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研究

时间:2022-09-11 12:16:40

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研究

摘 要: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弊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要从提高馆员素质、提高资源信息化程度、加大数字平台建设着手。

关键词: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51-02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图书馆采取各种手段来改变当前的现状,使图书馆在高校里不被边缘化。高校图书馆只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不断提高改变服务模式,才能满足读者的各项需求。

一、资料与方法

传统图书馆其主要以纸质图书馆藏为载体信息,它的服务模式是纸质图书的借阅。图书馆的藏书以保存为主,充实图书馆的历史沉淀价值,形成了“重藏轻用”的理念。传统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理念、服务重点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固有的规律和特点,其服务模式相对单一、简单。

(一)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低

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低是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问题,高校每年投入图书馆的采购经费近百万甚至更多,来充实馆内各类纸质和电子资源。然而,实际被利用的资源使用率较低,有些纸质书刊被借过几次,甚至从未被借过。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智能普及,现在的读者,喜欢用智能手机或电脑来看书,不愿意去图书馆借阅图书。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信息服务的建设,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二)图书馆服务方式被动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以馆藏为中心”和“以馆员为中心”[1],这种服务方式是等读者上门,所有服务围绕图书馆为中心展开,主要服务方式包括:书刊借还、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书刊的日常流通,这种服务方式停留在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等相对简单的服务,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浅层次参考咨询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存储图书、文献、期刊等为载体的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也限于提供原始文献,为读者提供馆藏专题文献,而对文献信息的筛选、加工做得很少,所有工作围绕着文献展开,参考咨询的服务层次较浅。其次,当前多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老龄化,图书馆情报专业人才紧缺,这也是参考咨询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各个学科的读者,无法为读者提供高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

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读者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同样需要转变。

(一)主动型服务

高校图书面对师生的各类信息需求,其服务应该转向主动型服务,图书馆的服务应该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在做好本馆服务的同时,馆员应主动联系读者,了解需求,主动为读者服务。

(二)个性化需求服务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个性化需求服务发展成为读者个性化的需求服务,不同的读者因专业、研究方向、所处环境、兴趣爱好等不同,对信息需求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读者,也因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学科的交叉渗透,用户自身条件的改变和工作环境等变化,其需求取向也将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2]。个性化的服务是馆员对读者个性、使用习惯进行分析,读者通过定制、系统推荐,图书馆通过网络平台实时获取读者个性化需求数据,主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多样型服务

图书馆服务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需要的资料,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需要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改变单一重复的手工服务,将服务模式从“单一型服务”转向“多样型服务”,开展信息服务的深加工,例如在开发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文献检索传递服务;根据读者的专业背景,提供准确的参考咨询;服务市场化,将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推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四)智能化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图书馆的所有信息资源可以进行交互整合,可以最大程度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转向智能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用海量来形容,智能化的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各类智能化的检索平台,针对不同用户,准确检索出读者需要的信息,过滤冗余信息,提高读者的使用体验。各大数字资源提供商纷纷推出了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当前大多读者拥有智能手机、便携机等移动设备,通过移动设备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图书馆内资源。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变的对策

(一)提升馆员的素质,转变服务理念

通过持续培养出一大批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图书馆馆员,不断深化专业特长并优化馆员的知识结构,继而促使工作效率与成效获得根本性的改观。而人才的培养则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必须在图书馆的宏观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3],具体可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信息知识,不断提升网络服务意识。尤其是要从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不断优化馆员的知识结构,通过持续化的学习,促进馆员提升其对网络信息分析、甄别、组织与整合等多方面的能力,确保其可更好地担负起面向未来读者的信息资源开发职能,可更加准确而及时地捕捉到读者的需求,并经网络途径为他们提供更为完善的参考咨询服务。

2.坚持定期岗位培训,不断巩固馆员专业特长。在网络的大时代背景下,图书馆馆员不但需具备专业的图书馆学知识,更应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文献检索能力,不断充实自己的数据库知识与学校相关主要学科的知识,尽量掌握甚至精通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继而成为复合型人才。此外,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信息的数量与更新速度,这势必就需要对我们的馆员进行定期的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继而帮助其实时更新知识结构。

3.及时掌握科研动向,加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高校图书馆需更加积极地与学校的科研处保持密切练习以及时掌握学校的科研动向,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掌握学校读者最真实和迫切的需求,也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代译代查、课题论证、最新科研动态的信息咨询服务[4];此外,还应加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继而帮助读者更熟练地更多和更为先进的搜索引擎与技巧,同时也可通过知识讲座等方式,不断向读者介绍图书馆的网络环境技术条件、信息资源及检索技能等相关知识,提高师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化信息意识。

(二)提高信息化程度,整合信息资源

图书馆信息化,是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开发挖掘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整合信息资源,主要侧重如下三方面[5]:一是环境网络化,加强和完善网络平台的建设,各种图书馆管理系统涵盖了图书馆的各个业务,包括图书的采购、编目、典藏、流通等实现网络化的管理,网络通信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传递的主要通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所在,图书馆数字化能最大程度整合所有信息资源,读者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阅览图书馆资源,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三是信息共享,当今的图书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存在,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各个高校都在建设自己特色的数据资源,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与利用效率。

(三)优化图书馆设备,建设新型平台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显得尤为突出,由于软硬件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数字平台系统的可扩展性、数据信息的一致性[6]。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框架如图所示:服务器硬件主要从内存大小和硬盘读写速度考量,网络连接最好是光纤连接,这样能提高读者的使用体验。

数字图书馆部署了各类应用服务器,如图书馆信息服务器,特色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等基本的服务器,分别用来处理馆藏图书信息、电子图书期刊信息、WEB服务应用。针对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各个数字资源供应商引入移动图书馆,读者通过终端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结合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尤其是无线网络的建设,能够较好的与移动图书馆结合起来,通过图书馆专用的服务器就可以访问图书馆中的资源[7];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本馆资源与省内外其他馆的资源能够信息共享通信,当前应用比较成功的是ZADL(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平台,通过ZADL平台可以很好的共享各个成员馆的资源,互补各自的缺少的资源。除此之外,对于图书馆的网络布局要充分考虑到日后的可扩充性,因为随着应用技术的不断深入,读者的应用需求也在随之变化。

四、结束语

满足高校师生读者的信息需求并全心全意地做好高校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最重要的宗旨。而在网络不断深化的大环境条件下,图书馆只有充分意识到信息时代中用户需求的变化规律,继而更好地借助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服务,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图书馆应有的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1]盖天赋.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J].科学大众,2013(1):147-147.

[2]习万求.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2009(1):78-80.

[3]朱雁.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3(5):71-72.

[4]杨楠,秦小燕,等.图书馆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会与挑战[J].图书馆建设,2012(1):85-86.

[5]李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3).

[6]罗世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深化与拓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141):66-68.

[7]吴玉萍.高职高专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的策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68-70.

上一篇:教育培训 16期 下一篇:科斯定理视角下我国土地所有制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