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0 04:47:30

浅谈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 要】 本文首先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分析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越性,然后以物理课堂为主阵地,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实施的教学行为和手段。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 物理学科 创新 教育观念 物理课堂教学 教师 教学行为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实践与创新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实践与创新的方法,初步形成实践与创新的能力,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首要要求。可见,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是我们所有物理教师的一项教学使命。

实践与创新,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 物理学科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理想环境

新课程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许多物理原理和规律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归纳总结得到,也可以很方便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如果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不仅可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易于接受,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比如,自行车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学生都很熟悉,其中涉及了很多物理原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论分析等方法列举其中涉及的物理原理,并让学生提出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普通自行车进行改进的意见,以使人们使用更方便。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使学生的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上,增强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动手做一些实验。通过物理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教师驾驭学科的素质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理想环境。

2 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推进器”

物理课堂教学是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主阵地,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最基本的场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把握宝贵的时间资源、学会学习、把握人的素质形成的各个“黄金季节”、使学生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整体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课堂是学生素质形成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物理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推进器”。因此,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引入一些适应时展的新观念、新知识、新问题,并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3 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

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一名管理者,学生做什么、怎样做都是由教师决定,容易走入教师设定的思维模式,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权威人士,是知识的裁判员,学生不能不服从,容易产生师道尊严,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是教授知识的对象,教学的思维定势是“师传生受”。

课堂间师生没有必要的多向交流活动,没有思维和感情上的沟通,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一片严肃沉寂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没有产生疑问,更没有质疑,这样创新的意识从何萌芽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轻松自如的空间,让学生自如地遐想,畅所欲言,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4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的教学行为

4.1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

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提出分析题目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情境的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意识。

4.2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初中生模仿性很强,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初中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初中物理课本和实验课本有着丰富的习题素材),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4.3 巧用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物理学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紧张、积极、活泼和兴奋状态中积极思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4.3.1 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4.3.2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就布置了“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的课题,同时列举了几个小课题,让学生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交流之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又成为下次研究的课题。感兴趣就会不怕艰苦,积极主动去学习,遇到问题喜欢多问,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

4.3.3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主旋律。在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探索欲、发展创造力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上一篇:地理教学中的“加减法则” 下一篇: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