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游进《论语》的那片海

时间:2022-09-10 02:17:40

如何让学生游进《论语》的那片海

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文为《六则》,我认为这一课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一课通常也就是初中生接触文言文的第一课。这里程碑似的第一课为什么是《论语》,而不是别的呢?我想,一则可能因为《论语》是语录体,比较简单易懂;二则就是《论语》本身所具有的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整本《论语》共有516则,语文版的初中教材中只选入了16则(七年级上6则,九年级上10则)。想通过16则内容的学习来了解《论语》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管中窥豹。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论语》的教学呢?我认为,我们要把这16课当作是一条小溪,带领同学们沿着这条小溪顺畅地游进《论语》的那片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同学们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孔子是怎样的人,欣赏孔子这样的为人。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论语》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但他并不是道貌岸然、不可靠近。他很受学生的喜欢,他的学生一有疑惑,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总爱向他请教。不信的话,请同学看看在课文中“子贡同学”的表现: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语文版七年级上21课)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文版九年级上25课)

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语文版九年级上25课)

而我们的“老夫子”总是“诲人不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绝不像我们现在的课堂,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被迫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难得子贡般的好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我曾经对学生说:“子贡者,子贡后鲜有闻,孔子者,孔子后鲜有闻。是先无子贡乎,或是先无孔子乎?”很快,同学们重温了“伯乐和千里马”的大讨论,其乐也融融。

我们老师的授课,应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拉近孔子和学生的距离,不要让同学们觉得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高不可攀、不可亲近。距离近了,感觉好了,感情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生成了。

二、理解《论语》的核心思想,用圣人的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前行。

孔子的自我定位是一个教育者,而不是某某官,跟我们现在的某些干部老师和某些官员校长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论语》的核心思想是教我们如何“做人”,而不是教我们如何“混日子”。它教我们如何坚守人的本分,如何去体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如: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语文版九年级上25课)它告诉我们要如何“做事、做人、做学问”,这三点紧紧围绕为人处事的根本,是我们每人人都应该学习的。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它帮我们明确阐述了我们人生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对财富的态度,让我们在财富面前不再迷惑,不走歪路。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理想有报复,要有勇气有毅力去承担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相信,只要让学生明白《论语》的思想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他们一定会喜欢《论语》,主动去接触《论语》的。

三、质疑一些所谓的专家讲解,用自己的理解去丰富《论语》的内涵。

《论语》的语言非常简短,内容却博大精深,自古以来研究的人众多,有异议的也不少。而我们老师常常为了应付中考,把同学们对《论语》的理解都引导或束缚在课本内,不认同或不敢认同有些同学提出的“异见”。其实,对学生提出的个人见解的认同和肯定,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氛围。在我十多年的教学中,就碰到不少同学提出的“异见”和“高见”。如:

1.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同学就提出“来”的意思是什么?或者说“来”的目的是什么?“来”与“乐”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有价值,一下子就把所以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

2.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一个胆大又聪明的学生说,“学而不厌”排在“诲人不倦”的前面,说明“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想“诲人不倦”先得“学而不厌”,否则就成了“毁人不倦”。我立刻对他说“受教良多”,并对其称赞不已。紧接着,很多同学也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就“见贤思齐”,有个初三的同学说了一段让我终身难忘的大道理,他说,“思”容易,“见”不容易,“贤”本来就不多,何况我们凡人常常会一叶障目或熟视无睹,更甚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非仁非智,我们常人见到的更多的是“物质”和“利益”,再者说,“思齐”只是美好的愿望本身,“思齐”到“齐了”总还会隔着些山山水水。“赞!”我脱口而出,可见,有些同学已经主动地游进了《论语》的那片海。

不同时代不一样的人,读《论语》就会有不一样的见解,而每一种见解,只要它不是故意对《论语》的贬谪,我觉得就是对《论语》内涵的一种丰富或补充。尤其是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我们老师不要简单地加以“对或错”的判断,而应多加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不在《论语》面前望而却步,让他们畅游在《论语》的那片海。

上一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问题的提出浅析 下一篇:浅谈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