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大面积缺损磨牙病例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1 04:54:38

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大面积缺损磨牙病例的临床观察

【摘 要】目的:临床观察利用髓腔固位嵌体冠修复牙体大面积缺损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过完善根管治疗的牙体严重缺损磨牙22例,制作利用髓腔固位的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后随访1~2年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2个患牙修复2年后仅1例出现冠修复体脱落,其余病例患牙均使用良好。结论:嵌体冠利用髓室内固位,能够提高粘结固位力,补偿了较短外冠固位力的不足,可作为短冠磨牙根管治疗后的主要修复类型,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髓腔固位;大面积缺损;嵌体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37-01

近年来,随着牙髓治疗技术以及修复技术的不断提高,牙齿的保留率也在不断提高,磨牙经过根管治疗后,因无牙髓提供营养则会变得比较脆弱,牙体的强度和弹性会明显降低,容易发生牙折。因此一般均要求患牙进行冠修复以恢复其咬合功能。但一些磨牙牙体缺损严重,牙合龈距离小,咬合紧,常规桩核冠修复困难且会影响固位效果,而CAD/CAM全瓷嵌体冠的修复,既可利用嵌体良好的固位能力,又可利用全冠对残留牙体组织进行保护,既解决了固位问题,又减少了复诊次数。在对根管治疗后的磨牙进行髓室及牙体的预备,制作CAD/CAM全瓷嵌体冠来恢复正常的牙体的形态,恢复牙齿的功能,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我科对20例22个重度牙体缺损磨牙进行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磨牙牙体严重缺损病例,患牙满足条件髓腔比较深大,深度在2.0mm以上,缺损位于龈上1.0mm以上,轴壁厚度不少于1.0mm,经过完善根管治疗磨牙22例,男13例15颗患牙,女6例7颗患牙,年龄18~50岁,其中上颌磨牙10例,下颌磨牙12例,全部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

2 修复方法

去净龋坏及腐质沿牙合面均匀磨除1mm,功能尖磨除1.5mm,肩台宽1mm。按要求预备轴面,尽量使冠边缘位于龈下1 mm处,然后按嵌体制作要求,制备髓腔以满足嵌体固位形式,要求洞形无倒凹,各轴壁彼此平行或微向邻面外展2°~5°,洞缘预备出45°斜面,斜面宽约1.5mm。洞的深度至少为2mm,洞越深固位越好,但牙体组织的抗力下降。洞形达到底平、壁直的要求,过深的洞可用垫底材料垫平与轴面预备取得共同就位道。尽量多保留残冠的牙体组织,以增强其抗折力;牙体预备完成后,加成型硅橡胶印模材取印模,灌注模型,CAD/CAM制作全瓷嵌体冠,临床试戴,调牙合,抛光,树脂粘接剂粘固。

3结果

患者22例,观察1~2年,失败1例,为修复体脱落,其余均未见松动和脱落,邻接较好,无继发龋,无龈炎,患者的咀嚼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4 讨论

随着根管治疗技术及修复技术的应用,残根残冠的保留在临床中越来越普遍。磨牙在咀嚼系统中起着主要作用,保留磨牙就保留了牙周膜感受器,有利于恢复咀嚼功能,也保留了牙列的完整性。CAD/CAM全瓷嵌体冠利用髓腔固位,主要用于咬合紧、牙合龈距离短( 4 mm以下)且有一定髓腔深度,经牙髓治疗后单纯全冠修复固位力差的死髓牙;要求牙周情况良好无松动,在完善根管治疗的基础上,根尖无异常。固定修复体的适合性通常是指牙预备体表面与修复体组织面之间的间隙大小,增加固定修复的适合性,提高修复体的固位力是修复成功的关键之一。磨牙髓室顶与髓室底之间相距约2 mm,因此髓室底在颈缘下2 mm,整个髓腔深度可以大于2 mm利用髓腔预备所成的内嵌体深度也可以大于 2 mm,内嵌体与基牙轴壁间可以形成强的机械嵌合力,并增加了修复体与基牙的接触面积,能够比普通全冠增加更多的摩擦力和黏结力,基牙轴壁残余牙体组织,冠的环抱与髓腔内嵌体共同构成嵌体冠的抗力体系,能够提供足够的抗力, 粘固剂提供的粘接力,也为嵌体冠提供了足够的固位。基牙轴壁成连续的圆筒状, 与冠边缘形成环抱,加上深到髓室底的髓室嵌体,共同构成嵌体冠抗力体系,能够提供足够的抗力。同时CAD/CAM全瓷嵌体冠的生物相容性及美观性也是极佳的。在治疗修复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患牙必须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严格选择适应证;②残余龈壁制备好肩台斜面,保证冠边缘的密合性;③技工制作必须细致精细;④试戴注意避免损伤边缘;⑤保证口腔卫生宣教及定期复查。

上一篇:跌倒评估在小儿康复住院病人中的应用 下一篇: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