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品德考评的差异探讨我国高校的品德考评模式

时间:2022-09-11 03:55:32

从中西品德考评的差异探讨我国高校的品德考评模式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原有的高校学生思想品德考评日益显露出不适应性。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结合中西品德考评的差异来探讨我国高校的品德考评,确立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考评基本理念;考评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获得成长的内在动力、有益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差异 探讨 高校的品德考评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提高高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即为高校学生的品德考评。原有的考评模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改革,已经越来越不能够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式,不仅造成考评结果不符合实际,更影响了考评作用的发挥。相对于中国的品德考评,西方更加灵活多样。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通过比较中西方品德考评的差异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考评活动,从中找出不足,学习西方的优点,从而设计并建立出能够体现促进考评基本理念的考评活动,使得考评活动更加适应当今中国的国情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

1 中西品德考评的差别

1.1 品德考评的目的不同

1.1.1 中式品德考评更看重终结性评价,旨在知人

从古代先哲起,品德考评的主要目的就很明确,主要就是用来了解别人,只有在了解别人的基础上才能任人唯贤,才能因材施教。

我国现今的考评目的有所改变,主要有这样几种评价目的:①以教育为目的:把品德评价看作激励、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②以发展为目的:把品德评价的价值定位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上,其目的是鉴定性(选拔性)与教育性的统一;③以鉴定为目的:其目的是对评价对象给出一个结论和鉴定。然而,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品德考评的目的还是更看重终结性评价,教师往往都依据学生的品德考评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误区所在。

1.1.2 西式品德考评更看重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旨在发展人。

与西方社会强调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一致,德育评估目的在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价值澄清学派认为: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运用一些价值澄清方法或策略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并据此做出道德决定和道德行为。他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用自己掌握的道德观念去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能力。

1.2 对待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法的态度有差异

1.2.1 西方多用定量考评

西方的品德考评在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上更多的注重评估的量化,这主要是因为西方的德育评估主要依赖于试验心理学以及教育评估模型等的成果进行的。通过一定的调查表或评价量表等对个人的个性或品德进行鉴定即为量表评定法,在品德考评中多采用这个方法。而且西方对于品德考评测验的信度、效度的要求也很高。如确定问题测验第一版样本中有较大比例(超过10%)的被试被剔除出去了,这样就会影响该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明尼苏达道德研究小组于1999年提出了更新版本,其在被试信度上也存在问题,但是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处理。

1.2.2 中方有“由更看重定性考评转向更看重定量考评”的倾向

从总体上看来,当前品德评价的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类。针对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出精确的量的认识,即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的数量化的描述,这就是定量评价。在评定的各个环节中应用数学的方法使得整个评定过程具有数量化、顺序化以及等级化,因此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但是定量评价也有他的不足之处,如工作量大、工作繁琐、以分定人等不合理的情况。量化评价往往把教育这个育人的复杂活动简单的数据化,失去了教育中最有意义和最根本的内容。例如现在高校的综合测评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获奖就能在品德分中加分,因此平时爱好广泛、特长多的学生就能在德育中加很多分,即使其学习成绩和平时的表现都很一般,但最终其品德测评分却很高,许多学生对此都很不满。因此人们在反思中提出了质性评价。质性评价为了阐明意义促进理解,一般都是力图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的对评价对象的特征进行解释和评述。评价时评价者对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并且根据评价对象的品德表现进行选择性判断,从而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关于被评价者的品德状况。这种评价方法简单,方便操作,但是评价结果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公平、客观准确,同时也不能够做横向比较。因此,很多中国的学者提出在品德评价中应当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此品德包括多个方面,有些方面可以量化,而有些方面不宜量化,实行定量和定性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实际。

1.3 品德考评的标准化程度有差异

由于我国的很多学者认为品德考评中的很多方面不适合量化,因此对很多品德考评中的内容考核的标准程度比较低,起初在实行的时候都是根据直觉针对学生的品德评价给一个分数或等级,没有规范的严格的评定标准,评定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程度上都不够准确,对于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太大的参考依据。现今高校品德加分则指明考核要点,评价等级及权值,最后计算出学生在每个指标上的分数,所有加起来则成为综合测评分,表面看起来很标准,其实还是自说自话,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品德情况。

而西方的品德考评更重视于定量考评,他们的考核标准相对要严格很多,测评标准以及法规都有相应的严格的规定,主要是考察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如诚实、正直、宽容、责任感、乐观、善良等;此外还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如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等,并且还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

2 对我国高校品德考评的探讨

2.1 考评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长期以来的品德考评,都是将学生作为评价的客体,而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这种仅仅将学生作为评价客体的做法是片面的,主要是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客体同一性的特征。当学生在接受教师等外部教育因素的影响时学生即为教育的对象,这时候学生就具有客体性;当学生通过自身具有的知识构建自身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又具有主体性,这时候学生是思想道德的主体。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重要手段就是考评,我们必须还充分认识到学生具有主客体同一性的特征:当学生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考评的时候,学生就是客体;当学生是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可以主动的对自身的思想以及行为进行审视、调节以及评价,自我评价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方式。以往的评价缺乏认识学生具有主体性这一特征,导致了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很多学生在压抑的情况下产生不满甚至出现消极厌烦、应付以及抵触的心理。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整个评价中的作用,才能够消除学生消极的心态,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考评的重要作用。

2.2 考评应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思想品德考评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甄别和发展等多种功能,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人们都注重考评的甄别功能而忽视了发展功能。我们把考评的结果与评优、奖学金、升学以及选拔等多种联系在一起,这样虽然有益于学生的管理,但是同时具有很多的弊端。如学生为了自身利益往往注重分数而忽视素质教育,为了得到评优的机会而刻意表现等;考评往往是年终进行,可谓一朝定一年,不能够客观的评价一年的具体情况,因此,考评应当是过程考评,应当从德育活动的初始阶段就使学生了解考评的指标,明确德育教育的要求,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全过程的考评才能真正的反映一个人的综合品德水平,才能够得到更接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相关数据,才能更加准确的指导品德评价工作。

2.3 考评应有助于学生获得成长的内在动力

现在的考评结果往往都与学生的奖学金、升学以及评优等息息相关,这种做法原本是想强化考评实效,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长远影响的作用,因此,将考评结果与学生的利益相关联。但是施工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如此,任何学生都渴望得到这些荣誉,经常为了得到这些切身利益而积极表现,特别具有功利性的对待考评;由于很多学生的基本水平差不多,如果自己没有被评上或者差一点往往又会牢骚满天飞,甚至很多同学之间由于争夺荣誉而造成矛盾;还有的一些同学为了得到好评而过大的夸大自己的成绩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等等,这些都造成了考评结果严重失真,因此,这些考评结果对于评优等不具有真实的参考意义。因此,考评更应当启发学生的道德需求,重视学生内心的激励,避免考评对学生造成心理恐惧等。我们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长,渴望成才,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发展,考评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以及促进他们成长的,不是给他们施加压力的。因此,实施考评应当以激励为主使学生活动成长。考评不应当仅是一个奖励或惩罚的管理机制,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育措施。

2.4 考评应有益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考评活动的另一个思想就是有益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考评活动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通过考评活动应当让每一个学生收益得到成长,这才是考评活动的真正目的。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多方面的能力和潜质,我们应当从学生个体的多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考评项目;此外,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生活的环境、接受的外界事物等不同,造成了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层次以及能力和个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而,不能够采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这样肯定是不公平的,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是无益的。考评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实际,在考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横向比较,也要更加客观的进行学生自身的比较,即昨天与今天的比较,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才能提高自信。如果一味的横向比较,有的学生一直在后边的话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健康成长,必须综合评价学生的横向与纵向评价,以便学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变化以及发展程度。

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道德考评经验,与中国高校的实际现状相结合制定符合中国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考评机制,而不能仅仅片面地评价学生,这样会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发展及中国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孙爱莲.小学生品德评价现状调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

[2]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30条)[N].文汇报,2001-08-

16.

[4]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美]比尔·约翰逊.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张丽君(1979-),女,江苏南通人,讲师,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q

上一篇:《网页设计与网络数据库》课程改革思路与实施 下一篇:水利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