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策略

时间:2022-09-10 09:32:04

浅谈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策略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与探究性学习一样,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合作交流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078-02

怎样让语文教学真正的活起来,怎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中,积极思考,热烈讨论,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效果?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全体学生都能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准备

首先要合理分组。按照男女性别均衡、兴趣爱好接近、知识能力综合平衡的原则,区域定位在前后桌八人为一组;其次选定组长,想办法培养提高组长的组织、协调及评价能力。组长的人选和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秩序、竞争力和合作力。因此组长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威信、群众基础及一定的综合能力。组长选定后,采取讲座、讨论的形式,给各组组长进行理念、工作方法、组织协调能力的培训,激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怕挫折、接受锻炼,不断进步; 第三是明确分组目的。分组学习,就是要通过集体的力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利用学生个性互补的原则,给差异学生找合作伙伴,借用伙伴合作的力量为学困生克服“随意性、盲从性、胆怯性和隋性”。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一起阅读和讨论,既增进了合作和友谊,又能分享各自的资源。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课外合作。 小组学习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一般认为,学生“遵从”有三种水平:服从、认同和内化。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不仅要严格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而且要能理解这种共同约定(共同目标),形成共识,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动,这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合作过程。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一起合作交流,解决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包括基础知识的解决,关于课文内容的掌握;还要做好课后的复习,落实背诵,完成课后作业等。

课内合作。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太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养成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学习情境中的“帮助”“援助”,而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这里探讨主要指课堂内教师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思考讨论题,小组成员要一起动脑动口,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答疑解惑。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要重视课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情况,不时抽查课外合作的成果,及时给与评价。另一方面,更要重视课堂内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评价。毕竟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在课内完成的。

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个学习小组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点拨,在此基础上,精讲重难点。

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相当在乎的。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或者发言后,教师的及时、积极的评价会给学生小组和个人以继续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评价,都表明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种心理的需要。教师的评价要力求客观。虽然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做出积极的评价,但如果教师在评价时偏离常轨,一味去“讨好”学生,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师太“假”,从而可能不信任教师,对教师产生不信任的心理。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时,也不能因为某小组内有优等生就对此小组特别“照顾”,明显的偏袒、有失公正、公平,会损害大多数小组和成员的利益,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评价要具体。教师在评价小组和个人时,要注意作出恰如其分的、具体的评价。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你真是作者的知音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等等。对游离题外的答案也应予以恰当点评,比如,课堂上同学讨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周瑜的态度,一个同学的答案是“惋惜”。我先肯定了这个同学好读书善思考,对周瑜有全面的认识,周瑜的确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东坡一定也有这样的认识。但在此文中,东坡侧重写周郎的少年成就,英雄业绩,表现的是对周郎的羡慕和敬仰,借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和怀才不遇的遗憾。学生都笑了。那位同学也很满意,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学习的成果得到肯定,参与学习交流展示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理解、互帮互学、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如何选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下一篇:小议探究活动中教师如何体现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