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经典 还我童真

时间:2022-10-02 11:27:05

直面经典 还我童真

我国古诗可谓源远流长,古典诗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新课程标准》中就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编入教材的古诗就有48首。让儿童自幼读些好的诗歌,既能促进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因此,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然而,由于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因此,小学生解读古诗、体味意境就会比较困难。显然,这就增加了古诗教学的难度。

不过古诗教学在各类高校中研究还是比较深透,因此,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无从落手,于是开始模仿高校教师的方法,选择讲读、传授式的方法,展开古诗教学,从而忽视了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领着学生走进古诗学习的“死胡同”里恶性循环。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面对这样的背景,不禁让很多老师和家长痛心疾首。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自身反思,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直面经典,还我童真。

在小学语文的第一学段中,古诗和儿歌、韵文一样只是识字教学的材料。但因为识字教学的材料为古诗,比较特殊。所以,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上,教师以各种游戏的形式让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想,再结合儿童自身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只有用这种“童化”古诗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培养第一学段的儿童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学习的实效性。

一、蹲下去,和儿童一起诵读古诗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诗歌教学中更占重要的地位。诗歌由于富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

然而,对于古诗文来说,仅有朗读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诵读古诗。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只要我们能够俯下身子,听听孩子们的童声,从他们的内心需要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共同诵读古诗,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站起来,引儿童学会解读古诗

解词意,说诗意,就是要求学生的“表象外化”。学生由于个人的基础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然有差异。只有让他们脑中所组合的表象外化,才能比较透彻地了解诗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众多儿童的口述,不会的可以有榜样模仿,错误的可以得到纠正,缺漏的可以得到补充,使之逐步完善。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的听和说的能力。

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本身起点都比较低,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更多的学生外化表象,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老师就会选择讲解的方式灌输。然而,这种灌输对于“胃口不佳”或者“根本没有胃口”的孩子来说只会是“消化不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一些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迅速理解,找到突破口。

如一位教师执教《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初读此诗后,根据诗意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简笔画:一棵刚长出嫩叶的大树,树边是一圈稀疏的篱笆,篱笆旁是一条伸向远方的小路。然后问:“你看图后告诉老师,诗中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学生们兴趣盎然,看图、读诗。很快便说出诗中写到了小路、树、篱笆等景物。而且理解了“一径”、“篱笆”的意思。接着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图画,诗画结合,并顺势引导:“看看图上这些景物的位置。你能说说前两旬诗的意思吗?”这样,无须赘言,学生不仅凭借图画理解了“小径”、“深”的含义,且能讲出前两句写的是:“稀疏的篱笆旁有―条小路伸向远方,枝头的花已经落了,枝叶还未形成浓荫。”在教学后两句时,执教老师又询问学生:“你们读了后两句后,你认为图画上该添画些什么?”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执教老师用黄粉笔添画上星星点点的油菜花和一执扇儿童,学生们一看图,喜笑颜开,兴趣倍增,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后两句诗的意思。

又如一位教师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诗意后,为了使学生深切体会作者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他进一步启发道:“作者可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眺望江南?(画明月、诗人)”图中有明月高悬、江水潺潺、诗人独立,加上老师动情的描述和悠远的《春江花月夜》曲,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那个月色浓浓、令人倍生乡愁的夜晚,从而使他们触景生情、融情于景,领悟到这首古诗的深远意蕴,达到思想的升华。

只要我们能适时、适机地将一些图文、音响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站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感官地去体会,解读古诗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就能得到事半功倍之效了。

三、跳一跳,促儿童灵活运用古诗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写道:“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古诗教学的要求应明确合理,对儿童学古诗要求不能过高。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孩子,更不能苛求地要求从古诗中品出些什么人生的大道理。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如果,当积累成了“死记”的累积之后,那积累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了。如何才能让小学生,特别是第一学段学生将积累的古诗学以致用呢?关键就是“儿童”古诗教学方法的“跳一跳”策略。怎么“跳”,其实就是跳出学习古诗的“围城”,创设个体情境,让学生们根据情境来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可以想到谁的诗。

我们来看一看于永正老师执教《草》的一个片断:

教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名一学生到前边来1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学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教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学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教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学生:(一愣)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新芽。

教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学生:……

教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学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教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学生:不是“窟窿”,是“枯”和“荣”,就是春天和夏天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教师:哦,我听懂了,我孙女儿真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

在这个片断中,于老师还是“跳”了,但却“跳”得不是很高,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跳”得太高容易受伤,容易畏惧。当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该“跳”高时就跳高。让学生对古诗理解更深刻,积累更有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此方法彼方法,真正实用的才是好方法。总之,不要再让“高段化”的古诗教学方式侵蚀了儿童学习古诗的兴趣,面对经典古诗文,让我们一起还儿童一片学习的童趣、一份积累的童真。

上一篇: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 下一篇:英美文学选读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