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实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11 12:50:00

高中信息技术实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化的改革。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亦是如此。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十分强的课程,这对于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进行重复性的练习以及保持兴趣为一对非常大的矛盾。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某一部分学生而言感到根本不必要,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而对于那部分接受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若不能反复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那么就根本无法对操作进行反复的练习,这就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效性不高。因此,当前应该加强高中信息技术实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这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教学作出充分的准备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应该注重加强课前准备,这是由于高中信息课前准备充分与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即实效性,从而会直接影响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若对教材理解得不够透彻,那么对学情掌握得不够深入就会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结构,这势必会导致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低效。只有对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够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例如,在上《信息与信息技术》这章的时候,首先设置如下的场景:第一,你将通过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第二,你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问题是:你带哪三件物品合适?(备选项为钢刀、火石、指南针)然后给学生的启发就是:钢刀是物质,火石是能源,指南针是信息。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物质、能源、信息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然后阐明信息无处不在,信息距离我们很近。那么由此引出的课程主题,就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们加强记忆,这就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良好的教学策略及手段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其教学重点在于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很好的把握。应该注重从学生的根本兴趣人手。具体的教学策略及手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引导启发。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言,教学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和内容。对于一段很平常的开场白,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基于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实际讲课过程之中努力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制定一些引导性的策略,引导教师学会写教学反思,学会利用各种方式(教后记、教学随笔、写Blog、教师论坛、录像等)进行教学反思,学会利用教学反思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制定一些有激励性、竞争性的策略,引导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在内心深处需要教学反思,最后爱上教学反思。通过实际的试验,笔者发现运用此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从而最终也提高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

2 置问设疑。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和学生自主学习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出现的错误、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如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ANEAC诞生意味着什么吗?你们认为这台计算机与现在的计算机相比,有什么区别吗?

3 任务驱动。经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引导启发以及问题设置这两个环节之后,应该加强布置任务,这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环节。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而言,任务驱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及方法,尤其是应用软件教学方面是最为适用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化”,在营造的情境之中提出相应的任务,促使学生进行学习以及探索性的活动。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完成事先完成的任务,对基本的知识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加以掌握。因此,本节课笔者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及领域进行讲解,然后积极地将其变成任务,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最终对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在实际过程之中注重实施。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当前加强高中信息技术实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当前加强高中信息技术实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营造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得更多的知识;三是当前加强高中信息技术实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四是当前加强高中信息技术实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也是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根本性要求。

上一篇:突破小班语文教学的瓶颈 下一篇:肢体语言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