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时间:2022-09-11 05:36:21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结合猪场工作,从猪丹毒的病原、流行特点以及在猪场遇见的2例病例出发,介绍猪丹毒的致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并提出猪丹毒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为猪丹毒的防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 猪丹毒;诊断;发生流行;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72-02

猪丹毒是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由猪丹毒杆菌引起,各国均有发生。猪丹毒分为亚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3种,亚急性型、急性型主要特征分别为皮肤出现疹块、败血症,慢性型常出现心内膜炎、关节炎、皮肤坏死[1]。目前,集约化猪场猪丹毒发生较少。对于发病猪只若不能及时治疗,急性型猪丹毒易造成猪只死亡,亚急性型猪丹毒易造成猪只消瘦、繁殖性能降低等特点,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1 病原

猪丹毒的病原为丹毒丝菌属红斑丹毒丝菌,习惯上又称为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小杆菌。猪丹毒杆菌为平直或者微弯杆菌,两端钝圆,大小为0.2~0.4 μm×0.8~2.5 μm,不形成荚膜和芽孢,没有运动性。猪丹毒杆菌为微需氧或者兼性厌氧菌,pH值6.7~9.2可生长,最适合pH值7.2~7.6,生长适温为5~42 ℃,最适宜温度为30~37 ℃[2]。

2 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主要发生于猪,禽类、人和其他动物也可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和亚急性疹块型。以2~6个月的幼猪最易感。主要由带菌猪、病猪传播,通过损伤的皮肤、消化道、吸血昆虫感染传播,使该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对于工作猪场所遇见的发病猪,于4月底至5月初开始逐渐增多,由此可以猜测在春夏交接之际是猪丹毒易发阶段。

3 病例介绍

3.1 病例1

2013年4月18—25日,在猪场育肥区发现2栏32头120 kg的猪只,食欲废绝,体温42 ℃,精神萎靡,喜卧,后肢无力,眼结膜充血,皮肤潮红,部分呼吸困难,有喘气现象。刚开始5头发病,经技术人员注射青霉素等药物2~3次后,死亡2头,其余皆有好转。待烧退后停药,后开始蔓延,其中一天死亡5头猪只,起初并不明确为猪丹毒症状,部分猪只经过治疗后,背部出现疹块,并对死亡猪只进行解剖,经诊断为急性猪丹毒。肌肉注射5万U/kg·体重青霉素钾,2次/d。同时加强猪群消毒,1次/d。饲料投喂头孢拉定及阿莫西林,一段时间后猪群痊愈。

3.2 病例2

2013年5月8日,在猪群发现饲养的13头90 kg的后备种猪发病。重者卧地不起,伴随喘气,皮肤潮红,后抢救无效死亡。总计7头,轻者精神萎靡,食欲不佳,体温41 ℃左右,后经过注射青霉素药物治疗2~3 d后康复,总计5头。该批后备种猪前期饲养无任何病症,疫苗防疫正常无任何应激反应。但饲养密度大,再遇气温偏高,湿度偏高,临近暴雨天气,部分猪只有应激现象,而猪只大多在深夜中无人之际发病,导致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后经转移,降低饲养密度,隔离病猪,肌肉注射青霉素钠5万U/kg·体重,2次/d。同时在饲料中投喂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多维7 d。并对猪群进行消毒,以碘制剂为主,历时7 d。120头猪治愈97头,1周后猪群恢复正常。

4 致病原因

由上述病例症状分析引起猪丹毒的发病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春夏之交,暑气渐盛,闷热多雨,这与猪丹毒的流行特点吻合。二是猪群相对密度较大,圈舍肮脏潮湿,导致猪只的应激相对较高 。三是4—5月是春夏交替之际,蚊蝇滋生,叮咬猪只,易传播媒介病原[3]。四是健康猪只摄入带菌猪只的粪便。五是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

5 临床症状

5.1 急性

病猪卧地,不愿走动,有呕吐现象,不食。体温41~43 ℃,稽留不退。眼睛清亮,结膜充血。严重的呼吸加快,黏膜发绀。一般病程经过很短,常突然死亡。经治疗发病1~2 d后常见皮肤有红色疹块,大小形状不一,压之褪色。急性不死的转入亚急性和慢性。

5.2 亚急性

发病初期体温小幅升高,食欲精神不振。颈、胸、背、四肢、腹、耳等有菱形、方形的红色疹块,手摸有热感,以白毛猪最多见。疹块可突起于皮肤,表面有小水疱,后来疱液干燥结成痂皮。待疹块发出后,体温下降,病势减轻,数天或十余天自行恢复。

6 剖检

6.1 急性

心脏内外膜均有小点出血。胃底部黏膜有点状和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和回肠有轻重不等的充血及出血。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切面。脾肿大,边缘钝圆,呈现红棕色。肝充血。肾混浊肿胀,有出血点。肺充血或水肿,有水汪汪之感。

6.2 亚急性

主要病变为皮肤有坏死性疹块,疹块部皮下组织 充血,也有侵害关节而使关节发炎肿胀,内脏及肌肉等无显著病变[4]。

7 诊断

主要依靠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三方面来作诊断。根据该病主要侵害架子猪,多发生于夏秋季;急性败血性病猪体温42 ℃以上,死亡较突然;全身淋巴结肿胀,呈弥漫性紫红色;肾肿大,暗红色,紫茄肾;脾肿大,樱桃红色;疹块型丹毒皮肤出现典型疹块;慢性丹毒的皮肤大块坏死、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心瓣膜处见有溃疡性或花椰菜样的赘生物,四肢关节的慢性炎症等特征,肾脏有贫血性梗死灶,一般可做出诊断。确诊进行细菌检查[5]。一般情况下急性猪丹毒的症状并不明显,主要在于死亡过于突然,症状相对还未表现出来,而解剖相对常见有巨脾,心脏有出血点,黏膜上有渗出性纤维。

8 治疗

(1)青霉菌有特效(按100 kg重计)。青霉菌400万U×3支+注射用水5 mL×3支,肌肉注射,2次/d。猪体温正常后再用2~3 d。

(2)高抗血清(特异性疗法)。高抗血清用量仔猪5~10 mL/头、中大猪30~50 mL/头、成猪50~70 mL/头,皮下或肌肉注射,次日再注射1次。

(3)青霉素与高抗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佳。

(4)做好坏死皮肤脱落后继发感染的预防治疗。肌肉注射长效阿莫西林钠,局部涂抹红霉素药膏[6]。

9 预防

(1)目前,病猪发病后24~36 h内治疗,疗效理想,治愈率较高。若出现发病猪,先将猪只隔离,再选药物,其中头孢类(头孢噻呋钠)、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对该细菌疗效较好,可注射青霉素钾5万U/kg体重+黄芪多糖注射液20 mL/50 kg体重,1~2次/d,直至体温、食欲恢复48 h[7-8]。同群猪用头孢拉丁+阿莫西林+营养快线加大剂量,拌料治疗,连用5~7 d。

(2)猪丹毒发生流行期间,全群每吨料用70%水溶性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分别为600、400 g,均匀拌料,连用7 d。强力霉素为预防育肥猪只喘气频率的增高。

(3)加强日常管理,经常通风,避免高温高湿,清洁栏舍,定期消毒[9]。

(4)预防免疫。育肥猪60日龄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或猪三联苗免疫1次。种公、母猪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在春秋季进行2次免疫。

10 结语

猪丹毒用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不能因此而疏忽猪丹毒所带来的危害性和经济损失。因此,研究猪丹毒的特点和防治措施,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则。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方面。另外,技术人员日常应注意观察和及时治疗也是对发病猪只的一种挽救。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控制猪丹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才能减少猪丹毒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而增加猪只的经济效益。

11 参考文献

[1] 郑春艳.猪丹毒的病理诊断、检疫和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3(4):186.

[2] 孙跃进.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J].农技服务,2011(6):818-819.

[3] 董飞,丁永龙,方占海.由2例猪丹毒病引发的思考[J].中国畜禽种业,2013(1):111.

[4] 王俊坤,刘丽娜,刘欣.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13(2):34-35.

[5] 李黎,李光沐,俞宁.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Z1):118-123.

[6] 张秀萍,何彪,黄跃杰.屠宰场猪瘟及猪丹毒检验方法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5):20105-20107.

[7] 徐雨露,林双喜.猪丹毒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13(4):67-69.

[8] 李连任.猪瘟猪丹毒病的防治[J].致富天地,2004(9):32.

[9] 和嘉瑞.猪丹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云南畜牧兽医,2011(4):4-5.

上一篇:宿鸭湖湿地效益分析 下一篇:课堂应保护学生的心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