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并非“微薄”

时间:2022-09-11 02:39:56

微博的萌芽和生长主要还是依托网络这个技术平台。因此它本身自然就有着网络传播的特征。这点不必赘述。但作为新技术,也必定带有新的特征。本文主要从手机媒介与网络融合这点来探讨,微博带给我们如此大的震撼,这和它与众不同的特点有密切的相关性。

微博的与众不同

第一,淋漓尽致地展现与轻而易举地实现信息即时性传播。微博实现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联接,并且关键是作为信息的即时交互性传递的技术。

网络普及之初,许多人就看到其低门槛,易进入,去中心,尤其是信息传播的即时互动性特征。但这种即时互动性传递信息并不是无前提条件的,通常是需要一些终端硬件设备的,电脑就是必需之一。网络消解了物理时空,但其与现实世界的连接点,则具有相对固定性,通常是使用者处于一个固定的物理地点。无论是BBS留言,聊天工具交流,还是博客记事或收发电子邮件,总的来说,一网的电脑是必需的。虽然电脑从笨重的台式发展出了小而轻巧的笔记本,但其在随身性,易携带方面无法与手机这种媒介相比。

微博平台上的信息渠道相对更多,更方便。并且最与众不同的是融合了手机媒介,这就更加降低了入网门槛,信息传播灵活度,自由度更高。全民皆记者的梦想在微博涌现后相比于博客更具有现实性。微博都是三言两语,记录现场,描述心情,表达态度,几乎是随时随地碎片形式的信息。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信息传播会表现出多信源、快速滚动、累积特征。虽然在微博出现之前,手机已经可以联通网络,但使用者多是用来浏览网页,QQ聊天,以接收信息为主,和一网的电脑有很大差别。当微博出现,它改变了我们使用手机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互联与移动通信网络融合的新的巨大潜力。手机短信不再仅仅传递与手机用户之间,信息轻松游走于互联网,向世界展示自我了。

第二,微博的信息传播体现出日常随意性,简短现场感,碎片化特征。

微博不是聊天工具,不期待确定的对象及时回应,无明确交流对象,不是要发起即时对话和沟通。有人将其描述为背对脸形式的交互方式。你在做,想,感受,他人在观看,即你被“关注”中。你与“背后的人”不需要主动交流。但微博也有别于博客,博文虽是一种私人日志。但其具有公开性,写作上需要正襟危坐的态度,内容有主题,讲究修辞,注重叙述风格,篇幅往往较长,而微博就与其不同。微博最开始字符上限是140个,国内也有增加上限为333个字者。它不是以阐释意义为主,而是叙述事实,讲述一个人生活中正在经历和感受的内容,不追求深度和完整,所以说随意性明显,现场感强。同时传播非常快捷。而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中的现场新闻滚动形式更不能与此相比。另外,跟随者不需要阅读大量文字。显得轻松、方便和明了。信息虽然是片断性的,但都是真实必不可缺的细节。碎片的累积和拼凑往往正是我们追求真实的方式。总体上来讲,内容短少和碎片化是微博的特点,而不是其缺点。

微博的信源,理论上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遍布世界。这种更进一步的无关可守的特点带来的仍是争论已久的问题――言论自由以及言论何种程度自由。微博虽然信源广泛,传播快,可真实性确实是其软肋,也更加难以核查。但是否因其可能带来虚假,而且是会造成更恶劣影响。就限制这一技术呢?这值得深思。笔者认为重点不是防止虚假信息传播,而是如何让真实有机会展示给世界。

微博:博弈的角力点在哪里?

第一,更适合扮演新闻媒介角色。

采访权是新闻工作者特有的一种权利,它的行使受法规保障与限制。权或者说传播权就不能简单地以权利名义来赋予某个人,或者某一群体,组织和机构等。采访权被少数人或组织享有,而权的主体,一般来讲应该是每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不同的是现实中信息或传播的方式,依赖的媒介有不同。在我国,在新闻领域。采访权和权一直被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所享有,网络媒体(指门户网站)整体上是被排斥在外的。无采访权,虽有权,本质上也仅是一种转载权而已。

整体比较而言,微博与目前网络上的多种传播技术平台――商业网站、BBS、聊天工具、博客、播客――相比,它更适合扮演新闻媒介角色,本文第二点关于其特征论述已说明这一点。商业网站不具有采访权,其他方式虽然不受采访权限制。信息传播主体作为观察记录者和者,但受硬件条件制约和信息传播形态约束相对大些,而在微博与手机的联网技术下,信息相对更容易。

从新闻的传播角度来考察。人人皆记者这一梦想的实现。并不单单体现在人人成为信源的这一方面,还应表现在信息能否快速传递出去,并被外界所知道这另一方面。比较来看,微博,是目前把这两方面结合最好的一个技术平台。

第二。微博使我们用感官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媒介观。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观点已经被多人熟知。也不断被人解读,随着网络的技术不断发展,这一观点越来越被人们直观地体验。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传递内容的媒介。每一种新媒介技术,改变的是人际关系,几千年以来,我们可能在传递同样的信息,但不同的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本身,仅仅是媒介改变了信息形态,进而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有观点认为话语权是一种权力,但内容不能自然使言说者获得权力,意义的载体的符号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其传递。才有可能产生权力。

微博传递着一个人的思与行,许多内容本质上并无新意,但却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网络走进人们生活之前,媒介即信息这一观念更多是停留在抽象层面。理性领域,也引起很多争议。但在今天,网络在不断以新的技术形态来诠释麦克卢汉的媒介观,我们也能够走出理性领域。用我们的感官来体会,理解这一观点。而微博,提供了这种更加经验形式的解读,我们用自己的感官来感受着媒介本身的力量。

微博在国内的冲击力虽然很大,但其生存并不会那么容易。从经济角度来看,它的独特之处究竟以什么方式换来资本使其发展下去,是一个需要实践与思考的课题。还有,如何对待和驾驭这一个新技术,也是我们每一个使用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上一篇:微博客的传播优势及发展前景 下一篇:将成为下一个网络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