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开放创新 转型升级

时间:2022-09-10 03:06:48

航天科工:开放创新 转型升级

当军民融合的号角不断鼓舞前行之时,当民品产业的利润贡献率突飞猛进时,当军工企业的产业化布局被市场牵引之时,军工民品产业的发展不再是游离在军品之外的替补队员,而被提到了更高的战略高度。

2013年航天科工工作会报告把“军民融合更富成效”列为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五大战略目标之一,即航天科工努力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信息技术产业系统集成与技术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占据应急救援、安保科技、反恐防暴等非传统安全防务领域国内市场主体地位。这显然彰显了航天科工发展民品的决心与信心。

为了更好的推动民品产业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度重视作出了“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战略决策,民用产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成 绩

近年来,航天科工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的复杂局面,民用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优势行业地位初步确立,产业发展空间显著拓展,经营状况持续改善,高端营销结出累累硕果,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发展思路和产业布局日渐清晰,为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2010~2013年,集团公司民用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4.1%、30.6%,其中2011年民用产业占航天科工总营业收入近70%,三年民用产业收入实现翻番,年均增长32%。二是“天网一号”等民技术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某核心部件为北斗导航精确定位提供了重要保障。航天信息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用户达到317.5万户。三是重工装备、特种专用车、复合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智慧城市、电力装备、智能交通等产业拓展成效初显。累计实现国际化经营收入年均增长42%。

问 题

航天科工民用产业这几年尽管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绝不能忽视。主要有:思想意识不够解放,持续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各级领导重视但力度不够,“重军轻民”的观念依然存在;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亟需加快,“重成果轻应用”的意识没有消除;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程度不够,“重产品轻商品”的思维尚未转变;民用产业良性投入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营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军民融合发展格局有待深化。这些问题,引起了集团高度重视,为此,2013年航天科工工作会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形势,提出新思路,拓展新市场,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实现集团公司民用产业又好又快的新发展”。

转 型

航天科工董事长、党组书记高红卫在2013年4月19日总部全体人员大会上希望员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看待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他特别强调指出:“在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的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含糊,决不能偏离方向,更不能出现问题;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党组的立场是非常鲜明和坚定的”。要抓好“四性”,其中创新性是“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的轴心。没有创新,开放没有意义;没有创新不可能转型,更不可能升级。保守没有出路,当前集团公司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如果不强调创新,就难以再上一个新台阶。航天科工总经理曹建国在航天科工2013年5月初团十七大代表、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是集团公司新一届党组着眼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做出的战略决策。从经济角度来讲,‘开放创新’将为集团公司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党的十提出‘新四化’要求,‘新型工业化’为集团公司的装备制造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是集团公司的主业之一;‘城镇化’为智慧城市业务拓展了市场空间;‘农业现代化’为集团公司在农业机械、食品安全等方面带来商机。‘转型升级’对集团公司来说更为必要,尤其在民用产业方面,要从根本改变目前行业分散、项目较小的现状。

“十二五”是航天科工深化改革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民用产业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助力,加强科技创新和市场营销,加深信息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重点领域产业链的构建,加速“走出去”步伐,推动航天科工民用产业规模化、体系化发展。到2015年,在民用产业中培育2项过50亿元产品、20项过10亿元产品和50多项过亿元产品。为了能做好这块大蛋糕,航天科工做好了充分的布局。

航天科工将加强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加强统筹规划,突出主业发展;加强产业化应用,深化军民融合;加强市场开拓,提高营销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增强核心能力;加强资本运作,打造产业集群;加强项目管理,增强发展后劲;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措施;加强运营管理,引导增长方式。

突出抓好军民融合,统筹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强化“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加快信息技术、装备制造领域主业发展。深入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路线,着力推进智慧城市、重工装备、无人机等军民结合与民用产业重点项目发展。抓好重型矿用自卸车、车联网、高清摄像机、大功率液力变速器等产品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持续提高主营业务收入和新产品收入比重,确保智慧城市新签合同超过10亿元。围绕主业发展方向完成1~2项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对外收并购工作。全面融入区域经济,加快建设北京航天长阳、湖北航天重工、贵州石油装备、湖南新材料、河南液压气动等产业园区。加强并全面深化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航天科工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融合优势,加强重大项目策划推进力度,统筹推进物联网和云计算、信息惠民、新能源集成应用、关键材料升级换代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集成发展,大力培育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数字水利、智慧教育、LNG装备、微然电站、大型装备实时监控与健康管理、先进隔热保温材料等项目产品,积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突出抓好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把改革创新贯彻到民用产业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全球视野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更加重视突破体制机制,更加重视市场需求和经营模式转变。建设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军民领域之间人才流动、信息交换、技术交流,持续提高成果转化率和转化质量,实现军民资源效益最大化。下大力气统筹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及时完善技术路线图及技术发展重点。坚持市场需求标准,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原则,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电力装备、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基础件等重点领域建设研发中心,做好核心技术掌控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支撑新兴产业拓展。

上一篇:飞机结构设计思想变迁(一) 下一篇:天宫一号关键技术:攻克世界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