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10 01:07:20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背景

学习方式,也称学习风格,它是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1]。五十多年来,中外研究者由于其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方法、策略、步骤;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动机、态度、情绪体验、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偏爱[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在社会中的运用,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与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它的内涵更加丰富、完整,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思想情感[3]。对于学习方式的研究,更具有时代的意义。为了探讨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课题组进行了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以期在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上有进一步的发现,也为高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参照和可行性建议。数据来自2011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之“高职院校数据库”,共有14所高职院校、17435名学生参与调查[4]。本文针对学习方式所使用的问卷包括:学习动机问卷和学习策略问卷。量表经过多次预测与完善,结构与信效度检验良好,可用于大规模调查[5]。

二、研究分析

(一)对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对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平均得分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当前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总体情况,即当前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强度和水平。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学生学习动机的平均得分是3.23,这说明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较低。当前学生学习策略的平均得分是3.61,这说明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程度较高。学习方式总体得分为3.42,处于中等水平。

(二)性别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在性别水平上差异极其显著(T=6.157,P

对学习动机问卷进一步分析显示:在外在动机上,男生的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地来自外部,例如成为好学生、谋求一个好职位以及达到学校和家长的要求等;在内在动机上,女生的动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地来源于个体内部的需要和愿望,例如,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对未来的理想等。

(三)年级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在年级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F=1.90,P>0.05),学习策略在年级水平上差异非常显著(F=6.83,P

对学习动机问卷进一步分析显示,大三学生的外在动机明显高于其他年级,且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大三学生更在意学习所带来的结果,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从内在动机来看,高职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且差异极其显著,说明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由内向外,先内部动机高,后外部动机高的特点。

(四)高中成绩对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数据显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均是高中成绩在前25%显著高于在后25%,中间50%显著高于在后25%,前25%和中间50%均无显著差异。

对学习动机问卷进一步分析显示,学生成绩由好到差,外在动机的得分越来越高,这也符合我们一贯的认知,差的学生比较看重考试的结果,他们只关注和考试有关的知识。相应地,内在动机的得分随成绩的好中差逐步变小。动机分数间的差异都极其显著。

(五)兄弟姐妹人数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数据显示,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兄弟姐妹人数上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学习动机得分越高,兄弟姐妹人数越少;在学习策略上的得分各人数段没有显著差异;在学习方式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兄弟姐妹人数越多,得分越低。

对学习动机问卷进一步分析显示,独生子女的外部学习动机显著高于其他学生。而在内在学习动机的得分中,独生子女的分数显著低于其他学生。说明独生子女学习动机的特点是倾向于外部的,他们比较在意学习的结果,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家里有两个或者两个孩子以上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相对偏向内部,自我控制力强,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总体比较分析后发现,当前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较低,运用学习策略的程度较高,学习方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第二,由学习方式差异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在性别、年级、高中成绩和兄弟姐妹人数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建议

1.避免被动接受学习,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策略

高职教学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教师负责教、学生被动学的状态。这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及盲从,作为存在潜能的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建议教师避免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形成主动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主动学习氛围的形成,把课堂延伸到教室以外,实施灵活、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

2.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在学习动机上,建议学校关注不同年级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引导和教育。对大一新生,由于他们易于引导,学校应鼓励他们多去图书馆借阅感兴趣的书籍,组织一些读书节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给予及时的教育反馈。对于高年级学生,教育要有针对性,给他们提供一些专业性的辅导,增加就业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步入社会做准备。

3.重视个体因素在知识掌握与创新中的作用

对学生自评高中成绩的差异结果分析,可以得到评价自身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是注重客观知识即和考试有关的知识,忽视个人知识的生成。更让人担忧的是,对客观知识的关注主要停留在言语复述,相对于这些知识本身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意义却少有涉猎,也不注重知识的整合,被动获取客观知识。对此,高职院校应该注重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大学生个体的潜能,重视个体因素在知识掌握与创新中的作用。

4.关注独生子女责任情感的培养,进行体验教育

在对独生子女进行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不仅要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的内在驱力,而且要关注他们责任情感方面的培养。责任情感作为一种富有激情的内心体验,对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强大的动力作用,是连接“知”和“行”的中介,是决定责任行为是否出现的因素,因此,在对独生子女进行责任心教育时,要突出其责任感的体验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继渊,等.中外学习风格研究现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 (5):16.

[2] 刘敏贤.基于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1.

[3] 王普霞.大学生学习方式差异研究及其对成绩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3):226-228.

[4] 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109-121.

[5] 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3(2):111-119.

上一篇:人镜 10期 下一篇:仁者之心 10期