的进驻,大学生们的月均消费总量再次被拔高。

2.消费结构

伴随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展开,大学生们的消费去向也摆脱了传统消费的单一结构,而趋于多元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去向有多个方面,主要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大学生们的消费,除了传统的饮食、生活用品、学习方面(不包括教材费、培训班费用等)之外,还涉及到了通讯方面、服饰鞋类、娱乐、恋爱等多方面,而且所占比例并不低。由此我们看到了高校学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丰富,也意识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健康消费观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二、消费来源

本次调查涉及到了在校学生的消费来源,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可见,在校学生的消费来源中,父母依然居首要地位。但与大学生的传统消费相比,如今大学生的消费来源渠道有所拓宽。在校学生的消费来源除了父母,还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以及自己的投资所得等。

1.父母

父母依然是当代大学生消费的最主要来源。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在开学前将本学期的生活费存入子女的银行卡中。相当数量的受访者坦言,虽然进大学后与社会的接触多了,但是父母的资助仍然是固定的消费来源。由此,我们不得不担心,对于许多已经步入成人殿堂的大学生们来说,父母的资助固然可以让衣食无忧的生活得以延续,但是这无疑对今后的自主自立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奖学金、助学金

在校学生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系较为密切,因而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名目及数额都较多,学校为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照顾家境困难的学生,秉着公平公正的宗旨,经常有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的事项,这对学生既起到了鼓励的作用,也补充了大学生们的消费来源。

3.勤工俭学

大学是迈向社会的阶梯,也是锻炼学生自主独立生活的良好空间。在课余时间,一部分大学生便走向学校或社会的工作岗位,选择勤工俭学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处世技巧,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消费来源。一位课余时间在肯德基餐厅打工的受访者说道:“虽然打工的日子比较辛苦,但是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

4.投资所得

另外,也有少数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上了投资之路,与股票、基金打起了交道。一位炒股的受访者告诉我们:“股票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笔资金,还让我学到了不少经商处世之道。”不可否认,投资是一条极具诱惑力的拓宽消费来源的渠道,但是在巨大的风险面前,大学生们更应慎重做出自己的选择。

三、消费内容

1.传统消费

寄宿制的大学校园令广大的大学生们学着自主独立地生活,于是饮食消费、生活必需用品消费不可避免地纳入了大学生们的日常消费中。经调研,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受访者将每月日常饮食消费(包括零食)金额控制在400元以内(29.3%),而占最大比例(32.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月的日常饮食用度在400元至600元之间。与此同时,购买生活必需用品的支出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每月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花费在100元以下,占受访者总数的62.4%。一位来自上海的受访者表示:“我每星期都回家,日常生活用品很多都能从家里带过来,所以自己每月用于这些用品的花费并不多。”但与此相反的是,也有极少数受访者(7.5%)告诉我们他们每月用于生活必需用品的花费超过300元。

2.奢侈品消费

在本次调查活动中,我们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必需用品的花费上,一系列奢侈品也出现在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清单中。这里所谓的奢侈品,包括品牌服饰、鞋类,名贵的护肤品、化妆品,贵重的电子类产品,以及其他非生活所必需的贵重物品。此类奢侈品一般价格较高,在绝大多数学子并不能自理学费、生活费的大学校园,关于奢侈品的消费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67.2%的受访者表示,在适当的情况下会考虑在奢侈品方面的花费,而6.1%的受访者则坦言每月用于奢侈品的消费不下500元。通过对部分学子的采访,我们发现,如今的高校学子生活中所追求的,除了生活必需品带来的物质满足外,也涉及到奢侈品所带来的精神享受。曾经的调查显示,在华东政法大学校园,个人电脑的拥有人数已占全校学生人数的50%以上,部分班级甚至已超过80%。而手机的普及率,更是不必多言。

3.通讯、上网、娱乐消费

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构成中,有同学把通讯、上网、娱乐称为大学业余生活的三大支柱活动,这也意味着这三项的消费支出也在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中占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讯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在信息的重要性如此凸显的今天,通讯支出自然不可避免,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75.4%)的受访者每月用于通讯方面的支出在50元以下,但是大家均表示这项花费在每月花费中很固定,是必不可少的。

因特网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而上网支出也成了多数学子月消费的一部分。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受访者(82.4%)每月用于上网的花费(不包括电费)在20元至40元之间。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寝室都自行安装了宽带,寝室内带电脑的同学则平摊每月的网费。由于个人电脑拥有者较多,因而在校学生每月用于上网方面的花费也基本一致。

在娱乐方面,除了上网娱乐,班级活动之外,大学生们通常选择在课余时间与朋友聚餐、K歌、看电影,甚至自费旅游。根据调查数据,超过半数(53.1%)的受访者每月用于和朋友聚餐、K歌、看电影的花费在20元以上。一位受访者告诉我们:“大学不比高中,课余时间多了,除了腾出时间给自己,和同学朋友联络感情也是必需的,这些娱乐活动正有这种效用。”另外,72.8%的受访者表示,在大学期间,若有恰当的机会,会选择自费旅游。由此,正映现了大学生活的多元化。

4.恋爱支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恋爱支出也在每月消费总量中占了不小的比例。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有49.4%的受访者表示每月用于恋爱方面的花费在100元以上。另外,我们就恋爱中的同学做了专项统计,19.1%的受访者坦言每月用于恋爱方面的支出占每月总支出的一半以上。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感情生活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恋爱方面的金钱挥霍是不可取的。我们提倡理性恋爱,也主张恋爱方面的理性消费。

5.培训班和第二专业学习支出

在校学生用于各类学习培训班以及第二专业学习的花费较高。调查数据显示,82.9%的受访者参加过各类学习培训班,主要为外语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由于此类培训费用较高,因而在调查活动中我们发现,有80.2%的受访者一学期在学习培训班的花费在500元以上。另外,14.5%的受访者已参加了或已决定参加第二专业的学习。二专是提升自己除本专业外知识和技能的良好途径,但同时花费也较高,有受访者称之为“再上一所大学”。

相反,传统学习方面的消费有所下降,包括购买书籍、文具,以及打印复印等。在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92.0%)坦言自己每月用于这些方面的花费在10元以下。对于这种情况,其中一位告诉我们:“进入大学以来,我几乎没有买过各类书籍、文具,倒是临近期末时会复印一些资料”。

四、消费特点

1.不同群体的消费差异

(1)高年级学生消费高于低年级学生。在校学生的月均消费总量中,高年级学生(三、四年级)的消费金额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由于高、低年级学生现实状况和消费方式的不同,形成了消费金额上的差异。一位大四的学生说道:“我们临近毕业,于是到处奔波寻找未来去向。服装、饮食以及必要的交际费用都比低年级学生高得多,甚至交通费也高出不少。”虽然这位学生的看法只反映了一种状况,却也真实地体现了高、低年级学生间消费行为的种种区别,致使高年级学生消费高于低年级学生。

(2)男、女生消费去向迥异,消费总量趋同。传统观念中女生相对于男生消费心理更为节俭,但是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男、女生消费去向有较大的不同,但是消费的总量区别却不大。调查数据显示,男生在日常饮食、娱乐、恋爱等方面的花费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服饰、化妆品、护肤品方面的花费则远远高于男生。这类差异既取决于男女生本身生理、心理特点方面的差异,也与双方的消费观念不同有着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男女生的月均消费总量差异并不明显,双方消费金额基本持平。

2.消费观念变化

(1)消费的标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由温饱逐步迈向小康,大学生们的消费标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的消费标准以经济实惠为主相比,本次调研展现了另一番景象。有57.6%的受访者已不再只以经济实惠作为自己消费的标准,其中16.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消费以追求高标准为主,另外41.2%的受访者在日常消费中则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在此,“高标准”意指购买消费品时追求所谓的“高档次”、“高价位”、“高享受”。这让我们看到了广大大学生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过分强调所谓的“品位”和“格调”,在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依然不能丢。

(2)消费的记录。理财是养成良好消费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应当学会的处世手段之一。而“记账”作为传统的理财方式,至今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那么究竟有多少在校学生对于自己日常的消费做过记录呢?经调查发现,仅有3.7%的受访者表示“一直在记录”,另有28.3%的受访者虽然“有过记录”,但“断断续续”,还有19.6%的受访者表示“虽未实行,但有此打算”。此外,还有48.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从未记过帐,也无此打算”,占受访群体中的最大比例。

调查过程中,不少受访者谈到:“对于日常用度,做到心中基本有数就可以了,记账费时费力,又不会使金钱增多,根本就没有必要。”这类观点是不可取的。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是有道理的,只有做到对以往收支的了解,才能对日常消费有更为合理的安排,从而掌握自己的生活,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3)余额的处理。大学生们的消费通常以一月或一学期为一个阶段,那么月底或学期末便会出现余额处理的问题。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校学生对于消费余额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59.8%的受访者将消费余额“用作下月或下学期生活费”,37.1%的受访者则选择“存续起来以备后用”,另有2.3%的受访者坦言对于消费余额将“马上花光”,同时也有0.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余额”。

对消费余额的处理可以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消费理念,而绝大多数的在校学生并未鲁莽草率地挥霍消费余额,而是将之用于下一阶段的生活费或者备作他用,这不仅说明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在美丽的大学校园得到了传承,也体现了在校学生对金钱的良好支配理念以及对生活的合理规划。

五、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每个人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都不一样,而来自四面八方的在校学生的消费理念更是形形。那么影响在校学生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因素有哪些呢?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在影响在校学生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家人习惯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家庭是影响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也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观的最主要元素。家人、家庭习惯带来的是消费观方面的影响,而家庭经济条件则直接影响到了客观消费水平。因而,月均消费总额较高的大学生通常来自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充裕的家庭,父母的消费观也相对超前;反之亦然。

值得一提的是,8.5%的受访者表示“虚荣心、攀比心理等消极因素”影响到了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大学生将虚荣心、攀比心理等同于自尊心,从而不顾自己的客观经济条件而将个人的消费水平提升到高消费人群的高度。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提倡理性、健康、科学的消费,盲目的跟风不仅给父母造成了巨大经济压力,而且不利于勤俭节约作风的发扬,还造成了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类做法是不可取的。

上一篇:浅析我国田径运动竞赛商业化发展 下一篇:浅议我国户外体育用品市场的问题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