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加减法则”

时间:2022-04-05 12:03:07

地理教学中的“加减法则”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十分注重实际应用的学科。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教学,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要注意总结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应用规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将我总结的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加减法则”列举如下,以便与同行共勉。

1 时区计算中的“东加西减法则”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东面的地点总是先到达正午,因此东面的地方时要比西面的早。在计算地方时的时候,如果所求地点位于已知地点的东面,就用已知地的地方时加上两者的时间差;如果所求地点位于已知地点的西面,就用已知地的地方时减去两者的时间差。

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差(经差×4)(东加西减)。式中加减号的选用:如果所求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用加号;如果在已知地的西边,则用减号,即“东加西减”。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0度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经度数相减(大数减小数);如果两地在0度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经度相加,即“同减异加”。

计算地方时的步骤:①确定两地的经度差;②确定两地地方时差;③确定两地东西方向;④代入公式计算。

已知两地地方时和其中一地经度,求另一地经度的方法步骤是:①求出两地的地方时差;②计算两地的经度差;③求经度(东加西减)。

2 日期计算中的“东东减,西西加法则”

日界线即国际上规定的180゜经线。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新的一天的结束。年、月、日的更替,都是从这条线上开始。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24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虽为一个时区钟点相同,但日期总是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任何时候都比西十二区要早一天。即由东十二区向东穿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1天,由西十二区向西穿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1天。请记住下面歌诀:“过日界线时间变,掌握要领并不难,两侧钟点一个样,只是日期差一天,向东过线减一日,向西过线加一天。”

3 气温计算中的“高减低加法则”

海拔每相差100m,气温相差0.6摄氏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摄氏度;海拔每降低100m,气温升高0.6摄氏度。知道了某一地点的海拔和气温,要计算另一地点的气温的方法是:①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一地比另一地的海拔高度相差多少米。②用相对高度值除以100,再乘以0.6°C,就得到两地的温差。③如果所求温度地的海拔低于已知温度地,则所求温度地的气温是已知温度地的气温加上温差;相反则减掉温差。如,知道山脚的温度,算山顶的温度,就是山脚的温度减温差;如相反,则加温差。

4 太阳高度角计算中的“同减异加法则”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太阳位于天顶时,它的高度为90°,称为直射;太阳高度小于90°,而大于0°时为斜射;太阳位于地平线时,它的高度为0°。在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的公式为:90°-|某地纬度(A)±太阳直射点的纬度(B)|(绝对值符号)

运算方法:①同号相减。如果某地A在北半球,太阳直射点B也在北半球,那么前后均为N号(北纬),则“正午太阳高度为:90°-|某地纬度(A)-太阳直射点的纬度(B)|”;南半球一样。②异号相加。如某地A为北纬,太阳直射点B在南半球,即前后异号(N、S或S、N),则“正午太阳高度为:90°-|某地纬度(A)+太阳直射点的纬度(B)|”。如,直射点在10°N,此时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就是90°-|0°-10°|=80°。南回归线的就是90°-|23°26′+10°|=56°34′(异号相加)。北回归线的就是90°-|23°26′-10°|=76°34′(同号相减)。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规律。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灵芝新品种引种筛选试验 下一篇:浅谈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